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经济参考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与会人员精彩发言
2021-10-2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张超文:

  勇立时代潮头 奋力开创新辉煌

  《经济参考报》诞生于1981年7月1日,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的决定和强化新华社为四化建设服务的职能而创办。在看到新华社呈送的《经济参考报》样刊后,邓小平同志写下“赞成”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之后又为《经济参考报》题写了报名。

  40年来,《经济参考报》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坚持做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探路者;始终秉承“勿忘人民”精神,坚持做党和人民利益的坚定守护者。经参人勇于传承“红色基因”“改革基因”“国社基因”,一路风雨兼程,锻造了“经邦济世、高端参考” “敢为人先、勇于发声”的特色和经验。

  《经济参考报》是在党中央和新华社党组关心关怀下诞生并成长、壮大起来的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就流淌着“党性基因”的血液,将“讲党性”“讲政治”深入贯彻到采编、经营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作为新华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参考报》是党中央“喉舌”“耳目”,“讲党性”“讲政治”是《经济参考报》与生俱来的政治属性。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宣传好党中央的经济工作方针政策,是《经济参考报》的首要任务。

  《经济参考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报纸,血液中始终流淌着改革的基因。40年来,《经济参考报》主动承担起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使命,始终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命运,为改革开放鼓与呼,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程的见证者、探路者和信息服务者。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经济参考报》都以深入、独家的重磅报道传播市场经济新观念、回应社会争议、切实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发出改革开放最强音,起到了主流媒体龙头压阵的作用。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经济参考报》继承和发扬的强大“国社基因”。40年来,《经济参考报》坚持传承“国社基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聚焦“党中央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开展调查报道,突出参考性、建设性,坚持做党和人民利益的坚实守护者。“三问信息泄露”系列全媒体调查报道、《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等系列深度调查报道,有力推动了问题解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些报道以对党中央负责、对事实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忠实态度,践行了“国社基因”“新华精神”,彰显了人民情怀,推动了社会进步。

  近年来,《经济参考报》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构建以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格局。从管理体制和流程再造上对融合发展进行革新,与时俱进探索符合纸媒特点的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融合发展生产传播一体化新格局。在此基础上,《经济参考报》推出了一大批内容新颖、模式创新的重磅镇版刷屏之作。

  2020年9月,《经济参考报》被中国证监会和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经济参考报》再次与时俱进,迅速高效组建证券新闻部、公司新闻部和证券事业部,超常规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从采编、经营两条线积极抢抓发展机遇,高标准开创资本市场报道,在证券新闻领域和信息披露市场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40年,沧桑巨变。虽几经起伏、历经风雨,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百姓民生奔与忙。今年恰逢建党百年、新华社建社90周年,盛事不断、喜事连连。《经济参考报》将继续秉承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使命,以40周年座谈纪念为契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开创经参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

  服务国家战略 开启“央媒+央企”新典范

  40年来,《经济参考报》始终传承新华社的红色基因,不断弘扬“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积极适应媒体发展趋势,突出前瞻性、探索性和参考性,聚焦报道和解读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努力为读者提供思想和决策的参考,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经济大报的政治担当和能力水平。

  三峡集团因三峡工程而生。成立28年来,三峡集团始终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成功建设了三峡工程和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一系列世界级巨型水电工程,积极拓展新能源和海外业务,义无反顾承担起共抓长江大保护骨干主力作用的新使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

  在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的各个重要节点,在三峡集团改革发展的各个重大阶段,三峡集团始终得到包括《经济参考报》在内的新华社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当前,三峡集团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实施清洁能源与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为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和国内领先的生态环保企业努力奋斗。

  为此,我们恳请继续关心支持三峡集团改革发展,在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指导支持下,充分发挥央媒权威的声音、丰富的传播渠道、高端的人才和智库资源等独特优势,开启“央媒+央企”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模式新典范,探索建立更具前瞻性、长远性、引领性和创新性的合作体系和联动机制,不断提升知名度美誉度,让全世界了解三峡、认识三峡、认同三峡,进一步打造三峡集团的良好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共同携手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渝波:

  国资国企战线“老朋友”“好战友”

  《经济参考报》作为我国第一份综合性经济报纸,40年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加强新闻宣传引导,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舆论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华社和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指导下,《经济参考报》围绕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大局,开展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力度的宣传报道,多层次、全方位展示了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深刻阐述了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要性,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可以说,《经济参考报》是我们国资国企战线的“老朋友”“好战友”。

  中国国新于2010年年底组建,2016年年初被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央企。试点以来,中国国新积极探索国有资本运营规律,构建完善“资本+人才+技术”轻资产运营模式,逐步形成了基金投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股权运作、境外投资和央企专职外部董事服务保障“5+1”业务格局。“十三五”时期,公司资产总额从1400亿元增长到5600亿元以上、净利润从不到45亿元增长到16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达30%,并在2019、2020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两年获评A级。在此过程中,《经济参考报》与中国国新密切合作、携手共进,结下了深厚友谊。

  近年来,《经济参考报》多次采访中国国新,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刊发重要文章,真实见证了中国国新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的试点使命,在国资委直接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成长历程,全面反映了中国国新在支持科技创新、央企深化改革和“走出去”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国新“形象新、业务优、机制好、发展快”的市场形象和企业品牌。

  当前,中国国新正大踏步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十四五”时期,我们真诚希望《经济参考报》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宣传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传播国企声音、讲好国企故事、助力国企进步,努力打造更具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国资国企传播平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国庆:

  助力新疆发展 彰显魅力与融合商机

  当前,新疆社会大局稳定,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民生显著改善、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与以《经济参考报》为代表的中央媒体长期以来对新疆的关注和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

  长期以来,《经济参考报》以较高的站位、较宽的视野和较大的格局,审视新时代经济风云,关注最新经济动向,凭借对经济政策的深刻把握、对经济信息的敏锐捕捉和对经济现象的深度洞察,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参谋、好助手、好伙伴。

  新疆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方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了经济健康较快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97.58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1%,是2010年的2.23倍;外贸进出口总额1484.31亿元,年均增长3.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38元,年均增长5.8%,是2010年的2.4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6元,年均增长8.3%,是2010年的2.82倍。

  新疆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为抓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会展经济快速发展,2016年至2020年通过国内各类展会签订项目总投资额8000多亿元。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引进到位资金21058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26%。新疆还充分发挥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2019年接待游客历史性突破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00亿元。

  大美新疆魅力十足,开放新疆商机无限,未来,我们愿继续依托《经济参考报》平台和国内外企业携手,共享发展机遇、共商合作大计,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加强经贸合作,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共赢的新篇章。(书面发言)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

  致力信息资源开发 开创经济报道先河

  《经济参考报》作为新华社的重点报刊,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而生和发展壮大,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致力于国内外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开创引领了中国经济报道先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水准、高价值的深度报道和决策参考,为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海油与新华社以及《经济参考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取得积极成效。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等领域深化合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书面发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创办的我国第一份综合性经济报纸。40年前,《经济参考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支持。40年来,这份报纸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主流财经媒体,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参考性。在整个社会上,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行业层面,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备受业内推崇。

  我本人对《经济参考报》感情也很深,长期关注着这份报纸,几乎每天都在看。《经济参考报》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理论观点,都代表了业内的最高水准,对相关政策决策以及行业和企业发展均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首先,《经济参考报》能够做到“上接天线”。作为中央级媒体,《经济参考报》坚持政治家办报,能够很好地履行中央媒体的政治责任,很好地解读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通过主动设置议题,进行高质量的财经报道,体现了报道的前瞻性和参考性。

  不仅如此,每当中央有新的政策发布,或者中央政治局会议、深改委会议、财经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经济参考报》都能够在第一时间采访权威专家,推出重磅解读报道。稿件具备高度和深度,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汇集奋进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经济参考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改革开放伊始,这份报纸就诞生了,并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和时代风口,能够洞察经济社会发展走向,触摸时代发展脉络,能够运用新思想观察地方和行业、企业的经济实践,从中发现规律、介绍经验、洞察趋势,为行业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和参考。

  另外,《经济参考报》在开眼看世界方面介绍了很多新的思想,特别令人敬重的是,其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实实在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第三,《经济参考报》的报道“下接地气”。很多报道能够回应热点、率先发声,具有民生情怀和温度,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央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经济参考报》推出的一些深度调查报道颇具锐度,通过独立、客观、公正、全面的调查,积极践行媒体监督职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经济参考报》的不少报道,就是从社会关切中捕捉热点,并克服很多困难予以回应。不少报道为中央高质量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做出了努力。

  在过去40年的日子里,《经济参考报》以其权威、专业、高水准的报道,充分彰显了“经世济民惠天下”,不断增强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衷心祝愿《经济参考报》能够站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创更大的辉煌。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缴获的“半部电台”,成为红色电信事业和新闻事业的传奇开端。自诞生之日起,红色电信和新闻事业就始终紧紧跟随党中央,服从党中央指挥、听从党中央号令,成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部新华社历史,是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一部红色电信事业发展史,是红色电信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决履行责任使命的具体实践。

  40年前,伴随改革开放大潮,中国通信事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到5G实现超越。40年前,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参考报》,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及时传递重要的经济新闻信息,提供专业深度的社会经济现象观察,在中国经济报道领域独树一帜,形成了强大而深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这既是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历程,也是用创新不断自我迭代的过程。作为国务院国资委和新华社合作搭建的全方位报道国资国企的重要平台、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经济参考报》用极具前瞻性、探索性和参考性的视角,持续关注并报道中国电信在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维护网信安全,赋能千行百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国电信希望进一步与《经济参考报》开展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主阵地和桥梁作用,聆听广大投资者和用户的声音,将资本市场和用户市场紧密结合,将云改数转战略推向纵深,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书面发言)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

  “有情”“有胆” 深入剖析“参考”内涵

  经历40年的发展,《经济参考报》一方面是“有情”,对改革有情、对人民有情、对作者和读者有情,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监督报道,都是出于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与情感,关乎民族伟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有胆”,其新闻通讯、理论观点和评论文章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希望珍惜《经济参考报》的金字招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要挖掘“参考”这两个字的含金量,深入剖析“参考”的内涵,将报道的党性、人民性、创新性进一步结合。此外,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希望《经济参考报》进一步增强国际领域的报道,特别是在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报道上进一步下功夫,开阔视野、提高站位。同时,可以精选一批《经济参考报》40年来刊登的思想理论文章形成作品选,给中国的新闻史、政治经济学史和改革史留下一份难得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江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项兴初:

  提供更具价值决策参考 推动汽车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我国第一份综合性经济报纸,《经济参考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而诞生。40年来凭借对经济政策的深刻把握、经济新闻信息的敏锐捕捉、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度观察,不断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是中国经济信息服务事业的启航者,发展至今已成为一家极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主流权威财经媒体。

  历经40年的发展与沉淀,《经济参考报》始终坚持党报姓党的政治要求,很好履行了中央媒体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始终能够以更加独立、更加客观、更加深入的视角观察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及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具前瞻性、探索性和参考性的财经内容输出,为受众提供更具价值的思想和决策参考。

  长期以来,《经济参考报》始终关注并支持着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事业,通过重大热点新闻追踪、重大政策解读、重大趋势预判等内容输出,《经济参考报》对汽车产业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深度解读,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对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对江汽集团改革创新的实践做了连续深入的客观报道。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江汽集团经过57年的发展积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开放合作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新的发展势能。目前江汽集团正全面加速推进转型发展,向着“百万辆、千亿级”的主流汽车集团战略目标迈进。衷心期望《经济参考报》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对汽车产业、对江汽集团在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绿色低碳发展、国资国企改革方面能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指导,为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人民日报社原编委、海外版原总编辑王树成:

  引领潮流 彰显影响力

  《经济参考报》是我国第一份综合性经济报纸,邓小平同志当年题写报名并给予题词,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一直引领潮流,在各个时期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老兵,我在新华社工作了25年,这25年当中曾经分别负责过4个部门的相关工作。尽管在经济参考报社任总编辑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我的记忆非常深刻。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在国内外经济都面临错综复杂环境的当下,新的困难和挑战摆在我们面前,我也坚信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参考报》将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彰显影响力。

  《经济参考报》原总编辑王海征:

  加快转型 适应科技进步

  1998年,我来到经济参考报社任总编辑,彼时纸媒的发展前途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但现在我找到了新的答案。我认为纸媒是否消亡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一问题的实质不是指媒体这种形态会不会消亡,而是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会否消失。

  最初因为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才有了报纸,后来有了无线电才有了广播电视,但有了广播电视,报纸这种形态仍然继续存在。媒体行业的本质没有变化,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接受并适应科技进步。媒体也需要不断向社会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承担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这是媒体的职业精神。比尔·盖茨曾说报纸10年内就会消亡,至今20年过去了,纸媒也仍然存在。只要媒体的社会责任、职业精神不变,那么具体的形态变化就不再重要。

  《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办的报纸,具有光荣的传统,它代表和体现了我们的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因此我认为,面对时代的发展,《经济参考报》这样的媒体不但不会被淘汰,而是会加快自身的进步。《经济参考报》完全有条件、有理由也有能力引领媒体的进步,做媒体进步的先锋。

  衷心希望《经济参考报》在下一个10年、下一个40年,能够在媒体进步的行列中不断领先,完成新华社党组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也完成国家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本版稿件由记者李志勇、王璐、班娟娟、郭倩、向家莹、汪子旭、张汉青根据《经济参考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今日《经济参考报》版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矩形广告大

“帮忙服务”有喜有忧 部分业务越界违规“帮倒忙”

“帮忙服务”有喜有忧 部分业务越界违规“帮倒忙”

“帮忙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催生的新业态,有助于充分利用劳动者的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但需要予以合理引导和监管,确保其健康、理性发展。

·“冷行业”创新打开“热市场”

三峡集团长江大保护:让“黄金带”更具“高颜值”

三峡集团长江大保护:让“黄金带”更具“高颜值”

参与长江大保护,是党和国家赋予三峡集团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中车:打造中央企业党建“金名片”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