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里打假不能单打独斗
2017-03-21 作者: 吴学安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但截至目前最终有刑事处罚结果的比例不足1%。

  早在去年,因被国际反假联盟暂停会员资格,在假货问题上阿里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对此,阿里公开发声明表示,阿里集团看到了IACC的公开信,也看到有些会员因为抵制阿里等电商的加入而退出IACC。阿里方面表示,阿里始终坚持对假货采取“零容忍”。在实践中,通过大数据和先进技术的驱动,阿里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打假经验。

  阿里巴巴不仅是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也是声名显赫的在海外上市的国际品牌公司,因而其打假的标准,自然也应该是“国际化标准”和“国际化水准”。或许,退出打假联盟并非是一件丢脸的事。网络巨头都需要一场改革,或者说与社会相互督促的改革。如果没有中国政府部门的支持,阿里作为平台无法根除售假行为。电商平台有打假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意味着“天下无假”就能很快实现,较之于打假治理的社会责任而言,阿里巴巴同时承担着另一种民生责任。

  更何况,“天下无假”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电商作为第三方平台没有执法权,是所有电商平台的共同困境。其打假需要其他力量的共同参与,包括行政执法机关、各品牌企业、消费者、媒体和其他社会机构或者组织。让平台公司自身单打独斗,要达到预期目标,既不现实也难以实现。

  打假则生,不打则死,这是一条基本的生存原则和市场准则,阿里当然是心知肚明,也是身体力行的。对于消费者而言,IACC暂停阿里会员资格这件事,更多还是要在市场环境与执法层面反思。平心而论,置于成熟市场经济语境下观之,淘宝等国内电商上的假货确实仍有不少。铲除平台上的假货,是阿里和消费者的必然选择,而且是一个长期选择。会员资格可以暂停,而阿里与IACC的合作不能停,尤其是阿里打假的脚步不能停。“阿里被除名”固然是复杂的利益作用使然,但确实也反证了在打假这件事上,不仅仅是中国电商,还有社会的方方面面,任重道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房地产领域成消费投诉重灾区

房地产领域成消费投诉重灾区

2016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屋中介、家装建材、家具家电市场迎来了高速增长。在房屋热销的背后却是住房类商品投诉量的急速增加。

·部分特色小镇现“房地产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