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2015-06-13    作者:胡东辉    来源:财经网(北京)
分享到:
【字号

    融资、融券总是相提并论,但二者实际表现上却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融资相对简单,在合规的前提下,只要券商有钱就行,因此规模越做越大;但融券却因没有那么多融券标的,导致券商几乎无券可以借出做空。这样两融实际上只有融资这一只手硬,而融券这只手始终硬不起来。所以A股市场仍然只能靠做多赚钱,缺少空头的平衡力量,这也是本轮行情单边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该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则A股市场就难言健全。

融资成牛市一大推手

    4月17日(周五)收盘后,证监会新闻发布会宣布融券新规,融券标的扩大至1000只。这个消息让多头整个双休日都惊魂未定,担忧空头将大举反攻倒算。如果不是周六证监会紧急澄清,加之周日央行宣布降准,4月20日(周一)市场或许会发生多头踩踏惨剧。但即使这样,周一沪指仍下跌了1.64%,深成指也下跌1.96%。其实,如果投资者知道那1000只融券标的只是用来唬人的稻草人,实际上无券可融,是不是会感叹庸人自扰呢?

    事实上,包括申万宏源、长江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在内的多家券商都几乎无券可融,即使像“两桶油”、银行股这样的超级大盘股也都无券可融,更不要说那些盘子较小的股票了,原因就在于融券证券来源稀缺。大股东的限售股不能作为融券标的,大股东的可流通股一般也不愿借出作为做空筹码,否则股价打压下去,等于砸了自己的盘子,使自己的持股市值缩水。借出股票获得的收益与持股市值缩水的损失相比微不足道,因此很少有大股东会出借自己持有的股票。

    正因融券证券稀缺,融券的成本也大大高于融资,融资的年息一般为8%左右,而融券的年息却要达到10.35%左右。这也使得投资者在融券时相对谨慎些,不敢轻易融券做空,尤其是在今年这样的单边牛市中,做空的风险极大。一边是融资规模从小到大,连续突破1万亿、1.5万亿直至2万亿大关,所谓的融资极限不断被突破,另一边却是融券规模始终做不大,号称多达千只融券标的,实际上投资者无券可融。当两融一手硬一手软时,融资便成为单边牛市的一大推手,因此被称为杠杆上的牛市。

融券这一手也要硬

    目前为券商两融业务提供转融通服务的是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曾担忧转融通开启或将引发大量“卖空”现象,对此,证监会规定,证金公司融出的每种证券余额不得超过该证券可流通市值的10%。针对限售股有可能借融券变相解禁卖出的情况,相关规定也有所限制,如“大小非”所持有的解禁后限售股在合法合规情况下,将可作为转融通业务中融券证券来源,但还在限售期的股份不能成为融券证券来源。现在看来,投资者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融券证券的来源其实非常少,市场无券可融。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拓宽融券证券的来源,做大融券业务的规模,做到融资融券两手都要硬。由于大股东普遍不愿意借出手中的股票作为融券证券,因此必须要动员那些央企、国企控股股东出借一部分股票给证金公司作为融券证券。这一般不会影响国资的控股地位,同时也可盘活沉睡多年的国有股存量,获得一定的收益。另外,对于大股东向银行质押的流通股,如果是融券标的,银行应出借给证金公司作为融券证券,银行也能从中获得一定的额外收益,投资者也有券可融,这样就能形成多赢的局面。

    让融券这一手硬起来好处多多。很多投资者把做大融券业务与调控股市联系起来,这有失偏颇。融资融券本来就是相反相成的,两融一手硬一手软是不正常的,做大融券业务是回归题中之义。至于调控股市的功效也是题中之义,融资给牛市火上浇油,融券给牛市降温,相互抵消,这是多空平衡的需要,总比非市场化的调控手段要好。另外,有了融券业务后,投资者也可以在熊市中赚钱。


    当然,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券可融。如果无券可融,当股价暴跌时就意味着投资者失去了一次较大的赚钱机会。如果融券证券的来源问题解决了,那么投资者的操作观念也要相应改变,以后股市无论是牛是熊,投资者都可以赚钱。如果无券可融,一旦市场转熊,投资者就会快速撤离,市场人气很快就会陷入低迷。如果融券业务的规模足够大,熊市将成为空头的集结号,这样熊市也会有赚钱效应,市场人气就不会散,熊市中证券营业部门庭冷落的低迷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允许融资融券合约合理展期
· 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拟修订
· 融资融券业务监管底线将明确
· 融资融券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 A股两融靴子终落地 明确允许展期
 
频道精选:
· 【思想】那么多职业资格认证其实没必要 2013-06-14
· 【读书】每个人都是被束缚的精灵 2015-03-25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MERS考验韩国政府应对能力 2015-06-12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