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走向市场之路
2015-07-29 作者: 李寅初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郭岱君
出版:中信出版社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典型的战时统制经济,然而,令世人惊叹的是,这种带有浓厚“计划”色彩的经济体制并没有持续多久。此后十余年,台湾开始了一连串经济改革,成功走向了一个追求公平开放、富有创造力和高效的现代市场经济,一跃而为亚洲“四小龙”。

  这场经济改革是如何发生的?动力何在?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汲取?这些正是《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所要解答的。

  书作者郭岱君女士曾在台湾长期担任重要公职,行政历练丰富。近年来,她又投注大量精力推动蒋介石日记、宋子文档案等中国近现代史重要史料的整理。这种“因缘际会”为她讲述台湾经济改革历史,提供了难得的视角和基础。

  台湾十余年经济改革中,涌现出一大批改革精英。有力推土地改革的陈诚,有被誉为台湾经济之父的尹仲容,有深思熟虑、长于沟通的严家淦……其中,尤以尹仲容为重。尹仲容因读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德的名著《计划与价格机能》一书,而信奉市场经济,终身力行。个性上,他锋芒毕露,直言不讳,颇具唐吉诃德般的精神。政事上,他务实、从善若流,用强力手段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品格上,他清廉自守,对陈诚有着“国士遇我,国士报之”的奋不顾身。读来令人感佩非常。

  如今,我们回顾历史,寻找台湾经济腾飞的奥秘时,可以总结出许多原因。比如,冷战格局下真金白银的美援,外汇贸易改革、出口导向政策的灵活运用等等。其中,以国民党人的“忧患意识”值得反复咀嚼。倘若无此心理背景,要想让一群满脑子是“节制资本”保守旧计划经济的国民党官僚转变思想,接受市场经济理念,恐怕是难于上青天。

  某种意义上,这种忧患的心理背景也能启发我们理解中国大陆1980年代的改革历史。《台》书中有一个细节令人长思。当初,为了破除意识形态桎梏,寻求支持,国民党的改革精英们巧妙地将“节制私人资本”中的“节制”二字解释为“调节管制”,而非“限制”,成功破局。相信中国大陆的改革精英们在读到这个细节时,一定会回想起当年争论“姓资还是姓社”、“商品经济”、“计划”、“市场”这些名词的往事,当可会心一笑。

  如今,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后,台湾经济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急需另一波改革和转型。而海峡此岸的大陆,改革之路也依然艰巨。国有企业要不要民营化?汇率怎么改?要不要放开管制?……类似当年台湾经济改革中的争议,如今在大陆每天都在上演,此景此情,读一点彼岸的历史,也许可以让我们脚步迈得更快、更坚实。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车险亏损加剧恐拖累财险发展 骗保加大险企负担

车险亏损加剧恐拖累财险发展 骗保加大险企负担

调查发现,占我国财产险业务超七成的车险出现全行业承保亏损态势,且程度不断加剧,恐拖累整个财产险业务的良性发展。

社保缺口逐年扩大 "政府养老"亟待向"社会养老"转型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天猫、1号店和亚马逊这5家综合性购物平台购买了智能手环和家庭装洗衣液两种商品。综合来看, 1号店在退货政策执行上表现比较差。

聚美优品等电商被曝售假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