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运动+”专注跨界产业链
2015-06-26    作者:记者 李倩薇/成都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咕咚CEO申波 资料照片
    如今,戴运动手环、微信朋友圈“晒跑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风潮,而在6年前,国内的可穿戴设备领域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作为先行者,申波和他的咕咚团队在创业中先后解决了技术、融资、市场推广、产品迭代一系列问题,至今已发展3000万用户、获得3000万美元B轮投资。
  当前的智能可穿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咕咚坚定了专注软件与服务的决心,并致力于打造一条“运动+”的价值链。申波认为,“咕咚的诞生就是跨界,‘运动+’的跨界产业链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但他也坦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挑战在于便携与用户体验,因此,做好软件与服务、提高用户黏性才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从运动健康领域起跑

  初见申波时,polo衫、牛仔裤、运动鞋、运动包,电子科大毕业的他至今还是一身典型的理工男打扮。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咕咚的CEO,但很少人知道他是最早将电子存包柜引入成都的人之一。
  2001年,研究生二年级的申波偶然发现了电子存包柜这一市场,便立即开始创业,“研发的那三个月,我们真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产品正式投入市场后,由于技术还不成熟,存包柜偶尔出现障碍,作为技术总监的申波索性在影院附近租了套房,时刻待命。
  “做得最好的时候产品在成都、重庆、贵阳等地都有销售点。”然而临近毕业,公司面临一定的资金难题,加之技术的不成熟,申波随后将公司卖出。
  几年后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电子储物柜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申波为过早卖出公司感到非常遗憾。“不过,我并不觉得这是完全的失败,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创业就是我的方向,但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没有立即再创业。”
  怀着随时“东山再起”的念头,申波在毕业后就职阿尔卡特、思科等企业,有意识地在不同的公司中成长。“就像游戏中的做任务升级,先去长长知识和经验,再回来创业。”申波说,自己在上班时一直在寻思下一个创业项目。
  2009年,申波“嗅”到了运动健康领域的市场。“当时身边的很多IT男爱打游戏,经常熬夜编程,身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又抱怨运动太枯燥。我就在想,能不能为大家提供一种好玩有趣的运动方式呢?”
  在经过市场调研后,这一思路越发清晰,于是,申波辞去诺基亚西门子中国架构主管的工作,再次投身创业大潮,从当时国内几乎空白的运动健康领域起跑。
  值得一提的是,咕咚最开始并不叫咕咚,而是叫“乐动”,寓意“快乐运动”。“一年之后我们觉得有必要改一个更好玩儿的、具有独特标识的名字,于是改成了‘咕咚’。”申波说,互联网公司每天诞生无数个,作为一个新公司,必须要有一个有意思的名字,说一遍大家就感兴趣并且记住。

  从软硬结合到软硬件分离

  “蓝海”意味着无限机遇,也意味着更多挑战。从健康追踪器到健康秤再到智能手环,咕咚一直是国内智能穿戴领域的领跑者,但申波却说,“其实一开始并不打算做硬件”。
  “可穿戴设备”这个词语2012年才出现并大热,而咕咚早在2010年便开始开发,当时,国内没人做可以联网的硬件,咕咚只好自己找人做。此外,当时成都的风险投资非常少,软硬件结合更容易打开局面。
  创业半年后,咕咚网上线销售第一款产品——健身追踪器。“这个产品可以夹在衣服上,将监测的运动数据传到咕咚网上做分析。”申波说,健身追踪器这个名字也是他们“发明”的,“健身追踪器源于英文fitness track,但当时搜遍整个网络都没有对应的中文,最后我们才决定把它命名为‘健身追踪器’,这也是我们手环的前身。”也正是这款产品,让咕咚拿到了天使投资。
  2011年,咕咚在参加入驻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的项目评审会时,现场恰好有一位盛大的投资经理在场,“他对我们的项目非常感兴趣,便推荐给了当时的盛大CEO陈天桥,之后我飞去上海与陈总详谈。”就这样,当时仅有5个人的咕咚团队拿到了盛大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这也是盛大在四川地区投资的第一个非游戏类项目,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后来我也问过陈总,为何要投我们,他说主要有两点,一是当时我们的产品已经开始上线销售,而不仅是单纯的想法。二是我们团队尽管人少,但工作经验、创业经验非常丰富。”申波认为自己取得盛大的投资很巧合,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资金问题解决了,但技术创新与市场推广仍是摆在咕咚面前的难题。
  作为创业团队,咕咚没有自己的工厂,所有产品的加工都是第三方承担,但智能可穿戴设备初期工艺很复杂,要整体成型,还要防水,制作难度很大。
  “最初我们拿手环的设计图找模具厂开模,在广州、深圳找了二十多家,都说没法儿做,直到我们承诺承担‘开坏了’的后果,才有工厂接单。”咕咚先后在手环开模上花了300万元,花了三年时间才把第一版手环成功做出来。
  市场推广也异常艰难。“跟客户说我们做了一个可以联网的手环,没有人懂。”于是,以技术见长的申波转型钻研销售本领,带着仅有几个人的销售团队开始一家家地跑成都的健身房,一家家地谈合作,初步打开了局面。
  经验的不足还曾让咕咚遭受巨额损失。2011年在销售健康秤时,咕咚采取了当时很少见的“预售”模式,但由于工厂原因无法顺利出货。为维护品牌形象,最终咕咚将已预售产品免费赠送,损失百万。
  从2012年开始,可穿戴设备逐渐火起来,不少巨头进入这一蓝海,市场认知度变高,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逐步打开,但同时也加剧了竞争,做硬件的门槛越来越低。
  “作为创业团队,要打造一个端对端的完整闭环很有挑战,市场最终会走向分工。”此时,申波和咕咚决定将转移重点,从软硬件结合到软硬分离,未来致力于软件和服务。

  与NIKE、苹果是合作而非竞争

  2012年开始,NIKE、小米、APPLE等国内外大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
  谈及如何与他们竞争,申波说,“咕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软件与服务,因此,与硬件公司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合作伙伴。”抱着这一理念,2014年,咕咚推出全球首款可用于大部分智能手环的通用固件——咕咚ROM。“ROM的思路是——咕咚不一定要做自己的硬件,但我会做一个固件让各种品牌的硬件都能适配。”
  申波说,硬件只是服务的载体,咕咚甚至可以把自有的硬件方案授权给第三方厂家,或者利用已有的可穿戴设备开发应用,最终达到与咕咚的系统进行对接。他认为,“开放与分享”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一种必然选择,用户的分享与互动也是咕咚能取得近3000万用户量的重要原因。
  “咕咚是要打造一个综合平台,解决健身者对运动前准备、运动中记录、运动后分享的需要,”申波举例说,“咕咚与微信结合,就是让用户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与好友PK,满足比赛和分享的需要。”

  提高用户黏性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商约200余家,功能单一、用户需求弱、难以形成规模是大家共同的困境。对此,申波认为“提高用户黏性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其一是加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性,使用场景增多会让用户持续使用;其二是将设备做到“无感”。
  2015年5月,咕咚携手金融业发布国内首款可穿戴式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目前,咕咚正在酝酿智能跑鞋、智能服装。申波表示,这一切创新与跨界都是为了提高用户黏性。
  “未来,咕咚手环可在支持银联QUICK  PASS的地方使用,比如,运动时用手环顺便买个水,非常方便。”此外,利用卡路里兑换信用卡积分的功能,也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近期,咕咚还通过“线上马拉松”活动成功参与到秦皇岛、兰州马拉松赛事,用户活跃度很高。申波认为,“‘运动+社交’的价值链是未来的重点,社交分享有助于提高用户黏性。”
  此外,他认为“无感”是提高用户黏性的方向。“如果可穿戴设备能和日常必需品整合,让人感知不到自己穿戴了额外的东西,那么大家就会持续使用。”申波举例道,“每人每天都必须穿鞋,智能跑鞋的存在意义就在于能使用户在‘无感’的情况下记录自己的运动数据。”
  申波也坦言,这些产品仍存在待机时间、防水洗等一系列技术挑战,但咕咚正在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我们开发的智能跑鞋模块可以做到不用任何充电,连续使用1到2年,这对用户而言是很方便的。”

  用开放与分享精神管理互联网公司

  目前,申波正带领咕咚不断创新,致力于打造一条“运动+”的跨界产业链,他对于这种跨界很有信心,“开放与分享是互联网的精神,我希望通过咕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改变人们的生活细节,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一互联网精神也被他带入公司的管理之中。如今的咕咚已经从最初几个人发展到150人,员工的增多并没有改变公司开放的工作氛围。咕咚总经理助理陈扬婷说,“公司以任务制为导向,我们平时不用打卡上下班。公司也经常鼓励员工参与各类趣味活动和线下‘约跑’,健康生活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与很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一样,咕咚的员工之间没有太多的条框束缚。在公司,同事一般叫申波的英文名或称他为“波哥”。“波哥很欢迎我们给公司提意见,如果意见最终被采纳,年底将会有加分鼓励。”
  如今,正处在业务迅速拓展期的申波很是忙碌,经常三天两头地飞往北上广。但只要一有时间,他都会约上“跑友”去公园跑步,“咕咚的诞生就是让大家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我自己更不能忘记初衷。”申波笑称,“往大了说,运动可以塑造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所以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有意义。”
  现在,咕咚有3000万级用户量,已获得3000万美元B轮投资,层出不穷的跨界创意产品让他们备受关注。对于公司运营,申波表示,自己一直有清晰的盈利方向,“咕咚未来的盈利模式有一块是广告,还可以做周边商品的推荐,与运动O2O相关的产品。除了B2C之外,我们也在逐步推出B2B的产品,比如针对健身房的跑步盒子,未来还将根据积累的大数据,为用户做一些增值的分析服务。”
  对咕咚来说,除了现在跑步、健身的人群,像广场舞大妈也是潜在的用户群体,大妈可以用咕咚来召集老伙伴、来看运动量够不够。“咕咚想做成一个全民健身的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目标是快速把用户做到几个亿。有了活跃度高、体量足够大的用户群体后,盈利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Swatch 推出马特洪峰运动特别款腕表
· 蒙牛新品包装主打NBA运动风
· "黑客文化"的正名和"开源运动"的宣言
· 探究“争路运动”背后的地方“高铁政治经济学”
· 苹果获颁运动相机专利GoPro股价跳水
 
频道精选:
· 【思想】不能让假的食品追溯码大行其道 2013-06-14
· 【读书】那个历史瞬间留给我们无尽的反思 2015-06-25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中美共谱深化务实合作的乐章 2015-06-26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