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专访国家长江办综合协调组组长刘德春|发展与保护共进 高质量发展为长江经济带"添绿加彩"
2020-01-06 作者: 记者 孙韶华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东起上海,西至云南,一条被誉为“金腰带”的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11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两次座谈会系统谋划重大举措,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四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成绩单”如何?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刘德春。

  经济参考报:能否介绍一下长江经济带在共抓大保护方面的进展?尤其是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的情况如何?

  刘德春:近两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建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工作推动新机制,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盯问题清单,强力推进整改。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长江岸线清理整治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有一些数据可以直观说明:截至2019年底,163个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139个;沿江11省市累计搬改关化工企业958家,其中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有44家;搬出和转移禁养区内的水产养殖规模达178.9万亩;已有579座尾矿库完成闭库……

  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形成亮点,还江于民,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推进长江干流岸线项目清理整治。截至2019年12月中旬,查出涉嫌违法违规项目2441个,应拆除取缔的356个项目已完成346个,其余的正在规范整治。二是大力推动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截至2019年11月底,已完成造林绿化1318万亩。三是加快构建沿江城市绿色生态滨水空间。沿江城市加快整治城市长江岸线,拆除“散乱污”企业,集中进行环境整治,推进滨水岸线绿化美化,营造开放式滨江亲水空间,取得了明显成效。

  例如江苏南通五山,原先是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港口围城”、“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后来当地政府先后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清理整治“小杂船”162条(户),搬迁居民2508户,腾出岸线5.5公里。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的14平方公里土地,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免费开放,配备足球场、排球场、沙滩以及11.5公里慢行步道灯运动场所,让群众充分享受到生态修复的红利;再比如,安徽省马鞍山市在长江两岸完成造林绿化1.3万亩,退渔还湿1662亩,原先“脏乱差”变成“美如画”,成为城市亮丽的生态客厅。

  2019年1至11月,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5%,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劣V类比例为1.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经济参考报:我们注意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出现可喜变化的同时,2019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提高。您怎么看这样的变化?

  刘德春:这充分说明,抓长江大保护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在现阶段,共抓大保护就是高质量发展。

  四年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着力强化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对外开放新优势。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概括起来,有三个“新”:一是创新驱动发展迈开新步伐。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在沿江11省市重点支持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例如,成都近年来在高新技术产业上持续发力,2018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净增超50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

  二是绿色发展试点示范探索出新经验。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取得积极进展。例如,上海崇明岛围绕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径,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垃圾分类闭环处置全覆盖,“候鸟天堂”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是沿江三大城市群发展和全面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城市群承载力和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群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高,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1.5个小时快速通达,长江中游省会城市之间基本实现2小时快速通达,成渝城市群中成都、重庆双核之间基本实现1小时快速通达。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畅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印发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为长江上游地区开放发展注入新动能。

  经济参考报:长江经济带发展还有什么困难和挑战吗?长江大保护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刘德春: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目前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长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较大,岸线资源过度开发,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二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亟需加快。多式联运、江海联运发展水平不高,以港口为节点的综合运输枢纽“最后一公里”亟需尽快打通。三是资金投入压力较大。有的省市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了工作进度。四是共抓长江大保护合力仍然不够。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还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

  如果说最大的困难,那还是存量污染太大。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发展,长江上中下游特别是沿江布局了大量的钢铁化工等重工业,早年数据显示,长江流域聚集了全国40%的造纸产能、40%的合成氨和烧碱、80%的磷铵、70%的印染,年污水排放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占全国近一半的排放量,因此如何化解存量、遏制增量是最大的挑战。

  经济参考报:2020年是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的第五个年头,阶段性成效检验迎来关键一年。能否介绍下下一步的打算?

  刘德春: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流域各地重点水域也将相继进入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

  不久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这部全面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法律可以说已箭在弦上。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发挥好统筹协调、督促落实、调研评估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力求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

  可以概括为五个“下功夫”: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在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上下功夫;在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上下功夫;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上下功夫;在健全完善共抓大保护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具体来说,在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上下功夫,要继续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同时将问题整改与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和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保护共促互补。

  在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上下功夫,深入推进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推进沿江高铁、枢纽机场、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省际待贯通公路等一批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前期工作。

  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上下功夫,构建和完善长江经济带创新生态链,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和绿色发展试点示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方位对外开放。

  在健全完善共抓大保护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综合管控机制、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和法制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共抓大保护的合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建而不管”很“闹心”

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建而不管”很“闹心”

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连着民心,事关民情、灾情,建议参考河长、路长制度强化管护,警惕“末梢梗阻”加重旱灾。

·人水矛盾结苦果:多省区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区”

东北国企发展闯出混改新路子

东北国企发展闯出混改新路子

东北各地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多方探索混改新路,破解历史遗留问题,让老国企焕发新活力。

·铁路市场化改革提速 三年行动方案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