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坡村:盐碱滩地长出致富“金蛋蛋”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陕西小坡村:盐碱滩地长出致富“金蛋蛋”
2020-09-24 作者: 记者 薛天 张晨俊 西安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几年前,江浙那边的客商说要花24万元,包下我十亩冬枣大棚全年的收成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过去我们这片地是‘撒一葫芦种收不回半瓢粮’,白给都没人要的盐碱滩地,如今居然真结出了‘金蛋蛋’。”说起自己的故事,李建华笑得合不拢嘴。

  李建华是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虽然大荔自古就是关中平原的产粮大县,但小坡村人却一直受穷。守着河滩的盐碱地,种什么都没有收成,村民们连口粮都没有保障。

  提起这段往事,65岁的小坡村支书薛安全不断摇着头。“1998年我当选小坡村村主任的时候,全村人年均收入不到500元,娃娃上学交不起学费,进城看病掏不起路费。村里人一半在外打工,一半在别村租地种粮。小坡村自己的地,十元一亩都没人要。河滩上的盐碱地像是把村民世代拴住的磨盘,让大家只能围着贫穷打转转。”

  为了把盐碱地“救活”,薛安全当村主任的前几年,全都扑在地里搞试验。粮食种不成,就种水果种西瓜,西瓜养不活,就改种树。带着村里的24名党员,薛安全身先士卒承包了一大片盐碱地,没日没夜地试验比较,终于发现雪枣树能成活。

  一颗颗幼苗,让小坡村人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他们自筹资金从附近的洛河开挖沟渠引水灌溉,又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做嫁接栽培,终于找到适合盐碱地土壤的经济树种——冬枣。为了保障果品质量,村民还逐渐摸索出依靠大棚抵御秋淋天气、延长生产周期的冬枣种植新模式。

  靠着十年如一日的苦干精神,小坡村大片的荒滩盐碱地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设施大棚。从2009年开始,小坡村成立了集体专业合作社,脆甜可口的冬枣也渐渐在市场上创出了品牌,村里冬枣种植面积快速增加。曾经“嫁女不选”的穷困村,早已变成“收入过亿”的明星村,全村大棚冬枣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

  “家家户户都种了枣,但村民可不只是守着大棚过日子。”薛安全说,“村里先后投资建设了物流基地和果品交易市场,每年5月到10月,南来北往的客商不计其数,小小的冬枣除了满足国内市场,还远销俄罗斯、日本、捷克、泰国等国家。”

  作为冬枣产业兴旺的受益者,小坡村民庞青梅开办的饭店,高峰期每天要接待七八十桌客人。“过去村里也有人开餐馆,但常年没人消费,开一家倒一家。现在村里大小餐馆有十几家,平均每天的收入都有成百上千元。”庞青梅说。

  随着产业逐渐兴旺,越来越多企业来到小坡村投资发展,从冷链库存、物流配送、材料加工到电商服务一应俱全。依托由冬枣这个“金蛋蛋”串起的产业链,小坡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5万元。960户村民中,三分之二的家庭都买了小汽车,不少人还在县城买了新房。

  李建华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一年能挣到60万元。在薛安全看来,这样的好日子正是淳朴的小坡村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小坡村的小康之路还会越走越宽广。

  “下一步,我们还将改进冬枣树的灌溉技术,通过引进滴灌系统和智能大棚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持续打造有机果品生产体系,不断提高水果的附加值……”谈及未来,薛安全充满希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今年以来,湖北围绕“稳链补链强链”,着力科技赋能,努力降低疫情汛情影响,全省“三农”形势总体向好,交出了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面子”作祟 公务“剩宴”难休

“大唐力量”助“三区三州”脱贫攻坚

“大唐力量”助“三区三州”脱贫攻坚

中国大唐将坚定扛起央企责任使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大唐力量。

·山东广饶“无感”自动过户解决用户办电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