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纸媒巨头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独有样本
2017-08-14 作者: 杰夫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美)戴维·福尔肯弗里克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胜选、骑士夺得NBA总冠军的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选为当年的“年度词汇”,以此来描述“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换一个更直白、更通俗些的解释,在这个时代中,事实的重要性已然退居次席,公众对事件所产生了何种情绪,比事实究竟如何更为重要。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后真相”和“后民族”(post-national)、“后种族”(post-racial)或“后现代”(post-modern)强调的“某种事件或情形之后”不同,它意味着在那段时间里,真相已无关紧要。据《牛津英语词典》编委会称,“后真相”一词首次出现于剧作家史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1992年发表在美国《国家》杂志上的一篇关于“伊朗门事件”和“海湾战争”的文章中。特西奇在文中写道:“作为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我们自己决定,我们想要生活在一个知道真相后的世界里。”

  假新闻早已有之,只是越到后来,情况较之其字面意思变得愈加复杂。假新闻,可以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也可以是凭空捏造、危言耸听,甚至还可以是讽刺戏仿、博君一笑,譬如“洋葱报”(The Onion)。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又有了不实消息、新闻造假了,而在于本该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新闻专业主义和监督权力、传播真知的社会公器被众声喧哗、纷乱不堪的全媒体风潮给干扰了,甚至还在被因社会不安、经济萧条所引发的民粹主义所侵蚀。所以,从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到沃尔特·李普曼的《幻影公众》,再到安德鲁·基恩的《网民的狂欢》,这些理论家、观察者们早有振聋发聩的洞见和论断。

  从“自媒”到“众媒”,再到“全媒”,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一波波大冲击,无疑加剧了新闻报道的难度。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在梳理海量信息、庞杂资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辨事实的真伪,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情感诉求。他们发现,在这个时代,人们阅读新闻有时候只是为了从中获得一种情绪宣泄、先见认同。例如,在网上流传出“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第一顿饭后就分手”的假新闻,大家都相信这是真的!

  就近些年表现来看,在坚守新闻专业和伦理上,《纽约时报》不至于像CNN那样“有损操守”,但也存在像《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经济学人》、《卫报》等老牌主流报刊那样如何面对数字化冲击,与新媒体集群抢夺市场份额的经营难题,同时还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一样,要应付虚假新闻,及时甄别不实消息,避免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但即便任务艰巨,在竞争激烈的融媒体时代,当传统媒体阵营不时传来关张停刊的坏消息之际,《纽约时报》依旧展现了作为美国报业中坚力量和世界级主流媒体的使命与雄心。虽然这份报纸已发行了166年,但其锐意进取、积极变革的姿态和成效一如既往,赢得各方的尊敬,并且往往还与BBC、半岛电视台一道成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研究范本。

  由戴维·福尔肯弗里克编撰的《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记录了这份有着“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雄心的报纸与经济大背景、自身财务问题和新闻业变迁搏斗的过程。鉴于成书时间在2009年至2011年间,距离《纽约时报》任命乔纳森·兰德曼为副总编,授权他围绕互联网重新改造报纸也就过去仅一两年,观察的时间还太短。以2010年为例,《纽约时报》整个新媒体部门只获得了2.12亿美元广告收入。这个数字虽然已算可观,但仅仅是刚刚够填平编辑部一年2亿的业务成本而已,这还没算上管理费用。平均下来,对《纽约时报》网站的3000万独立访问者来说,每个访问者只创造了4.66美元的价值。站在当时来看,尽管前景仍不明朗,但《纽约时报》为跟上时代步伐所付出的努力毋庸置疑。

  这些努力不仅仅体现在网站设计、用户至上的客户端,以及后续种种移动应用开发上,也体现在2007年《纽约时报》搬入曼哈顿西边的造价6亿美元、高52层的摩天大楼上。在新总部,技术与环境的改善之处俯拾皆是。比如,可以通过全自动设备调节百叶窗的角度;大堂里,十来个小电子管屏不停地播放着从该报档案中挑选出的摘录语句等。在福尔肯弗里克看来,这些表征宛如《纽约时报》向外界传达的信号或宣言:我们正在褪去守旧报业公司的外壳,是现代媒体舞台上一家自信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玩家。

  但与此同时,福尔肯弗里克还写道:“新闻产业风云变幻,经济颓靡,《纽约时报》公司似乎并没有鹤立鸡群,而是颤颤巍巍。根据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分析,该报母公司的负债状况简直一团糟。”不可否认,新技术翻开了新闻业的新一页,而这一页不再是纸媒的“黄金时代”,相反,“报纸已死”、“寒冬已至”的论调此起彼落。新闻越来越被视为商品。一贯以严肃报道著称、试图记录时代发展、强调不偏不倚叙事立场的世界第一大报,如今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愿意购买纸质报纸的人愈来愈少,同时,乐于为在线内容付费的读者也不见增多,广告主已将更多的预算投向了新媒体。此时的《纽约时报》不得不放下身段,更加注重俯身聆听来自市场、受众的声音。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纽约时报》学会了从“教育读者”到“服务读者”的角色转换。要知道,《纽约时报》曾经是“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王国与权力》中“当仁不让、震撼世界的历史记录者”。

  当从业者和读者都对新闻业心生不满时,这个行业究竟出了什么毛病?该如何纠正?或者如《头版》开篇抛出的问题,“如果一座城市的基本新闻来源就这么消失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对此,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新闻素养中心主任迪恩·米勒介绍了他们的一个实验。该中心的新闻素养课程要求学生在第一节课后的48小时内,不许看任何新闻,CNN不行,TMZ不行,天气预报不行,ESPN也不行。学生必须坚决摈弃Facebook,任何讨论和观看新闻的房间都不许待着。放下报纸,把杂志扔到一边,与新闻隔绝。设置这种“新闻封锁”的课程,目的不是为了揭示“人们不再需要新闻”,而是“要对听到的各种真相与知识进行主动而理性地审查”,以远离“无知的轻信”和“危险的盲从”。换个角度看,这也正是一家负责任媒体所要坚守的“底线意识”:登载确实的消息,发表负责的评论。

  《头版》这本小书记录了《纽约时报》工作人员为此而努力探索的故事,同时也汇集了《洛杉矶时报》、《卫报》主编等多位业内权威人士有关媒体融合、数字化转型的精彩见解。当然,如果要真正了解这份百年老报的历史沿革、内部运作、权力博弈以及最新动态,仅凭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扩展阅读,如《纽约时报的风格》、《纽约时报100年》、《纽约时报:从美国权威大报看新闻处理现场》、《报业帝国:<纽约时报>背后的家族传奇》等,但《头版》至少部分揭秘了《纽约时报》如何迎接来自新闻业自我变革挑战的点点滴滴。

  事实上,就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纽约时报》适时推出了个性化新闻聚合服务News.me。通过这种服务,读者可以获得他们在Twitter上所关注的人正在分享和阅读的文章。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性新闻体验,用服务提供者的话来说,“可以站在紧密朋友和超级有趣的作者和思想者的肩膀上阅读”。此后数年,《纽约时报》又相继推出了重磅的内部转型研究报告、虚拟现实新闻实验品、成立Story[X] 部门聚焦机器学习、特别是人工智能翻译,“不计前嫌”与各社交媒体合作。最新的动向是,《纽约时报》将自家记者在Twitter上发表的精彩言论刊印在纸质版报刊上发行,甚至还特意将报纸改版,为记者们的推文妙语留足空间。

  就这样,《纽约时报》成了传统媒体转型的成功样本。对比其一度的竞争对手《赫芬顿邮报》,《纽约时报》的转型告诉世人,坚持“数字优先”理念,“头版”既出、一切才刚刚开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南方基金

多业态公平竞争环境亟待修复

多业态公平竞争环境亟待修复

记者近日在多地调研了解到,网约车新政正式执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版”新政遭遇落地难,执行情况并不顺利。

·留城或返乡 高龄农民工陷两难困境

业主拒交物业费为何难胜诉?

业主拒交物业费为何难胜诉?

物业企业应明确自身为小区业主提供物业服务的企业,而非“管理企业”。

·VR“爆红”:用户满意度不足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