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商贾云集地崛起淮海经济核心城
2015-06-24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徐州市交通区位图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连接处,区位优势独特,素有“五省通衢”之誉。徐州的文明史可以溯及帝尧赐彭祖大彭氏国,这也是其别称彭城的由来。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运作30年的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如今的徐州,又在“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下御风而上、快速发展成苏北崛起先导区、转型发展先行区、资源集聚核心区。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八城淮海城市群,通过自主开放、自我创新,实现了东部经济带“洼地”崛起,令人瞩目。

  “五省通衢”:从兵家必争到商贾云集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徐州因其咽喉要地、形胜天下,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载,发生在徐州的大小战事达400多次,“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公元前236年,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建都彭城,称霸天下。至刘邦定鼎天下,返回故里,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古老的徐州“父老能言西楚事,牧儿善解大风歌”。
  抗战初期,徐州战区的台儿庄血战,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梦。
  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淮海战役,奠定了新中国解放的重要基石。……“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
  徐州沟通南北,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汉代以来,徐州汴泗交流、水运便捷,粮棉运输、冶铁发达。朝廷在徐州设专门机构监管。隋唐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南北打通,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水道,徐州扼大运河南北要冲,交通枢纽和商业枢纽地位凸显,一时南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舟车鳞集,一派兴隆。至明清,废止海运陆运,南北运输完全依靠大运河,徐州更成为国家命脉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每年经徐州北上的粮船达12000多艘,运粮400万石。徐州与淮安、德州、临清被誉为“国家四大漕运粮仓”。
  到清末,初具现代工业色彩的“徐州制造”开始萌芽。洋务派领袖左宗棠力倡以徐煤炼徐铁。1882年,南京候选知府胡恩燮衔命创办利国矿务总局,徐州近代经营性煤铁业由此发端。1923年,徐州煤矿成为全国著名的煤矿之一,奠定了徐州作为华东地区能源重镇的基础。
  1910年,徐州火车站建成,一时“徐州通,则全国通”,徐州一度发展成为津浦线上的工商业重镇,更多的“徐州制造”开始迸发。1913年,陇海铁路铜山机车工厂筹建,成为徐州机械工业的源头,机械制造业如今成为徐州的支柱产业,“徐工徐工,祝您成功”算来已百年有余。1914年,张勋创办长江巡阅使公署电灯官厂,成为徐州电力工业的肇兴……
  新中国成立后,徐州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基地,为支持新中国工业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半个世纪以来,徐州80%以上的煤炭供应苏南和华东地区,仅徐矿集团调往苏南的原煤就达4.14亿吨,为我国近现代工业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能源支撑。

  “八大中心”引领淮海城市群崛起

  “翻览徐州的历史,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淀和内涵令人肃然起敬;放眼今天的徐州,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程,令徐州人倍感自豪。”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
  徐州古城因煤而兴。新世纪以来,徐州煤炭资源渐趋枯竭。然而徐州以危为机,重新审视、发掘和培育一座城市的资源禀赋,以“八大中心”建设,引领淮海城市群加快崛起。
  摊开地图,徐州南距南京350公里,北距济南320公里,西距郑州380公里,东距连云港230公里。“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地域优势突出,然而仅有地域优势是不够的,”徐州市市长朱民认为,“只有全面构建各种功能要素完备的现代都市,才能提升徐州在方圆300公里范围的向心力、聚合力和辐射力,从而进一步吸引各种发展要素在徐州集聚,向城市群发散。”
  徐州作为淮海区域中心城市古已有之。
  明朝时,徐州设有参将府、按察分司、户部分司和工部分司等重要管理机关。其中,徐州参将府管辖范围北至山东鄄城、曹州(今菏泽)、滕县一带,南至宿州,西至今安徽砀山、河南商丘、永城等地,与今淮海经济区范围约略相当。
  现在的“淮海经济区”概念是在1986年正式提出的,涵盖苏鲁豫皖四省20城市,是跨省横向联合的经济合作区,20个城市一直在共同努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建设,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我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淮海经济区发展,迫切呼唤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与带动。2012年,徐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淮海经济区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八大中心”。徐州市不断强化优势产业协作配套功能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共建共享,规划建设一批地标性商业中心和物流基地,着力整合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大力建设新城区金融集聚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徐州市作为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中心、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中心、金融集聚区和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凸显。
  2014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64亿元,在“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2011至2014年,徐州年均GDP增速为12.25%,在淮海经济区高速领跑。徐州已不仅是“淮海经济区” 的地理中心,也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
  中心城市的崛起,有力带动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目前,“淮海经济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网络,每年召开市长级会议,不断扩大区域合作领域。淮海经济区各成员间也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机制和平台,如淮海经济区企业家联合会、淮海经济区工商协作会议、淮海经济区报业联盟、淮海经济区旅游联盟等数十个协会组织,大大促进了区域间的发展与合作交流。
  在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间已相继开通了十余条旅游专线,景区年票制和一卡通等旅游同城化进程不断提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便捷、快速、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徐州市与淮北市合作共建跨省机械制造、研发、物流于一体的合作园区。区域间文化交流展会、博览会、书画展会、体育交流会等每年多达数百场次……
  2010年,徐州、淮北、济宁、连云港、商丘、宿州、枣庄和宿迁等8个在地域上距离更近的城市,共同倡议组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
  五年来,这个核心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已经收获颇丰:成立“淮海经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作组”,是全国第一家跨省、市的区域性新农合协作组织,惠及新农合4000万农民;探索跨区域警务合作,并不断走向深入;徐州、临沂、连云港、日照组建苏鲁边界环保联席会,徐州、商丘、淮北、宿州等市共同编制跨界河流污染处置应急预案……目前,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发展相连的8个城市正在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向的一体化目标迈进。
  一个潜力无限的新兴城市群正在发展壮大,一幅跨省合作共同发展的精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共迎“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从全国经济版图来看,“淮海经济区”位居全国东西连接、南北互通的枢纽地带,是沿海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整体格局中,地位重要。
  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发布的2014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数据显示:“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7.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6%;2014年末户籍总人口1.29亿人,占全国的9.45%;2014年20城市共实现GDP总量4.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高于全国2个多百分点。
  然而,从东部经济带来看,淮海地区北有京津冀,南有长三角,东有山东半岛,西面的中原城市群也已被列入国家战略。相较而言,淮海地区曾是“经济洼地”。推动这片“经济洼地”的快速崛起,不仅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东部经济带整体实力再提升。
  一直以来,实施跨区域城市群规划与协同发展,是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作为跨区域协作的城市群,淮海城市群涉及四省多地,人口众多,可为我国的跨域城镇化建设探路,有基础、有条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场域。
  “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推向深入,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城市群’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价值开始凸显。”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
  在纵贯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冀鲁皖苏四省的京沪高铁线上,徐州北距北京692公里、南距上海626公里,处于中间位置。且有京杭大运河、京沪高速、陇海铁路、未来的徐兰(徐州―兰州)、徐连(徐州―连云港)高铁交汇,是南北、东西要素资源传输汇聚的重要节点。多条国家“发展动脉”在此交会。伴随徐(徐州)连(连云港)一体化的推进,以连云港港为出海口,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整个淮海城市群将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区。
  将淮海城市群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跨区域城市群予以重点培育,设立淮海城市群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于崛起东部经济新高地,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意义重大。
  徐州与淮海城市群,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本稿件由周国洪、李晓雷、陆金玉、董俊、吴绍山、钱贺进采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我国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在徐州颁发
· 绿地地铁产业首单花落徐州
· 绿地徐州新房被指烂尾楼
· 徐州重工困局:不停产是怕引起恐慌
· 徐州: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频道精选:
· 【思想】景区门票喊涨不能脱离法治语境 2013-06-14
· 【读书】联想国际化之路 2015-06-19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奶农遭遇乳业转型阵痛 收购价每公斤仅1元 2015-06-2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