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坡遗址挖掘现场 |
走在豫西这块神秘的土地上,随便抓起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历史的陈迹,嗅出远古文化的气息。把这句话用在北阳平遗址群丝毫不为过。该遗址群位于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铸鼎原及其周围,涉及阳平、西阎、焦村、函谷关4个乡镇,遗址面积4.36平方公里,分布着北阳平、西坡等33处从仰韶到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分布之密集,包藏文物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久,可谓中外罕见,是目前考古发现级别最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01年,国务院和河南省政府分别以北阳平遗址和铸鼎原遗址群的名义,将这个庞大的古文化遗址群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和文物局列为“十一五”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2008年《北阳平遗址群·西坡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0年9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复《北阳平遗址群·西坡遗址本体抢救性保护设计方案》,同年11月17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两岸孕育了璀璨的古代文明。远古时期的豫西、晋南和整个陕西大地上,土地肥沃,沟壑纵横,气候湿润,河流成网,湖泊、沼泽、水洼星罗棋布,栖息和繁衍着大量的古代人类,他们在黄帝和炎帝的带领下,在茹毛饮血中创造着灿烂的仰韶文化。如果把豫、陕、晋三角地带比作是仰韶文化时期人类文明的一顶皇冠的话,那么北阳平遗址群就是皇冠顶端那颗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而西坡遗址又恰好就居于这颗明珠的核心部位。西坡遗址占地60多万平方米,在铸鼎原众多的遗址中鹤立鸡群,气度不凡。
西坡人处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庙底沟文化时期,也是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
站在西坡遗址中心位置,但见数十座特大型房屋和宫殿遗址错落有致、排列有序,恢宏的气势彰显着它无予伦比的统治地位和核心作用。从现已发掘的5座大型房屋基址来看,它们均为半地穴式、圆木结构、硬化地面建筑,皆设有火塘,四周以圆柱围成,部分柱下有柱础石……2001年冬发掘的特大宫殿,一下子将考古专家和学者们惊了个目瞪口呆,这座占地516平方米的带有圆木回廊的宫殿,结构极其复杂,内设四根通天大柱,经烧烤处理了的硬化地面,圆形火塘,斜坡式门道……周围墙壁上环围着数十根直径40-60厘米的圆柱,圆柱之间最窄的间距只有70厘米。外侧环围一圈回廊,使得这座略呈长方形的大宫殿从外形看成为一个两层的宏伟建筑。这简直就是北京天坛祈年殿的雏形。它应该是铸鼎原周围仰韶时期原始部落的一个公共活动中心,是部落首领议事或联盟的活动场所。建造如此宏大的工程,如此考究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最原始最简陋的石制工具将这些笨重的圆木砍伐、加工、搬运、架设起来,就需要一套严密的组织和细密的社会分工及一支技艺精湛的工匠队伍。这该需要何等的社会凝聚力和何等超群的社会协调力!当年的另外一项发掘更出乎人们的意料,一个底部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完全硬化了的锅底状蓄水池,硬化层厚3-5毫米,硬度特强。经现场渗水试验,完全可达到现代水泥的防渗要求。专家们推断,这是先民们蓄水控水的大型蓄水池,当属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水利设施。这说明水利技术已经开始运用于西坡人的原始农业中。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推进,西坡人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惊喜接连不断:240平方米的特大房址、公益设施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群、大型人工壕沟,以及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编织物和成套的生活器具等。
专家们论断:仰韶时期的西坡是一座结构严谨、区划明晰的远古城池,它的东西两侧被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流自然切割,在遗址中心南北两侧等距离处,人工挖凿出两道宽阔深大的隔离壕沟,由河流和壕沟形成的屏障,足以抵御猛兽的进入和外来部落的侵袭,使城池内的居民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从钻探图纸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古代布局是经过刻意规划并使之得以严格执行的。它的中心区域集中着众多大型的公共建筑设施,共同组合成礼仪性建筑的群体。周围是居住区,南侧是墓葬区和烧陶作坊区。透过这些永远凝固了的历史陈迹,西坡人科学的原始城市理念和经营城市的运作方式,被现代人沿用至今,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穿过五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远古的太阳依然朗照在先民们曾经生产生活并创造了人类奇迹的铸鼎原上,那远古的辉煌必将继续照耀在华夏儿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李丽静及《三门峡日报》记者纪雨童、李亚鸽、王丽霞、柴锦玉采写,照片由《三门峡日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