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改革和建设包容性制度框架
2017-01-16 作者: 彭鹏 来源: 经济参考网

 

作者:贾康、欧纯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数年前笔者刚进入中国财科院学习时,曾听闻圈内有一说法,曰“读财政不可不读贾康”。然从近几年不论是就出产数量,还是就探讨主题的广度与深度来看,笔者的切身体会是“读财政、论供给侧改革,皆不可不读贾康”。近日笔者又有幸得到贾康教授赠我他与同门欧纯智博士共同著作的新书《创新制度供给:理论考察与求实探索》,拜读学习之余,有感而发,故撰文如下。实乃学术探讨,是为书评,愿以此促进各方交流。

  甫一看到本书标题,笔者就深以为然,因为它点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制度供给应当如何创新和改革。贾康教授在此前几部著作中,已经构建了新供给理论的供给侧五大要素。除去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等传统要素外,创新和制度管理这两种要素更值得在当下中国的改革背景下展开深入讨论。其中,创新要素常常被简化为全要素生产率来讨论,但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而制度与管理要素在过往可通约的规范化理论分析框架中无法纳入,因而在经典经济理论中对其几乎是“避而不谈”。然而创新和制度供给,恰恰是他所一再强调的当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一招”。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创新和改革制度供给?这就是笔者在本书中所期望寻找,也如愿得到了一些颇有启发和思路价值的答案。

  诚然,此前美国著名学者阿西莫格鲁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也着意提出了制度供给对国家发展的必要性,简洁地强调包容性制度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相信大部分学者都会认同和接受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但落到在中国如何改革和建设包容性的制度框架这一问题上,则似乎莫衷一是。贾康在本书收录的文章中,不仅给出了基于他多年调研和思考总结的中国国情判断,而且给出了通过“胡焕庸线”等新一轮审视后如何在中国推动制度供给和相关改革的思路和重点,绝不仅仅局限于借鉴西方国家的部分成功经验加以复制。在此基础上,针对“双创”、产业政策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一系列当下讨论热烈而一般见诸各类媒体时却又常常浮于表面的问题,结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给出了他独到的思考和更“接地气”的政策建议。

  笔者对贾康文章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他一贯追求和剖析“真问题”的清晰思路。在追问和点出“真问题”的背后,是敢于说真话、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冷静的判断,以及前述对中国实际情况的整体把握和通盘思考。这更让笔者感受到创新、突破空有匹夫之勇、光靠嗓门大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考的逻辑性和深度来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本书的合作者欧纯智博士既与贾康的学术思想高度一致,又使新供给框架下的制度供给概念有了更鲜明的内涵和更丰富的外延,赋予供给侧制度创新一种新意扑面的治理视角。这与当前学术界在经济学概念之下谈论新供给有同有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关新供给的研究大多围绕较纯粹的经济领域命题,似乎只要解决了经济上的合意便解决了可行性问题,但是只谈经济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思路,会不可避免地忽视事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贾康等人的新供给研究绝不是对西方供给学派的简单承继,而是借鉴一切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强调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的治理理论和上升到现代化全局、长远眼界的系统工程理论。欧纯智博士运用自己政治学和数量方法的学术功底,恰到好处地将贾康的学术思想作了结合于PPP、税制和官僚组织改造等复杂问题的重点展开,于演绎诠释中将经济学理论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在治理理论框架下,作了相互结合的大胆尝试。

  本书两位作者文章的配合相得益彰,一方面都兼备“理论”与“求实”特点,但在探讨重心上又各有侧重,贾康的讨论更侧重“实”而深入浅出,依托于“理”,欧纯智的行文则更侧重考察“理”而“问题导向”不脱离“实”。总体而言,本书尽管是一部学术性较强的读物,但并不难读,尤其贾康的几篇演讲稿既带些辛辣直言特色,又不乏幽默感,让人读来莞尔之余,还引发对他点出“真问题”的更多深远思考。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方兴未艾,在攻坚克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像本书一样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引导人们思考问题的著作。笔者也期待能看到贾康和其他同道者未来能够推出更多探讨新供给理论如何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实践的佳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千湖之省”还湖工程遭遇人湖共生“两难”

“千湖之省”还湖工程遭遇人湖共生“两难”

实施退垸还湖地区,当前普遍面临耕地核减和移民安置两大难题,亟待国家政策支持,有序恢复扩大湖泊面积。

·患上“路径依赖症” 东北经济陷发展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