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阳横店打造影视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11-13 作者: 记者 刘芳 刘驭/杭州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全国1/4的电影、1/3的电视剧、2/3的古装剧、累计5.6万多部(集)的影视剧在这里拍摄……横店国家级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作为影视行业的“风向标”“晴雨表”,正加快创新发展,打造从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为一体的影视文化全产业链,推进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

  “最懂影视”成为业内共识

  从杭州往南160公里,横店位于浙江东阳境内,与义乌比邻。1996年,中国电影票房尚不足9亿,横店以拍摄《鸦片战争》为契机,开启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幕,至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2012年被浙江省政府设立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

  如今,中国票房即将迈入600亿大关,已成为全国影视文化产业龙头的横店,引来1154家企业入驻,被誉为“中国好莱坞”。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横店营业收入约207亿元,上交总税费18亿元,接待剧组288个,全国三成票房及票房前十名的九部电影均由横店影视企业出品或联合出品。

  “最懂影视”是业内对横店的评价。一个大剧组成百上千人,一拍戏就是几个月,从住宿到剧组订盒饭都“不容小视”。

  本真影视负责人卢瑛说,在横店最大的感受就是应有尽有。景区拍摄免费,摄影棚租用价格便宜,餐馆、酒店好几百家。“就拿群演来说,要多少有多少”。

  红点影视总裁丁善军说:“政府服务到位,给企业的优惠政策百分之百到位,这一点最关键。”

  近年来,横店持续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承接了浙江省广电局下放的电影备案立项、网络剧播出资质审查权限,并常态化开展部门“倒着跑”上门走访服务。“一天时间,政府工作人员陪我们盖了几十个章。”谈起当年上市,一家上市企业负责人说。

  搭建平台纾解“融资难”

  影视行业是轻资产行业,很难融资。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热钱降温,影视行业融资难问题凸显。

  今年10月,横店举办影视文化项目投融资对接会,为影视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项目对接、投融资合作等专业服务。

  横店集团副总裁徐天福说,这既为影视文化企业进行金融赋能,也为金融企业提供优质客户,拓展金融服务影视行业的产业链和资本链。

  东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姚激扬认为这是产业与资本的“双赢”。他说,投资机构挑选好的企业与项目开展交流合作,设计创新出更多金融产品,为影视企业提供“金融套餐”;而影视企业则创造出更多精品力作,回报社会和投资者。

  除做“媒婆”外,东阳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影视文化产业。规模10亿元的第一支子基金——东阳小咖影视文化投资基金,首期已实现投资3500万元。

  运用政策性融资担保破解影视企业“融资难”,东阳还将设立注册资本1亿元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

  补短板打造最全产业链

  近年来,横店积极推进产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但作为产业链价值最高端,横店的后期制作较为薄弱。“每年在横店拍戏的剧组数百个,但多数影视剧的后期制作,都要到上海、北京等地完成。”徐天福说。

  红点影视是首家入驻横店的以后期制作为主的企业。丁善军说,后期制作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因此在横店,还是少有企业进入这一领域。

  目前,红点影视和实验区管委会合作正筹备后期制作人才孵化中心。今年,横店还开后期制作等招商,以延伸和优化这一产业链。

  编剧紧缺是制约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更好地发挥横店在全国甚至全球标杆的功能,横店正引进拥有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横店电影学院,构建影视高端人才集聚地,为打造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副中心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今年,浙江省委明确在实验区基础上设立全省首个影视文化类产业集聚区,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平台。

  “集聚区设立后,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国强说,横店要打造的是产业链最完善、产业要素最集聚、综合服务最齐全的影视全产业链基地。未来的横店可望呈现“拿着票子进、带着票子出”的景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长三角竞跑“智能制造”提质增效

长三角竞跑“智能制造”提质增效

记者近日走访长三角部分制造业企业发现,很多企业开展了“智能制造”,推动效率品质提升,带动平均收入水平增加,促进用工结构改变,不断增强整体竞争力。

·企业“砸钱”长租公寓 不计成本抢先机

两大展会齐现中企力量

两大展会齐现中企力量

首届进博会奏响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互利共赢的时代强音,第十二届珠海航展则以“陆海空天电”全领域大国重器的集体亮相惊艳世界。

·一纸广告刮起生产资料改革“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