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斌:以改革推动国企新旧动能转换
2018-01-08 作者: 记者 陈灏/济南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结合落实全会精神,在全国率先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在“以管资本为主”的导向下,山东省围绕优化国企监管体系、完善国企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国企党建、人事、分配等领域改革,推动国企调结构、促转型、提效益。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斌表示,将以“管资本”为导向,推动山东省国有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2017年12月20日,张斌(左一)在山钢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了解新项目建设进度。资料照片

 

  《经济参考报》:山东省国有企业大致情况如何?

  张斌:山东是国资大省,省、市、县三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5.6万亿元。从功能和特点上来看,山东省的国有企业有三个“重”:一是占比重,2016年山东省市两级国资监管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6万亿元,加上中央驻鲁企业,全省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全省企业的“半壁江山”;二是结构重,钢铁、煤炭、重化工等传统产业在山东省属国企资产布局中超过七成;三是负担重,企业职工数量大,历史形成的离退休职工、办社会职能等负担沉重。

  作为山东省国有企业的骨干力量,2017年以来山东省管企业持续向好发展。前11个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156亿元,同比增长43.4%;累计实现利润399亿元,同比增长117%。

  《经济参考报》:山东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已三年多时间,改革总体进展如何?

  张斌:当前,山东省国有企业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搭建改革制度框架的任务基本完成,改革方向目标基本确立,重点领域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目前,山东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基本实现统一监管,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基本确立,企业治理结构得到完善,省管一级企业已经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经理层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国企在改革中呈现出新的活力和动力,改革红利效应集中加速显现。其中,省管企业资产总额从2014年的13468亿元增至2017年11月末的23452.6亿元、增长74.1%;净资产从2014年的3467.15亿元增至6286.23亿元、增长81.3%。

  《经济参考报》:2017年山东省国企国资改革发展重点有哪些工作,哪些亮点值得推介?

  张斌: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国企改革工作,2017年以来,结合中央深化国企改革的新要求和山东国企改革阶段性特征,对推进国企改革进行了系统强化、顶层设计。7月23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近年来规格最高的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刘家义书记、龚正省长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做出全面部署;7月28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十条意见》,从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快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的政策举措。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及省直部门联合印发国企改革文件31个,省国资委制定配套文件56个,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国企改革的施工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非常明确。

  为确保省委、省政府深化国企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我们组织起草了贯彻落实《十条意见》省直部门分工方案和工作台账,把《十条意见》主要内容分解为46项具体改革任务,以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相关省直部门推进实施。我们对省国资委牵头负责或协助配合的改革事项,按照过程细化到点、进度准确到旬、责任落实到人的标准作了分解细化,制定了委内贯彻落实《十条意见》工作台账,整体谋划、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目前,46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启动,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突出加强国企党建。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前置和先决条件,推动形成了以党建促改革、以改革强党建、一体化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加快推进党建总体工作要求进章程工作,山东省管一级和二级企业章程修订基本完成;着力强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实行了山东省管企业各级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制度;推动省管企业过硬党支部建设,2017年省国资委牵头培训基层党支部书记1700人,新设立新疆、内蒙古两个党建工作交流提升综合协作区,山东省管企业巡视巡察基本实现全覆盖;强化监督执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化。

  二是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围绕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充分激发动力动力。目前,山东省管企业董事会基本配齐,全部按非执行董事占多数的原则配备,外派监事会、财务总监实现全覆盖,28户一级企业全面推行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省管企业采用内部选聘、公开招聘、市场猎取、委托推荐等多种方式,累计选聘116名高级管理人员;进一步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出台《关于山东省管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审批通过山东路桥股份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大力开展瘦身健体,2017年以来山东省管企业压减法人单位94户,58户权属企业调整了产权层级。

  三是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鉴于省属企业情况千差万别,我们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坚持一企一策分类推进,通过资本证券化、引进战略投资者、入股非公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等多种形式,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出台了《省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中小股东作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员工持股实施细则,首批在全省选择了10户企业开展试点。为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混改而设立的国惠改革发展母基金已累计新设子基金8只,募集资金200余亿元,其中引进社会资本150亿元。目前,山东首批58户混改试点企业20户已基本完成,3户企业实施整体混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重点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做优做强一批上市公司、建立一个上市资源后备库、明确一批整体上市方案”,已储备上市资源企业40户,有7户企业正在排队上市,有6户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山东信托于12月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目前省管企业控股上市公司29户,上市交易股票33只。

  四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方面,全面完成了省内255万吨煤炭产能退出年度任务,占全省任务量的73%;把济钢产能调整和山钢转型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聚焦聚力、加快推进,2017年7月8日济钢钢铁产线顺利实现安全平稳停产,济钢职代会以92.9%的高票率表决通过了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近两万名职工自主选择安置渠道,济钢产能调整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同时,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项目一期一步加快推进,省属钢铁企业转型发展迈出关键步伐。在除“僵尸”方面,通过实施债务重组、盘活资产、产权转让、破产注销等措施,基本完成2017年计划的124户“僵尸”企业处置任务,消灭亏损源60多亿元,安置职工2.6万余人。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加快省管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目前累计分离移交或签订协议的户数占到任务总量的89.6%,为2018年年底基本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改革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是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以“四新”促“四化”的要求,全面启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省国资委成立了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研究起草《关于省管企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出台了考核政策,将新旧动能完成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制定了省管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建立了省管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目前已储备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167个、累计投资额度达到12465亿元,引导推动十大产业领域内国有企业的优化重组,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团。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与中央企业、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借助中央企业、中科院的技术、资源、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为此,建立了与中央企业、中科院的交流合作的信息发布、工作推进和激励保障机制,截至目前,全省17市及省管企业累计与中央企业签约“四新”产业项目398个,签约金额超过1.7万亿元;筹建设立的中科惠鲁创新发展专项基金,与中科院目前已达成45个项目合作意向,其中3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个项目已签约落地。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省管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国内优秀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目前与ARM公司、阿里巴巴等企业已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六是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围绕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国资监管职能,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省国资委自身职能转变,对现有的审批核准备案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出台了省国资委职能转变方案,再下放取消了一批监管事项。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13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规范运作,多数投资运营公司已调整总部职能设置,按照投资运营公司模式对权属企业实施管控。加快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省级层面,新组建的鲁粮集团、山科集团等6户企业全部挂牌成立,划入13户省管企业的184户企业已全面完成移交,省属高等院校、司法监狱系统的企业也纳入省国资委国有资产基础管理体系,省级层面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工作全面完成;市县层面,济南、日照、莱芜等三市已基本完成统一监管任务,其他市正在积极推进统一监管工作。截至11月底,市级国资监管机构统一监管资产占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比例达到82.5%,比2016年底提高8.7个百分点。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强化省管企业经营投资责任、改进监督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政策;加强对监事会揭示问题整改,健全完善了经营绩效综合评价;建立了对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制度,规划建设山东省管企业采购服务平台和“国资云”平台,打造“阳光国企”。

  《经济参考报》:当前改革中还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

  张斌:一是深化国企改革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还需破解。目前,山东国企改革虽已取得重要突破,但离充分发挥作用、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仍需持续深化、不断完善。

  部分企业公司治理在由“稻草人”向“实体人”的转化过程中,各治理主体之间协调运转还不够顺畅,仍有“形似神不似”的问题。例如,有外部董事反映,由于个人责权利不匹配,在决策发表意见时常常顾虑重重,轻易不敢提反对意见;推行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还存在外部市场化选聘比例偏低、市场化退出机制还没有建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经理层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不够好、经理层考核与薪酬确定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实现向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转变尚有一定距离;有的企业党建工作“自弹自唱”,与生产经营融合不够,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是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优化任务仍较艰巨。70%以上的山东省管国有资产集中在钢铁、煤炭、高速公路、一般机械制造等“粗、老、笨、重”产业,新兴产业在国有资产比重仅为1.5%,重资产、高负债、低附加值的问题突出。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部分传统重化工行业的国有企业由于重视研发不够、技术积累薄弱、历史包袱沉重,同时面临先进企业技术领先优势与同水平民营企业成本控制优势的两头挤压,转型升级之路比较艰难。

  三是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监管力量薄弱、手段有限,还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跟踪审计、风险评估、问题揭示发现及风险控制处置等机制。

  《经济参考报》:今后一段时期内山东省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张斌:目前,山东省国企改革的政策体系已经基本搭建完毕,省国资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严格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有关国企改革的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十条意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战略性重组和企业上市步伐,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创新持续领先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加强国企党建方面,推动省管企业逐级建立党建主体责任清单制度,完善重大决策党委前置把关的制度和程序,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监督管理,加大重点领域巡察、稽查和督导力度,严肃查处侵吞国有资产、搞利益输送等问题。

  在深化国企改革方面,指导省管企业董事会完善议事规则、明确决策事项、优化决策程序,强化监事任职资格、学习培训、履职评价和激励约束,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的标准推进高管人员向职业经理人的转变,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业绩考核激励制度改革。

  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制定省管企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指导意见,指导省管企业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研究制定省级服务平台公司组建方案,健全完善省属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持续深化与中央企业、中科院战略合作,推动一批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加快“去降补”步伐,全面完成去产能年度任务、“僵尸”企业处置任务,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重要行业、优势领域和新兴产业。

  在加强国资监管方面,以管资本为主进一步转变国资委自身职能、改进监管方式方法,探索建立省属国有企业“国资云”平台,逐步实现对企业重大决策和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动态监控;尽快建立起国有企业部分大宗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社会服务招投标信息平台;制定《境外资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省属企业境外投资监督检查及专项审计,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

  《经济参考报》:山东省打算如何推动国有资本做优做强做大?

  张斌:改革本身就是为了推动国有资本做优做强做大。我们将继续通过改革,进一步实现优化国企监管体系、完善国企治理结构、健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强身健体、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将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引导,鼓励山东省国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要素,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转变,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通过要素的重新配置,将国有企业打造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先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遭遇“难啃的骨头”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遭遇“难啃的骨头”

不少地区在农地改革推进中遭遇困境,特别是农村集体成员身份认定、土地确权中搁置的权属争议成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矛盾焦点。

·物流“信息割据”侵蚀长江上游经济活力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