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世界贡献“中国制造”
2018-12-03 作者: 记者 王璐/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世纪90年代,他以亲历者身份,参与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20年后,他带领团队,成功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断裂带,在巴基斯坦建成另一座“三峡”工程——尼鲁姆杰卢姆(N-J)水电站。

  参加工作37年,历经国内外重点水电工程建设的锤炼,他见证了中国电力建设行业的产业升级,更为工程建设贡献了“葛洲坝”方案。

  他就是被英国皇家建造师协会授予“英国皇家建造师”荣誉称号、现任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邓银启。

邓银启(左二)在巴基斯坦N-J水电项目现场。资料照片

  攻克世界级难题 项目建设转乾坤

  1981年刚参加工作,邓银启即扎根于葛洲坝集团公司(原长江葛洲坝工程局)。此后的数年间,他在一个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磨炼成长,创下了“水电工程火电速度”的新纪录,收获了詹天佑奖和国际面板堆石坝里程碑工程奖荣誉。

  2008年,邓银启担起了葛洲坝集团重整国际业务的重任。巴基斯坦N-J水电站是他面对的第一项挑战。

  作为巴基斯坦最大的在建水电工程,N-J水电站于2008年1月30日正式开工,电站总装机容量969兆瓦,年发电量约51.5亿千瓦时,占巴基斯坦水电发电量的12%,被喻为巴基斯坦的“三峡工程”。

  初次“走出国门”、担任这一工程项目部总经理的邓银启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重重困难。项目施工刚满一年,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资金短缺等问题,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N-J水电站项目建设步履维艰,葛洲坝集团发出了“举集团之力建设N-J工程”的号召。

  为此,邓启银和他的团队创新思路,从技术研究寻求突破,以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引进为核心,推进僵局的扭转。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邓银启带着5万字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踏上了TBM“引进游说”的征程。反复拜会业主总经理、现场经理、工程师,进行系统、深入浅出的论证,他甚至邀请业主一行先后前往施工条件更差的四川锦屏工程、瑞士哥特哈德隧道进行实地考察。但出于对项目风险的考虑,业主仍犹豫不决,TBM方案一度搁浅。

  2010年7月下旬,NEELUM河流域发生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洪水,N-J工程建设陷入半停滞状态。此时,邓银启决定调整路线,从高层入手,登门拜访总统秘书长、水电部长等巴基斯坦高级政府官员,从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高度,游说巴方政府早下决心引进TBM。

  在经过现场实地考察、调研后,巴方终于对TBM方案作出了反应,在巴基斯坦引入首台TBM设备。N-J水电站工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超长隧洞掘进迎刃而解,在TBM实施的带动下N-J工程建设扭转乾坤。

  “我们组建的N-J项目团队,绝大多数同志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实现观念的更新和理念的转变,主动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至关重要。”第一次面对海外项目的挑战,邓银启感慨道。

  此后,项目组陆续攻克了浅埋深大渗漏河床下隧洞开挖、亚洲最深调压竖井施工和厂房大收敛变形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先后战胜了2010年特大洪水灾害、2014年超强涌水和2015年极强岩爆等难以战胜的自然灾害;克服了资金短缺、设计变更频繁和物资材料匮乏等重重困难。

  今年4月13日,在邓银启的带领下,开工十年的N-J水电工程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这个当初预计将亏损1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最终以盈利圆满收官。N-J水电工程的成功建设,成为葛洲坝集团乃至中国企业国际项目的标杆。邓银启本人也因在N-J项目的优异表现,被英国皇家建造师协会授予“英国皇家建造师”荣誉称号。

  项目管理国际化 资源配置全球化

  经历N-J水电站建设,邓银启总结出了自己的管理“哲学”——“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计划管理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重心”的国际项目管理理念,以及“项目管理国际化、资源配置全球化、劳务管理属地化”的项目管理实践。

  “用人之道在于借力。施工是我们的强项,但经营是我们的弱项。”为此,邓银启坚持聘请相应的国际职业人员,负责N-J水电工程的合同、法律、税收等领域的经营。“不妒忌他们的高工资、高福利,坚持整体效益优先,责、权、利明晰,工程经营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邓银启说。

  在这一过程中,邓银启不仅理顺了国际项目管控模式,系统优化了项目部组织管理架构,更建立了一套完整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人才,为国际业务的发展创造了经验丰富的有生力量。

  N-J水电工程的成功经验,让邓银启对葛洲坝集团的国际化之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2013年,邓银启出任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将创新经营的步伐迈得更大。他从顶层设计入手,将国家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公司实际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对公司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规划。随后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层次分明、上下协同的战略体系,扁平化优化公司总部组织机构,同时推进治理结构调整,积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

  在他的掌舵下,葛洲坝三公司成立首年就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95%、市场签约同比增长127.5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7.62%,国际化率高达50%。

  潜心科技创新 坚持“绿色发展”

  在中国电力建设行业的产业升级过程中,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所占的重要地位,邓银启不仅看在眼里,更践行在管理中。

  2016年底,邓银启出任葛洲坝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葛洲坝集团在建工程管理和科技管理。面对如何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邓银启认识到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经济,他坚持将科技进步作为公司发展的新动力,将信息化作为管理升级的重要手段,致力于为世界贡献“葛洲坝方案”和“中国制造”。

  邓银启从科研平台入手,大力推动公司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挂牌成立葛洲坝集团首个院士工作站,并成功申报国家“十三五”课题,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不仅如此,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邓银启一方面调整、严格科技奖评审标准、创新评审方式,严把关口,提升科技成果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投入,由此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1亿元人民币。

  在他的领导下,“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技术”、“智慧水务”、“利用低品位工业废渣开发特种胶凝材料”等一项项新技术获得成功应用,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良好收益,更助力着葛洲坝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已经成为葛洲坝集团的新标签。

  随着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深入实施,邓银启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信息智能化为抓手,推动企业朝着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前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初显 核心技术仍待突破

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初显 核心技术仍待突破

记者近期调研发现,这些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上风生水起,但车企在发展中暴露出补贴依赖症、产能初显过剩、核心技术仍旧缺失等不足。

·报废车黑市猖獗 正规企业生存难

一家老国企的大国桥梁梦

一家老国企的大国桥梁梦

从横跨张家界大峡谷的玻璃桥,到挺进深海的世界最长连岛高速宁波舟山港主通道,中建六局续写着中国桥梁建造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混改样本的15年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