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细节无小事, “馨动”班组护航春运回家路!
2018-02-13 作者: 实习记者 向家莹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网

  2月10日,是2018年春运开始的第10天,距离除夕仅有4天。旅客们纷纷踏上归途,列车乘务员们也踏上了征途。记者跟随由北京站开往沈阳北的D17次动车组,记录了乘务人员们笑容背后繁琐而艰辛的工作。

▲D17次列车停靠在北京站2号站台。

  D17次列车,由北京客运段京哈动车车队“馨动”班组负责,包括列车长王雅楠在内的3名乘务人员负责8节列车全部乘客的安全乘坐组织和快节奏、标准统一的服务工作。此外,还有一名随车机械师以及3名保洁人员负责列车途中维护以及卫生清洁工作。

  春运期间客流量显著增加,据了解,当天D17次列车始发上座人数达到了1347人。

▲列车长王雅楠引导旅客上车。

  10日上午9时许,D17次动车停靠在了北京站的2号站台旁,这是一列拥有两列8节动车组重连的列车。

  随着检票广播通知的响起,旅客从检票口蜂拥而出,乘务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立岗迎客,列车长王雅楠不时地提醒旅客注意安全,维持秩序,引导旅客安全上车。王雅楠表示,上车前在站台上做好疏导,也是为了帮助旅客更快捷地上车以保障准时安全发车。

▲发车前,王雅楠确认列车消防器材配置。

  春运期间人多事杂,王雅楠和同事们提前一天就要开会讨论准备第二天的工作,通常要到凌晨才能休息。发车前,王雅楠又一次确认了车上工具的摆放,以及保洁备品、易耗品配置等情况。

▲王雅楠巡视列车。

  行驶期间,列车长需要在列车内往返巡视,检查车上的设备设施是否正常,灭火器是否有效,紧急制动阀是否完好无损,橱柜门是否锁闭,旅客行李是否摆正,是否有需要帮助的旅客……

  这样一组流程,在每次停靠站台后,都要再次完整重复,400米长的列车,6站停靠,王雅楠一天要走十几个来回。

▲列车长王雅楠与重点照顾旅客合影。

  遇到需要特别照顾的旅客,王雅楠会给旅客座位挂上一个中国结,并发放一张写有她电话的爱心提示卡,让旅客能够在有需要时第一时间联系到她,同时方便其他乘务员巡视时多加留意。粗略算下来,工作日期间,她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中间几乎没有休息。

▲随车机械师骆文博跟随列车长检查列车。

  跟随列车长,随车机械师骆文博也需要按规定的时间巡视整趟列车。车厢两端,他检查的格外仔细。电气控制柜、空调、防滑器、轴温报警器以及消防器材都在这里,每经过一个车厢控制室,机械师都会查看空调的控制开关,看一看车厢里的温度,同时及时根据乘务员的反馈随时调节温度。“在巡查车厢过程中,不仅要查看车辆设备,还要注意乘车人员状况,视情况控制好温度,让旅客乘车更舒适。”骆文博说。

▲乘务员正在按座位依次进行验票核对。

  每次到站开车后,乘务员都要重新对新上车旅客进行查验车票,以便随时发现需要帮助的旅客,并叮嘱旅客注意安全,同时帮助旅客放置好大件行李,提醒他们注意下车时间。

▲左:保洁人员仔细清理厕所镜面卫生。

▲右:王雅楠定时检查厕所情况。

  春运期间,动车也没有忽视人性化的服务和细节的处理。洗手台旁边的置物架上设有安全提示牌。正在开展的“厕所革命”,要求保洁人员“随脏随扫”,同时,列车长每过一个小时都会对厕所进行检查,保证镜面、地面、洗手台、便器的整洁。

▲王雅楠在巡岗记录本记录车内情况。

一圈巡视结束后,王雅楠在本子上记录下旅客需求以及需要处理的问题。

  “我们没有专门的休息室,唯一一个用来补票的屋子,其实是随车机械师监测列车运行状态的监测室。”王雅楠说,其实连吃饭也没什么时间点,乘务人员吃饭的时间都是错开的,防止旅客有需要时车厢没有工作人员。

▲停靠前,王雅楠在门口等候车门开启。

  这一趟单程,总共运行4小时59分,途经一直辖市两省,停靠六站,2月10日下午14时14分,D17次列车正点到达终点站沈阳北站。

  平平安安送回家的旅客温馨到家,是王雅楠和她的乘务组最大的愿望,2018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出“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的工作理念,王雅楠和她的乘务组们正在悄然用实际行动作答。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全国每年3000万吨污泥恐将产生二次污染

全国每年3000万吨污泥恐将产生二次污染

专家研究预判,每年未妥善处置的污泥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吨,造成二次污染问题已有所显现。如若不能妥善处置,势必成为引爆环境危机的“定时炸弹”。

·电子竞技发展引资本巨鳄抢滩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