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创新潜能永不衰退
2017-03-20 作者: 程大庆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德)奥利弗·索姆 伊娃·柯娜尔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德国制造业为什么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为什么能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和竞争力?在研发密集型企业和非研发密集型企业(传统企业)的产业制造中,德国高研发投入企业创新、中低研发投入企业创新所获得的成功实例,值得我们认真探究。

  今天的德国有大量非研发和非研发密集型产业,德国制造业从起步到强盛是由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通过各种非技术要素持续创新增强竞争优势而实现的,以德国制造业为代表的非研发企业和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大部分属于成熟产业,但这种低技术成熟产业善于智能化改造市场上的现有技术和知识,并将其与新的高新技术有效组合,由此产生了极为惊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创新潜力。德国制造业产值占总工业增加值近42%左右,与高新技术、研发密集型企业不相上下,国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靠高研发投入带来的持续竞争力,还要依靠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积极创新所带来的持续竞争力。德国制造业的成功在于其输送了大量的制造业应用技术与知识,这是德国制造业在如今世界上保持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世界经济中,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技术领域是技术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多数发明创造首先来源于非研发密集型技术领域,而非研发密集型产业大部分又是定位在创新链末端,所以,非研发密集型技术领域比高新技术领域更具强烈的国际市场针对性。德国非研发密集型产业具有很显著的国际化趋势和国际市场导向性,这集中表现在专利申请上,在非研发密集型技术领域,德国等一些西欧国家的跨国专利比例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德国是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世界制造大国、强国,大量研发企业与非研发密集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力,这些企业通过各种非技术要素实现持续创新强化竞争优势,当那些内因性和针对性的研发创新已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时,它已成为经济增长、生产力提高和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所形成的关联性已变成线性、稳定、客观、可靠、有效的科学驱动式的增长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又可通过研发创新流程得以适当调整。以生产金属螺丝闻名天下的德国伍尔特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服务、创新型组织与市场营销的运用上,是完整表达这种创新型制造技术及成功运用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事例。

  在不断创新的条件下,经济全面高速发展必定带来旧产业(主要是中低技术类)淘汰和新产业的诞生。这种在技术上的新旧替换,从本质上来看是通过对可用技术和现有知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改进,尤其通过把那些原有的技术、知识与高科技结合而最终得到的创新。目前,经营历史超过200年的德国企业有873家,名列世界第二位,这些老企业依然不断创新强势出击。从创新领域、知识库和主要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普遍存在的创新模式(包括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是中低技术产业的主要创新模式,从技术优势向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转化的战略,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德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在全球遥遥领先的地位,是以近百年来历史的不断积累,大量的隐性冠军群作为经济基础的。德国这些隐性冠军群对国家的工业增加值提高,对税收、就业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他大型企业,他们把大量税收、就业机会留在德国本土,大大增加了国家经济弹性、活力。德国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成功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工程师文化与工匠精神的深入,其中工程师文化的特征是强调追求卓越,关注未来发展,相信事实,用数据说话,格外注重办事干活的精准;工匠精神强调专注耐心,不急躁,低调务实,做一行爱一行;其二,大量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其三,高品质、高水准、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德国经济高度发达但原材料比较短缺,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知识经济和研发密集型产业,依靠不断创新并竞争性地重组传统产业。作为创新潜力的一项投资,知识、能力和特殊技能,在持续的职业发展中显示出其突出的经济领导地位,即其对新增加的需求、就业与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创新潜力应用研究的意图在于创造出新型商业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并通过这种新型商业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帮助企业克服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特定经济、生产问题或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

  众所周知,制造业存在较高的被取代的危险,但德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始终将生产作为服务创新驱动力的最重要来源。这类企业稳固的竞争地位是基于很强的客户导向、卓越的工艺质量和高度的灵活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产生的,因而这种市场稳定性或其创业创新潜能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衰退。相反,在整个产业格局和产业价值链内扮演着中心角色。德国客车工业有限公司、德国车辆制造公司的成功发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宝马汽车在德国总部就设有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销售研究部门。

  衡量企业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区分不同类型的创新,其中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是最主要的:

  产品创新(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在生产速度上有明显优势,通常会直观地产生经济效益与经济影响,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就是这样从内部来源与外部来源获得产品创新驱动力的,并且当这两种来源保持平衡时新产生的产品更容易推向市场。德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主要是致力于产品创新(或者是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工艺创新(技术的与组织的),通常没有直观的经济绩效评估方法,而主要把速度、效率和质量等与工艺有关的绩效指标作为竞争规则,具体来说必须通过三种指标来评估:推出新产品的平均研制周期作为速度指标;用企业劳动生产率来衡量每个员工的增加值并以此作为效率指标;用报废和返工产品的百分比作为质量指标。这种工艺创新通常依赖于供应商和管理层的驱动力,在速度、质量和复杂度方面紧紧依靠设备供应商的质量和可信性。所以,对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来说,内部工程、内部研发、工厂管理、客户与用户都是创新驱动力的最重要来源,这可以保证外部来源成功地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工艺。

  企业的规模、产品的复杂程度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直接有关联,产品创新对长期的商业利润极为重要。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常常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否有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始终是可以持续地提高企业整体工艺效率和质量的。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可以分为:“投入”与“产出”两大部分,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在投入中使用的工艺创新频率更频繁,最低的研发活动使创新组织概念的实施变得更有吸引力。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在服务创新、质量、速度等方面要比其他类型企业强许多,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新创新模式并开拓了其他知识来源,有效地运用外部知识来完整实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从应用情况来看,创新吸收能力又分为两种情况:“吸收能力——潜力”,表明企业可搜索并获取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吸收能力——实现”,表明企业可成功同化并利用这种能力与知识储备;从吸收的内容来看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吸收能力——科学”,指企业从外部研发机构获取的研发知识和信息;“吸收能力——客户”,指从市场需求与趋势中获取客户知识。这是企业在创新吸收中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与应用能力,对客户知识的认知能力与应用能力。

  低技术、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通过对可用技术和现有知识着手以市场为导向的改进,这些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最终获得的创新,是对已有产品的持续性开发,而产品组件往往在材料形成、功能开发和质量提高等方面逐步改善,从而与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保持一致。这种“低创新制造商”在中低技术领域对现有技术逐步改进和渐进式开发的创新吸收模式是德国制造业获得全面成功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德国西门子数字化转型和SAP的数字化创新最为典型。

  德国的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并未简单复制传统的发展路线、也没有原地等待行业的发展机会,而是本着经典意识和创新意识主动出击,选择寻找行业中创新的发展机会,开创以“特色”,“精准”为主轴的发展之路,让核心竞争力持续创造价值。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房地产领域成消费投诉重灾区

房地产领域成消费投诉重灾区

2016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屋中介、家装建材、家具家电市场迎来了高速增长。在房屋热销的背后却是住房类商品投诉量的急速增加。

·部分特色小镇现“房地产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