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跳出“摩拜”看王晓峰:出走的“门徒”
2016-11-11 作者: 记者 叶健 周琳/上海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下载APP“摩拜单车”,无需办卡、绑定身份证等复杂步骤,只需注册后即可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可租赁自行车,扫二维码后随到随骑,每次使用半小时收费1元钱;不同于传统的巡游出租车,“首汽约车”标榜“服务好、约车快、车高端”,据说,司机在接受内部培训时,公司高管就曾告诉他们:“这是我们自己革出租车市场的命”。

  无论是摩拜单车还是首汽约车,他们都在致力于解决城市出行的“痛点”,在方便公众出行的同时,也开启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时代的风口不会偶然选择一个人。《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说,不会回头的有四件事:说出口的话,离弦的箭,逝去的生活和失去的机会。或许还要加一个,创新者的决心。

  如今风头正劲的摩拜单车CEO王晓峰是职业经理人出身,曾供职于一系列行业领军企业,而他也从这些老东家身上获益匪浅。如今,这位出走的“门徒”,开启了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大戏。

  一个“纵向思考”的人

  虽然看起来年轻,但相对于不少明星企业的创业者,年近不惑的王晓峰算是资深人士了。从宝洁到谷歌,从腾讯到Uber,在所谓隔行如隔山的职场中,每次跳槽,王晓峰都会选择几乎截然不同的新领域,然后留下不错的名声。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勤奋上进的人”。

资料照片

  1993年,家在东北县城的王晓峰准备参加高考。彼时,东北很流行一个词“守家在地”,乍听起来有种“在全球最大的城市修身齐家”之感。然而,在听说“南巡讲话”后,王晓峰坚定地认为,“南方即将成为改革的热土”。当时年纪不大的王晓峰就琢磨,与其以后工作再去南方,不如直接先去南方读大学,这样也算一步到位。于是,王晓峰选择了厦门大学。在当时安土重迁、以进国企为荣的故乡,王晓峰此举也算“另类”。

  另类的背后,是一种纯粹在支撑。正如很多登山者都欣赏的那句话,“之所以去登山,是因为山在那里”。虽然不知山路会怎么崎岖坎坷,但只要方向对了,总差不到哪去。

  一位熟悉王晓峰的人曾说,“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我觉得他很单纯,做事的目标性执着、三观之正等特质,都源于他内心的单纯。因为他内心笃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这种人一旦选对了方向,他体内的能量是非常可怕的。”

  这种纯粹,还体现在他离开Uber创办摩拜单车。

  对于很多人来说,第一次听说王晓峰这个名字,恐怕还是和Uber上海区总经理结合在一起的。Uber作为最近两年风头正劲的互联网企业,靠着优秀的产品和不错的口碑,成为了不少都市白领心中很酷的品牌。当时的王晓峰,在上海也为Uber的推广和文化塑造立下了汗马功劳。

  令人意外的是,突然有一天,人们听说王晓峰离开了Uber,去做了一个不甚知名的摩拜单车。不少人心存疑虑,“他为什么会离开风口上的Uber,去做一个前途未卜的单车”。更何况,当时Uber既没上市,也没分红,王晓峰这一走,要损失多少钱啊?

  但是,王晓峰就是走了,而且一消失就是很久。

  当他再次走入公众视线时,人们才发现原来他做的不仅是一个单车,还是可以共享的都市单车,更有人直接定义摩拜单车为“自行车版的Uber”。

  对于这种转变,王晓峰淡淡地表示,“共享单车会天然地改变上百万人的交通方式,这种有社会意义的事情,特别能激励人。”

  如果说思维方式也有纵向、横向之分,那王晓峰无疑是“纵向思考”的人。当他开始做单车时,他浑身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在诉说这个词——他几乎每天不眠不休地在各种社交网络上回复人们对于摩拜单车的疑问。这件事情大概要占用他绝大多数个人时间。

  “前两天看到一对情侣围着一辆摩拜单车在吵架,原来,男生在教女生骑车,但总教不会,男生觉得女生笨,女生抱怨男生不耐心。你觉不觉得这种场景特别温馨和可爱?”——如果说要为获得感下一个定义,当回答“为什么做摩拜时”王晓峰的这个回答和表情,就是实在的获得感。

  直觉之外的“经验值”

  在阿西莫夫的代表作《基地》中,除了先知谢顿贯穿全线,其他主角都是门徒。他们内在为直觉所驱动,外在被时代所推动。他们在历史上的出场毫无征兆,却在潮流中游刃有余。你会惊叹,为什么是他?这并非幸运。

  梳理王晓峰在加入摩拜单车前的经历,也算是青年才俊典型的就业地图,就职公司多是行业第一。在这些行业领军企业的工作经历,也让这些企业的价值观深入王晓峰此后的创业中。

  王晓峰的第一份工作在宝洁。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宝洁作为快消品的王者,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销售人才的“黄埔军校”,为后来中国快消品的崛起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王晓峰在宝洁的工作,留给他的深深烙印就是,“Do The  Right Thing,And Do It Right(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显然,目标正确和手段正确被视作同样重要。

  如果说王晓峰创办摩拜单车之初,是基于认同摩拜单车是一件正确的事,那么,他不断打磨摩拜单车,就应视为在正确地做事。

  至于什么才叫正确地做事,谷歌给出的答案也让前员工王晓峰印象深刻。谷歌向员工传递的方法论是,“用聪明的办法解决问题,要么不做,要么就要比别人好十倍”。

  王晓峰有在腾讯搜搜工作三年的经历,腾讯业界知名的产品意识也让王晓峰受益匪浅。而摩拜单车最初对单车“产品至上”的理念或许恰源于此。

  在摩拜单车刚进入市场时,每个人都在质疑,可如今半年过去,面对“摔不烂、淋不锈、骑不坏”的这款单车,每个人都在惊叹。

  事实上,为了打磨好这款单车,王晓峰不仅在江苏自建了工厂,自己设计、自己研发、自己生产,且对于单车的每个细节,都是按照四年的使用寿命来是设计的。比如不用打气的独家实心轮胎、不会掉链的内置链条、不用钥匙的二维码解锁、内置GPS的设计、一体化的金属车身……摩拜单车为了让自行车可以自由共享、无需停车点,几乎重新设计了一遍自行车。

  至于半小时1元的定价,也是颇费一番周折的结果。在试运营期间,摩拜单车考虑过半小时2元的定价。当时他们觉得这个价格比地铁还低,大家应该能够接受,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还是有人看到这个价格后,会掂量一下。

  “那干脆就降到1元吧,让大家不假思索地可以去尝试。虽然只差了1元,但心理上的感觉却完全不同。”王晓峰说。

  高歌猛进背后的创业维艰

  摩拜单车今年4月在上海首发,至今刚刚7个月,但其风靡的速度却令人惊讶。前提是,摩拜单车几乎没有在广告上花一分钱。

  如果回顾王晓峰的职业经历,人们会发现他和他的老东家们是如此的相似。比如,即使谷歌风靡全球时,它其实也没有经过推广,只是靠口口相传;同样,腾讯和Uber,其早期推广亦是靠着用户自发推荐,企业本身都没有花广告费。这种多少创业企业梦寐以求的“病毒式传播”,一方面固然与产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激活了用户的“参与感”有关。

  还在Uber工作时,几乎没有什么营销预算的王晓峰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在不花钱的情况下,让更多人知道和喜欢Uber。这个问题,当初雷军同样抛给了黎万强,后者在一番尝试后,让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米快速走俏,最后总结出了“参与感”的心诀。实际上,Uber也同样如此。

  在Uber发展初期,各种关于Uber的段子、甚至声援Uber的文章,多来自于Uber的用户,甚至很多用户都觉得用Uber是一件很酷的事。同样,类似的现象如今被王晓峰复制到了摩拜单车上。

  摩拜单车不仅得到了用户的追捧和青睐,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如今其风头之盛,甚至会让不少人忘了,这其实只是一款才发布半年的产品。

  当然,创业维艰。人们看到的只是摩拜单车的高歌猛进,却没有看到王晓峰的殚精竭虑。王晓峰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是16个小时到18个小时,基本上每天要见10个人左右,9月光电话就打了3000分钟,还出了至少10趟差。在记者下午去采访时,来不及吃午饭的王晓峰,一袋奥利奥就是他的午餐。

  尽管在资本市场非常抢手,摩拜单车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这其中,有来自盈利的悬念。一位放弃投资摩拜单车的投资人就告诉记者,在反复计算摩拜单车的成本和价格后,他认为收回成本都很有挑战性,更谈不上做成一项赚钱的生意。此外,还有来自不文明行为的挑战,车辆被恶意破坏二维码、被偷窃,甚至有人把车扔进了黄浦江。更有运营中的瑕疵,用户体验不佳、押金规则不明。

  有两句话或许能够印证在摩拜单车上:《三体》中大刘借主角罗辑之口说了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对于现在,面对“最后三公里”的痛点、大城市的雾霾和拥堵,与其隔岸观火,指望政府部门出手,不如自己先行先试。

  《基地》中阿西莫夫借谢顿之口说,“我们一直在坚持做一些不可能的事”。对于未来,老东家的经验或许已不再有用,在必须要打破惯性思维的全新领域,摩拜单车还可以做什么,需要王晓峰自己去探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住房市场:最严调控下投机心态趋冷

住房市场:最严调控下投机心态趋冷

楼市火爆并不是自住需求旺盛带来的市场表现,而是多方刺激下形成的非理性现象,其中不乏投机行为。

·城市二次供水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