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燃料乙醇生产原料供给堪忧
业内人士建议企业向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生产工艺转型
2018-12-19 作者: 记者 邹明仲 王建 林超 白涌泉/综合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近期在辽、黑、闽等省调研了解到,近年来,一些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上马,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消耗过量玉米库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更多项目陆续投产,以及东北玉米“临储”拍卖大力推进,业内也存在对玉米供不应求的担忧情绪。相关人士建议国家通盘考虑,坚持适度原则,支持企业向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转型。

  新上燃料乙醇项目大量消耗玉米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新上的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多在东北、山东等省布局,可大量消耗玉米。记者来到位于辽宁省铁岭调兵山市的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现场看到,存贮、蒸馏等设备已安装完毕,这一项目计划年使用100万吨玉米,于2017年秋季开工建设,现已基本完成。

  不光在辽宁省,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当地的一个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今年10月开工。北安市商务粮食局局长梁安说,这个项目总投资18.2亿元,以玉米为生产原料,年可加工转化玉米92.4万吨。预计建成后,年均营业收入22亿元,年均利润总额1.8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安排就业600人。据了解,这仅是黑龙江新增的270万吨玉米燃料乙醇项目中的一个。

  记者综合港口、农业等部门消息,包括玉米燃料乙醇在内的东北的玉米深加工项目近年来呈加快扩张态势,有的已投产,有的仍在建设和计划建设中。2017年,东北四省区的燃料乙醇、淀粉等企业的玉米深加工能力接近4000万吨,2018年将达到4600万吨,预计此后还将继续增加。

  一位营口港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这个港口的玉米下海量将为3000万吨,但随着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落地,东北玉米本地消耗增加,预计2020年将减少到2000万吨。

  据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数据统计,2015/2016年度,国内玉米产量2.24亿吨,到2018/2019年度减少至约2.16亿吨,同期的玉米总消费量由于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量快速增加,已由1.77亿吨增加至2.62亿吨。

  基层干部和业内人士表示,燃料乙醇项目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振兴东北经济的重要举措,能够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石油资源短缺,低能耗、低物耗的特点符合燃料乙醇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可降低国内能源对外的依存度,减少原油的消耗,节约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大气环境,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生物燃料乙醇还能进一步推动粮食转化,带动农民增收,破解农民“卖粮难”,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带动粮食深加工领域的深入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业内担忧未来玉米供应紧张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们正在寻求一条在经济上可行、资源上可持续、能同时解决能源和环境双重问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燃料乙醇在交通去碳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乙醇汽油与纯汽油相比,减排超过50%。2017年9月份,我国出台了《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推行燃料乙醇。2001年起,我国陆续在广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启动生物燃料乙醇试点。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发展燃料乙醇项目有利于提升玉米深加工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发展过快、布局不合理,也存在一些隐忧,可能会加剧玉米市场供应紧张等问题。

  “今年东北玉米‘临储’拍卖成交10013万吨,还剩不到8000万吨,预计明年全部拍完。”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说,“这么大的拍卖量,也不见玉米价格往下走,说明需求很旺盛。如果今后国家不对玉米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项目进行控制,玉米市场可能很快从过剩转向短缺。”

  山东寿光巨能金玉米集团总经理高世军认为,从2019年开始,中国的玉米市场供求关系将是“紧平衡”,进入一个正常的由市场主导的平稳发展期。但如果国家推进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将对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艾格农业资深分析师马文峰说,目前来看,玉米“去库存”加大,未来玉米“供不应求”的矛盾将比较突出,将带来玉米价格的上涨,这将增加燃料乙醇企业的原料成本,如果在技术和管理上不能全面升级,很有可能出现“建成即停工”的风险。

  “照现在这个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玉米在东北本地消耗,而玉米缺口将主要出现在南方。”厦门建发物产玉米项目经理蒋俊说,这部分缺口可能需要进口来弥补,但目前我国进口玉米每年配额只有720万吨,且仅有一部分投放市场,未来的进口需求很可能会增加。

  生物燃料乙醇产业“与人争粮”的声音一直存在,以玉米为原料的第一代燃料乙醇生产工艺,虽然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但也有不少人士担心过度使用可能威胁粮食安全。

  宜全局统筹 加大对技术升级

  采访中,业内人士和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从国家层面对燃料乙醇项目加强监管。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生物燃料乙醇可充当中国国内粮食供求的“调节器”,但为防止无序发展,带来“与人争粮”的隐患,必须从国家层面对燃料乙醇生产进行严格监管、审批。从长期看,为避免与粮食安全形成矛盾,燃料乙醇非粮化生产是发展方向。

  鼓励企业进行非粮燃料乙醇项目技术升级。马文峰说,以玉米为原料的第一代燃料乙醇生产工艺,虽然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但过度使用可能威胁粮食安全,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燃料乙醇企业加快技术升级,从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向以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转型,进一步提升纤维素制乙醇的技术。

  据了解,中国国内每年可利用的秸秆和林业废弃物超过4亿吨,30%即可生产生物燃料乙醇2000万吨。这些都为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消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东北一家大型燃料乙醇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纤维素燃料乙醇项目,可将大量秸秆“变废为宝”、减少焚烧污染,但目前来看,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她说,企业采用的玉米作为原料,进行乙醇生产的技术比较成熟,大约3吨玉米产出1吨乙醇,按照玉米现价每吨1800元计算,生产一吨的成本为5400元,而按现有企业技术水平,以秸秆为原料生产出1吨乙醇,至少需要1万元以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是一项与环保和碳减排直接相关的技术,不应只靠企业的力量,政府宜进一步制定清晰明确、长期稳定的税收、财政等扶持政策,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快各方力量的技术集成,尽快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推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中国高铁将续写“技术领跑”传奇

中国高铁将续写“技术领跑”传奇

从引进国外技术“跟跑”,到消化、吸收先进经验“并跑”,进而在关键领域自主再创新“领跑”,走出了一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传奇道路。

·掠夺性经营威胁草原保护红线

中国联通:纵深推进混改攻坚

中国联通:纵深推进混改攻坚

在混改过程中,中国联通引入众多民营资本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通过国企混改,民营资本也拓宽了自身的投资渠道和发展空间,有机会享受国企改革带来的红利。

·宝钢湛江钢铁探索环保与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