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启动
我国健康产业数万亿市场空间待挖掘
2019-09-25 作者: 记者 梁倩 罗逸姝 金辉采写 来源: 经济参考报

  9月22日,《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启动暨健康中国与健康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多位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大健康经济尚处开发初期,有巨大潜力亟待发掘。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实施元年,启动健康经济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以下简称“白皮书”)课题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牵头,联合中国保健协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立项,目的是进一步研究我国大健康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值,凝练出推动我国健康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启动仪式。记者 张利民 摄

  我国健康产业将迎黄金发展期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周邦勇表示,共同开展《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研究是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的理论要求出发,基于我国健康经济(非医疗机构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健康经济中的非医疗产业为对象,重点研究保健用品、健康营养食品、健身用品等健康产品产业对释放消费需求、创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发展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近几年来,我国的健康产业,特别是非医疗用品产业发展较快。”国家卫健委规信司司长毛群安指出,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健康占到60%,因此,健康中国行动需要全民动员、共建共享,希望社会方方面面都能够参与到健康中国行动中,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贡献。

  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葛志荣也指出,健康产业将是未来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之一,需求引领性的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家庭、产业共同推动。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表示,健康服务业和非医疗产业的发展是服务健康中国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应加大布局社区医疗、养老医疗、健康管理和健康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深化医养结合,促进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休闲医疗,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技术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吴忠泽表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54000亿,健康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求要以定点监测、精准干预作为方向,围绕着健康状态的辨识、健康风险的预警、健康自主干预等一些环节,要重点攻克无创检测,穿戴式的监测,生物传感、健康物联网、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等等这样一些关键的技术和产品。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台,要研发数字化、个性化的行为、心理的干预,能量、营养的平衡,功能的代偿和增进这样一些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要加快主动健康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健康闭环管理的服务这样一些研究,为督促解决重大的慢病的防控,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些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性作用。

  面向2030,国家在推进医学科技进步方面,我们将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发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医疗、生物治疗这样一些医学的前沿技术。要加强慢性疾病的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要部署创新药物的开发,医药器械的国产化,中医药的现代化这样一些研究,来增强重大疾病的防止和医药产业发展科技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于健康经济增长的贡献力。

  在政策、市场、资本以及技术的催化下,各种医健结合和医养结合的服务会应运而生,中国健康产业未来十年将迎黄金发展期。

  数万亿级市场空间待挖掘

  “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健康产业的支撑,而产业也会带来经济的发展。”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总编辑张超文表示,目前中国健康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停留在医院和药品两个领域,发展空间巨大。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表示,健康中国建设应该事业、产业双轮驱动,以更有效保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健康中国顶层设计已经为我国健康事业指出了发展方向——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五个方面。从目前来看,环境、生活、管理、保险等多方面规模仍较小,有较大供给缺口。

  的确,我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仍然较小。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其中,美国大健康产业占其GDP高达17.9%。但从我国来看,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全面均衡的产业细分,而我国健康产业除医疗及医疗用品外其他细分产业均处于开发初期,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巨大潜力尚待发掘。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6.2万亿元,为2011年的2.6万亿元的2.4倍,2011到2017年复合增长率达15.6%。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到2020年,“健康中国”带来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16万亿元,是当前市场规模的3倍。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指出,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要达到16万亿元的规模,而目前产业规模仅为4万亿元,如此大的距离,给企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法规总监许洪民也坦言,我国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健康产业的增长率,全球平均以年增速25%到30%增长,是GDP增速的10倍。

  对此,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方志财表示,健康产业空间仍待挖掘。我们一个产品是功能性寝具,它的核心理念是,让大家能够睡觉睡出健康来。首先,人类1/3的时间在睡眠,还有2/3的时间要靠睡眠质量的保障,否则就不会有白天工作的精力。而这个理念也受到消费者认可,2018年我们公司仅磁性材料稀土采购就达到一亿多元。

  从重“治病”到重“健康”

  吴忠泽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居民健康受到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表示,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重点,意在如何解决慢性病问题。国际糖尿病联盟2017年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4.25亿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中国,高达1.14亿,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很惊人,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0.9%。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表示,未来更应注重疾病的预防。她认为,对于健康,以往强调的是医疗环节,但从目前来看,预防则是健康的共识。例如,我们用10年时间,耗费12亿元研发药物,但其对应的病毒却10秒升级,那么研制的药物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如何用更少的钱带来更大的效果,便是预防疾病的发生。”

  吴忠泽说,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兴起一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医药生物领域,已经进入了产业化的阶段,正在以麻醉、手术、公共卫生体系作为标志的三次医学科技革命之后,医药生物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例如,疾病预防、疾病诊断、药物的研制、生物治疗、器官移植等等方面,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延长人类预期的寿命。基因诊断、生物芯片、免疫诊断等等,这样一些高新技术将会带来检测和疾病诊断技术革命性的变化。一些重大疾病能够做到早知道、早治疗,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组医疗等等这样一些生物技术正在引发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刻变革,将持续增进人类的健康。

  同时,在信息技术领域,已经进入了新一拨创新的浪潮,信息革命正在迎来新的重大转折期,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等为代表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应该说正在改变着健康产业体验的方式,大幅度提高服务的精准性。

  吴忠泽表示,随着医疗健康行业的业务模式正在向平台技服、数据技服这样一种形式的转变,让数据说话将成为创新的新源泉。服务+模式将成为医疗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的收入来源。网络化和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促进了健康和养老、健身休闲等等深度的融合,增强了健康产业的跨界融合,提高了垂直化的强度。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促进了健康产业的改革创新,传统的行业深刻重塑,新兴的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宽了健康产业发展的渠道。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被运用到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之中,满足了人们对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多元化的业态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共同助力健康产业的大发展。”他说。

  吴忠泽表示,我国将培育一批高层次的健康产业领军人才和龙头企业,催生更多的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为发展健康经济,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吴忠泽:科技创新对健康经济增长贡献将进一步提升

  科技部原副部长吴忠泽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科技创新在健康领域的深厚性、扩散性越来越强。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创新成果被运用到健康产业发展中,未来,科技创新对我国健康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将进一步提升。

  吴忠泽表示,医药生物领域已经进入到产业化阶段,迈过了以麻醉、手术、公共卫生体系作为标志的第三次医学科技革命。医药生物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从疾病预防、疾病诊断、药物研制、生物治疗、器官移植等方面,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延长人类预期寿命。基因诊断、生物芯片、免疫诊断等高新技术,将会给检测和疾病诊断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科技创新支撑健康经济发展方面,吴忠泽给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要着力提高健康产业的科技含量,打造科技创新鲜明特色,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健康产业发展中,以新技术推进新业态和商业新模式的发展。

  第二,要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地方创新创业环境。

  第三,要大力推动医产学研用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以及跨学科的融合创新,尤其要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因素,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四,要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培养人才队伍、倡导创新文化以及保护知识产权这样一些关键举措,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培育一批高层次的健康产业领军人才和龙头企业,催生更多的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

  葛志荣: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

  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葛志荣在《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启动暨健康中国与健康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质量、服务、创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五个要素上。

  一是要抓好质量。要树立好明确的质量方针,要树立好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要在企业当中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建立诚信体系,实行质量责任制,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主要负责人一直到每一个岗位上具体的员工,都要形成强烈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的高度责任感,这样才能保证产品、企业、行业、产业有高质量。

  第二是做好服务。服务是评价一个产品是否具有高质量、高的品牌价值的第二个因素。这个服务不仅仅是产品的售后服务,含义更为广泛,指要围绕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生产、改进我们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满意度,从生产源头开始一直到消费市场,全过程做好服务。

  第三,创新也是重要因素。一个品牌、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不注重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健康产业需要不断地吸取先进技术,不断地进行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拿出能够让消费者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保证高质量。

  第四和第五个因素,按照国际标准讲就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要发展好。有形资产需要做大做强,首先需要把企业队伍带好。其次,要使我们的健康企业变成现代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积累财富发展企业,使健康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无形资产方面更多要注意培养企业的品牌形象,不断保护企业专利等。

  俞梦孙:有效解决慢性病问题

  航空生物医学工程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在《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启动暨健康中国与健康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详细解释了如何有效解决慢性病问题。

  俞梦孙表示,随着我国慢性病高发,传统以治病为中心需要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以恢复和增强人的自身功能、维持和提升人整体修复水平为主要目标的健康医学。

  他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认为,疾病的根源在于,无序性开放条件下使人系统整体状态从功能甚至结构存在障碍,因此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是片面的,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应当以健康为中心思想,恢复和提升人系统整体状态,重建恢复人系统的自排异、自修复功能,使人的系统重获排除障碍功能。

  张毓辉:事业产业“双轮驱动”促健康中国建设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指出,健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医疗是实现健康的手段,医疗的各个环节,包括保健、体育和其他非医疗部分,都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国际研究表明,在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基因占10%左右,17%属于空气、水等外在环境系统,还有60%与人的行动息息相关。在维护健康的各个环节中,医疗、保健、预防、营养都很重要,现在强调的是医疗、保健共同发力,而非偏废某一方面。

  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是什么关系?张毓辉表示,政府需要保障的是事业,无须政府承担责任的是产业,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我们在发展健康事业的过程中,会给健康产业提供广阔空间;健康产业的发展,又为健康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健康中国建设应该事业、产业双轮驱动,以更有效保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健康中国顶层设计已经为我国健康事业指出了发展方向——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五个方面。从目前来看,环境、生活、管理、保险等多方面规模仍较小,有较大供给缺口。

  许正中:大健康战略需要关注“治未病”

  对于大健康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正中表示,为了保证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应该重点关注“治未病”理念。如果只做到有病去治,非医疗产业发展不起来,而只有治未病,非医疗产业才能有较大发展。许正中称,“我曾去往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比较,发现全国范围内有非常多的区域性疾病,比如某地的脑血栓集中高发等。原因是什么,就是生活习惯导致的。同时,他们在发展非医疗产业这一部分的工作也不到位。总之,大健康既是目标,更应该是我们的出发点。”

  此外,许正中还指出,当前,还需要在顶层设计中保证政策的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只有这样,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才不是单打独斗,才能够顺畅创业。健康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是政府的事、是社会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

  姜长云:个性化多样化健康消费成为主流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表示,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更多地体现在非基本的健康服务方面。当今社会,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越来越成为主流,健康产业发展也正面临重大机遇。而这其中,健康服务业和非医疗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服务健康中国发展的新增长点。

  应加大布局社区医疗、养老医疗、健康管理和健康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深化医养结合,促进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休闲医疗,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技术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了建设好这个环节,企业家作为其中的全新力量,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们对企业支持的方式要有大的变化,以前是定向支持,今后则应加大对重大领域、关键环节的支持,为健康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张瑾:健康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健康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究竟怎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表示,目前炙手可热的健康产业,国家发改委把它定位为一个需求引领性的新兴产业,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之一。健康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科技的力量,还需要资本领域的各位企业家贡献力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的共同合作。

  “上个月,我们受国家医疗保障局的委托,完成了对全国15个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的评估工作。我们发现,长期照护保险对于经济拉动和产业推动的作用太大了,各类产业资本大量流向了长期照护保险的试点城市。因此,健康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而且是能够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目标。”

  张瑾表示,未来更应注重疾病的预防。她认为,对于健康,以往强调的是医疗环节,但从目前来看,预防则是健康的共识。例如,我们用10年时间,耗费12亿元研发药物,但其对应的病毒却10秒升级,那么研制的药物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如何用更少的钱带来更大的效果,便是预防疾病的发生。”

  许洪民:健康经济为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法规总监许洪民表示,健康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美国达20%,其他发达国家也都达到15%左右,而中国不足5%。就增长率而言,全球年平均健康产业增长率在25%到30%左右,是GDP增速的10倍。目前,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要达到16万亿元的规模,而现在仅为4万亿元。如此大的距离,给企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许洪民还表示,无限极在健康行业深耕多年,坚持以科研创新和严苛质量管理驱动市场。“我们打造了独特的科研体系、每年投入上亿元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提升,坚守‘100-1=0’的质量理念,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中草药健康产品和服务;响应《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等。未来,希望能在具有战略高度的宏观政策指导下,与社会各界携手推进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与健康产业的进步,实现‘健康中国’伟大目标。”

  方志财:和也将继续做好做大寝具产业

  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方志财说,和也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功能性寝具,它的核心理念是,让大家能够睡觉睡出健康来。首先,人类1/3的时间在睡眠,还有2/3的时间要靠睡眠质量的保障,否则就不会有白天工作的精力。和也还将做好睡眠博物馆,做大寝具产业,利用睡眠博物馆这一形式,展现中国的睡眠文化、寝具文化。睡眠博物馆于去年完工之后,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有效地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在科技创新与产品结合方面,和也健康科技做出了许多探索。针对公司的核心产品睡眠工具,目前和也已经有了330多项专利,其中87项是发明专利。除此之外,公司还和中科院进行大量合作,研究包括免疫、细胞代谢寿命、血液循环代谢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睡眠产品生产之前进行各类临床及动物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发表在国内外一流杂志上,目前数量高达两千多篇。在销售上,公司安排连锁专卖店对消费者进行科普,为民众讲清楚使用材料、物理因子、生产效率等获得健康的原理,既出售产品,也传递知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中国市场潜力足 外资零售忙加码

中国市场潜力足 外资零售忙加码

加码中国消费市场的并不仅仅是开市客,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动作频频,持续开出新店,加速实现本土化,主动向中国的下沉市场要动力。

·“欧亚”为什么能

东航将迎“新黄金十年”

东航将迎“新黄金十年”

随着大兴机场建成,东航正在从“黄金十年”迈入下一个“新黄金十年”。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走出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