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微话题]实现精准扶贫有赖强化监督问责
2016-07-01 作者: 记者 曾德金/整理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审计署近日发布了对河北等17个省、直辖市的40个县财政扶贫资金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显示,基层扶贫资金监管比较薄弱,1.38亿元被骗取套取或违规使用,8.43亿元扶贫资金长时间闲置。网民呼吁,相关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内彻查扶贫资金使用乱象,提高扶贫款项信息透明度,完善监督和问责机制,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

  拷问政策效率

  “扶贫资金遭闲置、浪费的问题,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及其主政者的诚信与国家扶贫办的执行力,而且事关亿万民众的福祉,考验着国家的扶贫政策效率。”网民“叶祝颐”写到。

  “长期以来,传统扶贫模式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粗放化’。”网民“潘洪其”表示,要最大限度避免扶贫资金被闲置和浪费,必须切实贯彻按照中央确立的“精准扶贫”战略,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最需要扶助、支持的地方和人群。

  网民“文澜”认为,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脱贫解困的“助燃剂”。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不仅要筑牢精准对接的制度之堤,还应对非法挪用、贪污腐败等行为严厉问责,保障扶贫资金落实到位。现实中,出现过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的,扶贫变成了“帮富”,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却与扶贫资金绝缘;出现过“雁过拔毛”式扶贫的,层层截留,发到百姓手中的扶贫款,大大缩了水。

  强化监督问责

  不少网民指出,实现精准扶贫,须强化社会监督,推动整改和问责。

  网民“舒圣祥”表示,相比市场交易行为,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意愿和选择付出成本代价,扶贫的规划者和实施者,都是无需支付任何成本的“慷纳税人之慨”,而且扶贫效果缺少真正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这是扶贫资金使用最大的问题所在。要让扶贫资金使用更有效率,应有足够灵敏的评价反馈机制。

  网民“潘洪其”建议,精准扶贫要引入“参与式扶贫”模式,将扶贫项目审批权和扶贫资源主导权下放到基层,充分保障贫困地区和人群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什么样的扶贫项目更符合地方的实际,扶贫资金该怎么管理更可靠,每一笔扶贫款项怎么花更有效率,基层地区的普通居民其实最有发言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污染企业下游被关停上游当“贵宾”

污染企业下游被关停上游当“贵宾”

如何加强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更有效地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已成为摆在长江经济带面前的一道关键性课题。

万科控制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