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因海而生 向海而兴——探访大唐集团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2019-11-06 作者: 吴永 龙飞 来源: 经济参考网

  大唐国信滨海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简称“滨海风电”)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部分机组已经实现并网发电,年底前将全部实现。

  滨海风电位于盐城市滨海县废黄河口至扁担港口之间海域,中心位置距海岸直线距离约21公里,涉海面积48平方公里。项目总装机容量301.8MW,设计安装96台风力发电机组。所有风力发电机组与海上升压站由海底电缆连接,然后将电能输送至陆上集控中心并网。

  滨海风电海上主体工程开工于2018年7月,正值国内海上风电船机设备最为紧缺的时期。为加快工程进展,滨海风电全体动员,组织施工单位紧盯海上作业窗口,合理安排施工材料运输计划,做好船舶衔接工作。到目前为止,海上升压站、陆上集控中心、220kV海缆、风机吊装已经顺利完工。今年1月4日,该公司首台机组并网,标志着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开启运营阶段,剩余部分35kV海缆正在有条不紊敷设中,年底前可实现全部风机并网发电。滨海风电全力打造国内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平台、生产运行的基地”,积极参与海上风电行业标准的制定,多项技术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海上升压站是海上风电场的核心,更是海陆电力输送和信息控制的关键节点。为提高海上升压站实用性、可靠性和维护便利性,滨海风电先后在海上升压站设备布置、结构模块等方面进行多项优化设计,累计降低海上升压站钢材使用量500余吨,节约建造成本1000余万元。

  滨海风电项目负责人张新宇介绍,该项目是2010年国家能源局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7.9亿元,设计年发电量超过8亿千瓦时。

  此外,滨海风电公司以建设智慧风电为平台,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科研成果,开展海上作业人员安全保障、设备技术信息完善、实景化培训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使风电场成为具备适应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恢复功能、优化功能、协调功能的智慧型风电场。如采用新型电子围栏代替传统实体航标灯的做法,在电子海图上即可对指定类型或指定船舶的碰撞风险进行分析,从而通过后台系统对船舶航行进行预警,可以有效避免因能见度差无法发现过往船舶的被动局面,减少监控值班人员的工作负担,方便后期维护和调整,具有成本低、易维护、可靠性高的特点。应用VR技术构造风电场三维虚拟立体模型,将实际工作环境和设备结构进行虚拟重现,让使用者足不出户就能够亲身体验海上风电场的天气环境、海情海况、地理地貌、设备运行以及紧急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实现全新交互功能。此外还创造性采用AR技术,利用图像识别、智能检测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帮助操作人员及时准确的定位并排除问题。

  滨海风电以“突出先进、锁定最优、追求效益”为原则,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进行优化,增加叶片长度和叶轮扫风面积。在总装机容量不变的情况下,风机总台数由100台优化为96台,减少风机、塔筒的制造及运输安装费用近16000万元,年均可利用时间增加173小时,年均收益增加3825万元。

  滨海风电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006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003吨。

  张新宇坦言,滨海风电全部风机并网在即,公司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完善机制为抓手,以推进管理为先导,全面深化海上风电体系化研究,全力以赴将滨海风电打造成海洋能源精品示范工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庆典成经典 国企显力量

庆典成经典 国企显力量

在这场精彩绝伦的国之大典背后,有着超过10万名首都国企人的无私奉献。他们是一支不讲条件、不提困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国企铁军。

·在外打工不如返乡就业 农民工回流力促中西部发展

产业升级须实体经济与科技并举

产业升级须实体经济与科技并举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实体经济仍是未来依靠,强化科技支撑、做精做强做“绿”制造业,是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赋能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