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还需建立可持续制度体系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脱贫攻坚还需建立可持续制度体系
2020-09-22 作者: 朱松梅 郝晓宁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十九大以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党和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致力于有效满足贫困人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剖析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理论机理和取得的重要经验,将为人类减贫史提供重要参考。

  脱贫攻坚的理论机理

  “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描述需求未被满足的状态,反之,当需求被满足,就摆脱了贫困状态。而广义上的财富正是一种需求满足机制,需求只有通过财富予以保障才能够满足。如果财富与需求的均衡被打破,通常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财富仍有余量,就会进入新的需求层次;另一种是财富存量不能满足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又属于最低层次,就意味着进入了贫困状态,需要进行干预,以确保生存权得到维护。通常,实现财富与需求均衡的途径包括降低需求或者增加财富,由于最低需求已经无法再降低,财富不足的干预路径唯有增加财富总量。

  通常,财富总量的增加,与劳动、资本、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密切相关,也取决于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客观基础,同时,还需要依托于财富创造的生产实践活动。以上三个条件相互依存,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都会导致财富不足,进而使得财富与需求失衡。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稀缺或者多种生产要素共同稀缺,会导致财富生产过程所必需的投入不足,也就无法获得所需的财富;如果公共设施等必备基础有限,生产要素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本将显著增加,导致投入产出比过低;如果生产要素转化为生产力的生产实践活动有限,如产业落后等,生产要素就无法充分进入生产过程,财富也就无法形成。因此,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超越贫困表象、深入分析财富不足的原因,进而精准施策。这正是我国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机理。

  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贫困精准治理

  在我国脱贫攻坚实践过程中,对贫困地区的生产要素、生产基础、生产实践活动等财富形成要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对贫困对象财富严重不足、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原因做出了科学判断,并实施精准扶贫策略,取得了宝贵经验。

  一是判断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否充分。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基本依据之一是贫困人口有无劳动能力,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是基本的生产要素。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引导劳务输出,为贫困人口“劳动”生产要素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机会,使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获得收入,缓解贫困。针对无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等政策,确保生存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同时保证其参与社会保障,降低脆弱性风险。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稀缺困境进行干预,增加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提高贫困人口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实现可持续脱贫。

  二是判断是否具备生产要素创造财富的客观基础。劳动者创造财富,需要建立在生产资料、信息、基础设施等客观基础上。我国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足进行干预。一方面,增加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存量,既能拉动就业,还能优化贫困地区投资环境,为财富创造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宽带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互联网脱贫,为贫困人口拓展商品销售渠道、建设物流配送体系,降低其交易成本,增加财富总量。此外,还针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同时制定扶持政策,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三是判断生产要素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和条件是否具备。产业发展是生产力转化的现实基础,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脱贫目标。针对产业基础薄弱但具备一定资源的贫困地区,我国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发展特色产业,使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能够参与市场活动,形成产业价值链,带动就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使贫困人口也获得私人财富。此外,还充分运用金融工具,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创业提供支持,并充分发挥保险对于贫困地区发展风险的分担作用。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要更加可持续的制度保障,以确保生产要素能够持续创造财富,并将财富拥有状态固定在“适度”状态,即“脱贫”,从而使财富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由失衡、短期均衡走向长期均衡。

  可持续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应该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以制度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完善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长期支持的贫困地区人才定向培养与激励制度、贫困人口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制度,激励贫困地区人口充分参与就业和创业。在生态保护与耕地红线的准则下,结合贫困地区气候、土壤、地形地势等条件,激励贫困地区挖掘比较优势,统筹规划、种植优势作物,并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使土地要素收益最大化,从而增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财富总量。

  二是以制度促进城乡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各类资源严重稀缺,导致财富生产的投入有限、动力不足,是贫困地区面临的基本困境。应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建设,促进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养老设施、应急治理等公共资源的均等化配置;以顶层设计等制度途径引导市场资源形成长期稳定收益预期,激励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投资建设;鼓励社会资源以具体项目等形式,为贫困地区特定人群、特定领域等提供专项支援。

  三是以制度保障持续稳固脱贫。一方面,制定并实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规划。改善贫困地区校舍硬件设施,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设备支持,推动优势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和智能设备向贫困地区普及,鼓励各类教育机构向贫困地区共享中小学教学与辅导课程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财政投入,并以底线思维坚守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红线,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从而降低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加环境韧性,实现可持续脱贫。

  四是以制度维护特殊群体基本权益。加大贫困地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集中供养贫困老年人、儿童等。实施贫困人口辅助器具专项支持计划,以购买或者租赁等方式,为失能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提供便利性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今年以来,湖北围绕“稳链补链强链”,着力科技赋能,努力降低疫情汛情影响,全省“三农”形势总体向好,交出了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面子”作祟 公务“剩宴”难休

陕西国企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陕西国企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凭借硬科技与国企改革、传统业务、企业转型、产业链的融合,陕西国企的国际竞争力有力提升,为全国国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标本。

·电信央企云上助力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迎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