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多措并举才能走出高杠杆陷阱
2016-10-20 作者: 郑渝川 来源: 经济参考网

  政府部门、金融行业之外的很多人,对中国债务也格外关心。中国债务是否如个别研究机构和媒体所渲染的那样,已经进入即将崩塌、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危险地步?特别是国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累积的债务,是否已经很难通过正常的方式清偿?中国债务会否如部分欧美国家的公共债务一般,走入一个拖垮经济运行的艰难险境?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与诺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馆金海年主编的《中国债务:如何走出高杠杆陷阱》一书,收入了国家金融实验室理事长、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教授,央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中金公司原董事长李剑阁等国内金融界的权威人士,以及相关的专业研究团队、中青年学者有关中国非金融企业去杠杆之路、避免中国债务落入高杠杆陷阱的文章。全书对中国债务的现有概况、风险指数、形成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将中国债务与杠杆问题纳入国际视野,探讨了债务优化去杠杆的方法对策,能够系统地解答中国债务之谜,也有助于读者更为精确全面的把握中国经济的走向前景。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权威论述”收入李杨、吴晓灵、李剑阁的专文。李杨在题为《去杠杆的路径与方法》文中披露了中国的杠杆率,指出中国尚不存在个别研究机构和媒体渲染的所谓债务危机,即便中国债务因为小概率事件导致较大规模的债务违约,中国政府仍可以通过不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大局的有关手段予以妥善处理。李杨在文中也强调,当前仍需注意处理不良债务,要努力“挤掉”过去粗放增长导致产生和积累的“水分”。吴晓灵在《用市场化思维和手段去杠杆》一文中提出了用市场化方式实现银行债转股,规范中国金融业企业综合经营等建议。李剑阁的文章主要是借鉴国际经验,指出债转股方式可能诱发多方面的道德风险。

  书中有关“杠杆问题的国际比较”部分,分别回顾了美国、欧元区成员国、日本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概括及对应的货币政策,就这些国家和地区去杠杆政策实践归纳了经验教训;再回归转入对金融危机后中国的杠杆率陡峭上行趋势的分析,指出应高度关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杠杆率。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等危机事件给出的教训是,必须重视初始杠杆率,要考虑到全球化金融体系之中,分散的风险仍具有蔓延传播的可能;与之同时要不断致力于根据监管实践,完善监管规则,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在“去杠杆应在发展中实现”部分,书作者强调我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杠杆水平增加过快的危险性,指出这将导致经济增长出现类似人体过度肥胖而导致的“高血压”。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经济去杠杆、加杠杆的周期规律,书作者就中国企业杠杆率过高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包括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偏重于债权融资)、国有企业不当的承担了地方政府部分融资任务、国企借债缺乏监督与责任体系、持续高储蓄率诱发高负债四点,并提出了去杠杆的技术性政策建议。按照书作者的观点,大力发展各类股权融资可以有效的去杠杆。

  有关债务优化去杠杆,书作者建议加快企业债券融资的开放,将封闭流动性较差的流动性贷款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债券,为企业融资市场提供信息体系建设和金融市场创新升级发展的机遇。相关的建议还包括,以企业信贷债务置换实现去杠杆、发展优先股引入社会资本等。

  全书最后一部分“推动供给侧改革,防止明斯基时刻”之中,收入了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建光等人的文章。沈建光强调,当前推行债转股改革,应注意区别于1999年的债转股改革,要避免为“僵尸企业”纾困,要处理好去杠杆与去产能的关系;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克制政府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冲动;要避免在落实过程中盲目跟风。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买买商城

中企“出海”:激流之下有暗礁

中企“出海”:激流之下有暗礁

虽然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大,但盲目并购、高债务并购、国外安全审查的干扰正加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省级医改综合试点遭遇“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