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仰韶文化穿越古今
2015-04-01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大河汤汤,崤函巍巍。
  “黄河明珠”三门峡,位于河南省最西端。这里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圣地,仰韶、庙底沟、北阳平……闪耀在母亲河畔,在三门峡的片片阡陌田野中绵延数万里、纵横数千年,开创早期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仰韶文化是“早期中国”和华夏文明的母体文化,其绚丽多姿的彩陶花纹开启了华夏族群浩荡洪流的先河。
  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跨越很多阶段,仰韶文化便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是华夏子孙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源头之一。
  仰韶文化,因在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被发现而得名。
  有人说,我们民族之根究竟有多深,去仰韶文化遗址看一看就知道了。
  初春的仰韶文化遗址,安逸地沉静在广阔的田野上。阡陌之上,一簇簇盛开的迎春花,传递着红土地的芬芳。该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文化遗址之一,北依韶峰,三面环水,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厚度2米至4米。这里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曾是祖先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场所。
  走进仰韶文化遗址,沿着通道前行,裸露的灰土层截面深浅不一,蕴含着远古丰富而神秘的信息,浓缩着中华文明的DNA。在这里细细分辨、轻轻触摸,穿越古今的时空之门仿佛瞬间开启……

三门峡交通区域图
  仰韶文化 辉映千古

  五千年,淡去了多少故事,淹没了多少烟云,但仰韶文化璀璨的光辉依然映照在这片土地上。
  仰韶文化诞生在公元前3000-5000年,以其分布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的发现让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找到了源头。
  1920年,一个叫安特生的瑞典人来到仰韶村,发现了遗落在地面上的粗制彩陶,推断出此地埋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宝藏。穿越历史沧桑的仰韶文化闪烁着珍珠般耀眼的光芒,震惊世界。
  1921年的秋天,经中国政府批准,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在仰韶村进行了首次发掘。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由此掀开了华夏祖宗生活的神秘面纱。研究发现,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两岸开始农耕生活,他们用石刀砍东西,用粗陶器盛装谷物和水,用石镞狩猎,还有围着草裙的妇孺,在闪烁着星星的夜晚跳着舞蹈……一幅幅既原始又文明的生活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再次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依次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及龙山文化中期。
  专家认为,仰韶中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邻文化的影响极其广泛和强烈,其影响的范围东达海滨、西抵青海、北到辽西、南至江汉和太湖流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快了各地文明的进程。也可以说,仰韶文化在同时代文化中发展水平是最高的,这种领先性在仰韶文化中期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为后来华夏文明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
  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也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这一次发现,使三门峡地区的人类历史活动从新石器时代上溯到更为久远的旧石器时代。在三门峡、灵宝、渑池、卢氏等地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存或古人类化石,其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整个旧石器时代,这里也成了河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仰韶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90多年,共经过三次发掘。研究发现,仰韶文化主要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共发现遗址5000多处,出土的各种器物代表了不同时期祖先们生产生活的文明层次。尤其是那些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其表面用红彩、白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它所反映出的精湛艺术成就及珍贵的文化价值,在世界远古彩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仰韶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发生在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不仅是汉民族“通向远古文明的窗口”,而且其彩陶艺术开了我国彩绘艺术的先河,见证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变,其文化之光照耀并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思维与表达。如今,那些穿越时空与人类对话的彩陶,犹如遗落在人间的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宝藏,华夏文明的第一束霞光从这里开始,照亮和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
  与此同时,仰韶文化的发现,开启了中国考古学滥觞,揭开了早期中国考古研究的扉页,填补了远古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空白。
  90多年来,渑池县仰韶村一直是中外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和人们向往的古文化圣地。
  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说,“仰韶文化使中国考古事业有了开端,没有仰韶文化的出土发现,就没有中国的考古。距今约5500年的仰韶文化,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地位,它不仅使‘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说法不攻自破,而且‘仰韶文化’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以遗址地小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种命名方法后来也成为中国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通则而沿用至今。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也被视为西方近代田野考古学真正传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
  仰韶文化的发现,也使得文化积淀厚重的三门峡及渑池县仰韶村因此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沉醉于此,并动情地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

  文化遗产保护 永远在路上

  是沉寂五千年的彩陶横空出世,还是远古先祖隔空与人类在此对话……矗立于仰韶文化遗址上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是一座造型独特、气势恢宏的精美建筑。
  2011年,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之际,这座投资5000万元,占地43亩的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吸引着海内外络绎不绝的游客惊艳的目光。这座全国最大的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只是渑池县10年内投资3亿元建设仰韶文化产业园的一部分,也是三门峡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
  理念决定未来,思路决定出路。
  近年,守护着仰韶文化这份祖先给予的宝贵馈赠,三门峡市及渑池县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说:“历史文化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市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保护利用仰韶文化遗址,全方位、立体化地推介仰韶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渑池多次召开仰韶文化学术研讨会,从京城到省府邀请专家,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仰韶文化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仰韶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开展了以仰韶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仰韶文化产业园和仰韶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先后制定下发了《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并将文物保护工作列入村规民约,严格执行和统一安排用土场地、统一规划住房用地的“六不准两统一”保护公约,真正使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不准起坟、不准打窑、不准机耕、不准深翻、不准挖沟挑壕、不准打井修渠……如今,提起仰韶村里的规矩,所有村民都能说出这“六不准”。这无须诉诸文字的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长期固守的规矩与习惯,这也足以证明,渑池县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和决心已深植于民心。
  仰韶村遗址区内的地堰、沟沿、道路两旁,迎春花吐露着春的勃勃生机。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保护遗址而种植的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保护植物;沟汊交错的地方有护坡还有导水槽,用来减少洪水对遗址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这些保护措施效果明显,得到了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肯定。中科院学部委员刘东生、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等一致认为:“仰韶村遗址面积这么大,裸露灰坑这么多,文化层堆积这么厚,却保护得这样好,不仅在整个黄土高原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全国也实属罕见。”
  仰韶遗址在保护好原始原貌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使人们走进仰韶村,触摸那些稚拙之美的彩陶盆、彩陶罐和那些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镰等珍贵文物,去体会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慧,领悟先祖久居于此进行刀耕火种幸福生活的情景,更能体现仰韶文化长久不衰的魅力。
  先进的理念,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上水平。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仰韶文化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在陈展理念上,打破了传统遗址类博物馆的局限,完整系统地展示了仰韶文化发现以来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仰韶文化的类型分布和仰韶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文化艺术成就,突出和强化了仰韶村遗址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的地位。
  据统计,自仰韶博物馆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150余万人。在这里穿越古今,先民们在草棚里的天伦之乐,是那样的温馨、生动;篝火前的草裙舞,舞姿强劲且如此纯粹;峡谷中的淬石取火,惬意独具生趣;那涓涓的泉水,还有那清脆的鸟鸣来自远古还是当下……令他们着迷。
  花开时节,站在遗址上,游客又会被大片大片浪漫的薰衣草,还有怒放的菊花醉倒。这是渑池县从2011年开始,陆续将遗址上属于农民的土地租赁下来,大面积种植具有观赏性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两种植物,既保护了遗址不被翻耕,也绿化美化了遗址,提升了观赏价值。
  这一看似不大的投入,换来的却是巨大的收益。自花期以来,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3000多人,半年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达20万人。这一措施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博士说,“仰韶村遗址的开创保护模式在全国首屈一指,值得其他遗址学习。”
  2014年以来,仰韶文化博物馆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启动,制作了《仰韶文化博物馆景点提升规划》,目前,各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对仰韶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瑰宝的保护,三门峡人探索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永远在路上……

  “仰韶”品牌 诠释文化力量

  仰韶村一如豫西的其他村庄般依然古朴,但“仰韶”这个词却火爆异常,“仰韶”这块“金字招牌”,生动诠释着文化的力量。
  近年,渑池县强力实施“文化育县”战略,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对接,探索出一条双赢之路。
  “仰韶”品牌知多少?
  全县以仰韶为商标的共有140个,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25大类。这是渑池县工商局提供权威数字。
  仰韶彩陶、仰韶石艺、仰韶贡米、仰韶贡饼、仰韶酒、仰韶油茶、仰韶大杏、仰韶老土布等一系列名优产品令人眼花缭乱,渑池文化产业园芬芳四溢,相关企业、门店700余家。
  从城内到城外,古老的渑池县城充满生机与活力,县城最繁华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叫仰韶大街;占地4000平方米的城市广场——仰韶广场,炎黄圣火在这里传递;全国著名的仰韶市场、漂亮的大型住宅小区仰韶花园小区……还有仰韶大峡谷风景区、4A级黄河丹峡景区等叫得响。以仰韶森林公园、仰韶大峡谷为中心的山水旅游线,以仰韶杏花和黄杏为媒的农业生态游,以仰韶酒业公司、仰韶水泥集团、仰韶玻璃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知名企业为中心的工业观光游精品线路初步形成。
  仰韶品牌的兴盛,可是沾了祖宗的“光”,让人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仰韶酒得益于仰韶村北面韶山上流下来的那股蕴含着多种营养成份和泥土芳香的“仰韶水”,加之现代生物技术酿制,拿过国际巴拿马金奖,是全国和全省的著名白酒品牌,产销量多年来居河南省前列。同时,得益于它的宣传,“仰韶”这样一个单纯的文化名词被众人熟知。再比如仰韶大峡谷,投资上千万元,专门在景区内再现仰韶时期原始生产生活情况,现在的景点让远古的文化复活。
  一方文化滋育一方人。渑池县推崇仰韶文化,自发传承和研究仰韶文化的人士大有人在。
  仰韶文化传承人杨拴朝最早成立仰韶彩陶坊,做彩陶仿制工艺,使仰韶彩陶从尘封的历史步入现代,开发出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10余万件,是当今全国最大的彩陶生产基地之一。在2011年的仰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杨拴朝作为大会惟一一名非专家学者,提出“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不规则圆点纹’为先民特意所按的指印”的观点,在专家、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并达成共识。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充分肯定这一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美术考古开拓了新的思路。杨拴朝说:“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传播仰韶文化的使命感支撑着我。”
  一方方光彩夺目的黄河澄泥砚光彩夺目……农民艺术家刘新安的文化艺术展厅让人大开眼界。他开发了独特地域特色的系列黄河澄泥砚,曾被作为特殊礼物献礼人民大会堂;仿古彩陶复制品在市场上卖得很快,连外国人都喜欢得不得了!
  还有渑池中学年近60岁的物理教师李社,腿有残疾却毫不耽误骑自行车跑遍全县所有遗址搜集标本,所获成果甚至超过了县文化局的专职人员……
  2001年,渑池县成立了仰韶文化研究会,6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2012年,渑池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并联办仰韶文化博物馆;201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考古学会决定,永久设立面向大众的权威性考古学传播与交流平台中国公众考古论坛——仰韶论坛,每年举办一届。它的设立将为普及考古知识,提高群众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仰韶文化魅力远扬,不断提升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多年来,渑池县以培育、发展、壮大仰韶文化为龙头,紧紧围绕沿黄文化长廊和豫西文化长廊建设,示范带动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
  从2009年应邀参加中国·东盟(南宁)国际教育博览会暨第十三届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到2010年首次到瑞典和瑞士进行文化交流考察活动,2012年从巴黎到伦敦举办“仰韶文化欧洲行”活动……仰韶文化征服了世界。2013年12月受韩国东亚大学邀请,“仰韶文化韩国展”在釜山举行,韩国东亚大学博物馆和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签订学术交流合作协议,结为友好博物馆,开启了双方文化交流活动的新篇章。2014年6月,仰韶文化宝岛行暨“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印象展轰动宝岛台湾。仰韶文化的魅力让韩国人念念不忘,去年9月份,受韩国安东市政府邀请,仰韶文化展再次走进韩国,持续两周的展出,产生重要影响,源远流长的仰韶文化为两国文化交流增色添香……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李丽静及《三门峡日报》记者纪雨童、李亚鸽、王丽霞、柴锦玉采写,照片由《三门峡日报》提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连霍高速三门峡段建成后大修不断
· 三门峡库区防汛调度中心在西安奠基
· 三门峡黄河风电场一期工程项目于8月建成
· 三门峡: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之路
· 河南三门峡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图]
 
频道精选:
· 【思想】房市新政能否吹化寒冰 2013-06-14
· 【读书】下一个浪潮是智能时代 2015-03-30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变身山寨银行大肆行骗 2015-03-31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