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分配不妨引入同行评议机制
2015-03-26    作者:记者 林小春/华盛顿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美国是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在科研经费分配、使用和监督方面早已摸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机制。简而言之,美国按照同行评议的方式来决定科研经费的分配,但拨款与审核彼此独立,从而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欺诈项目、人情项目,较好保证了公平和公正。

  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

  几十年来,美国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一直是世界第一。2016财年白宫预算报告中相关经费申请共达到1460亿美元,比上一财年拨款额增加约80亿美元,增长6%。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科研领导机构,科研资金的分配和管理权分散在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农业部、航空航天局等各个部门,这些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资助计划或发布研究课题,各个大学以教授为核心组成的研究小组可以在指定领域自由提出申请。
  一般而言,获得联邦经费支持的研究被认为是质量相对较高的“优质”项目,美国研究人员也以申请到联邦资金为荣。
  美国科研经费的来源是多元化的。除了联邦经费以外,还可以申请州以及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美国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斯坦福、耶鲁等自身也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这也是它们能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资源之一。
  除了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美国很多亿万富翁也以私人基金会名义赞助各种尖端、前沿、重要的科研项目,如艾滋病研究、癌症项目。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及其妻子梅林达·盖茨,就于2000年设立了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现有资金超过360亿美元。

  同行评议保证资金流向优质项目

  美国的科研经费主要按照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分配。以美国生命科学研究经费最充裕的国家卫生研究院为例,对每个申请,它会设立一个第三方独立项目评审小组,对申请项目进行投票评估。这种同行评议的好处是,不管申请者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助理教授,只要课题令人信服就可以得到经费,保证资金流向最有创造力或社会最需要的课题,同时也激发了所有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与进取心。
  美国的科研体制与中国有很多不同,但一些美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预防科研经费腐败,首先要建立以竞争与同行评议为基础的经费拨款方式,而且拨款与经费申请评审要完全分开,以避免经费分配由外行官员说了算。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同行,不是指一个大领域如生物学领域里的同行,而是细分到某个小领域的“小同行”,这是因为现代科学分得越来越细,同一个大领域不同小专业,同样隔行如隔山。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一名疟疾研究专家表示,他申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经费,评议小组成员都是同一个研究领域的同行,“你的研究水平与成果到底什么样,这些评议小组的人都十分清楚,有时他们每个人给你的打分都一样。中国探讨科研成果如何审核,美国经费申请情况可以借鉴。”
  严格的同行评议体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科研造假或质量较次的科研项目蒙混过关。

  多重监管预防科研经费腐败

  美国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通常有三道关。首先,美国大学每一个系都有专门人员管理各种经费,他们会直接和科研人员沟通每一项支出是否合理,哪些费用存在问题,但沟通的目的是支持教授而非管理教授的工作;第二道关是学校的基金管理机构,对本校科研人员申请的各种费用进行管理、监督;第三道关就是相关拨款机构的审计,这种审计采用抽查方式。一旦发现问题,视情况严重程度,受资助对象与单位必须纠正或退还资助款项,有关机构还可暂停拨款甚至提请司法处理。
  预防科研经费腐败,还要防止有关人员用申请到的经费为个人谋私利。以同行评议为例,应避免让熟人做评审人,否则会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在美国做同行评议的人员都要填写相关表格,如给熟人或存在经济往来的项目做评审,都会自动申请避嫌。此外,不向配偶、子女、同学、甚至自己开办的公司购买相关实验用品或设备。
  当然,再完善的制度设计,也无法完全避免不正当的科研行为。因此,科学家的自律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美国,信誉非常重要,某个科学家一旦被发现有违规行为,后果将十分严重,他在同行中会身败名裂,从此无法再吃“科学饭”。

  科技创新要允许失败

  近些年,中国的科研投资增长很快,引起世界关注。对此,被认为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拓扑绝缘体领域开创者之一张首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建议,在科研问题上,中国应该“允许有完全自由乐趣的思考”,要允许失败,不要急功近利。
  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的张首晟说,中国对科学价值的把握不太好,跟国外尚有一些差距,还主要从实用价值,而不是从科学意义来看待科研,“当然,要看到潜力股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的评价体系确实有待提高,发放科研经费的机构要有长远的眼光”。
  张首晟认为,中国要支持原创的想法,这是科学的价值所在。张首晟说:“中国项目型的科研经费太多,相对来说对比较自由创新的项目支持少了一点。科技创新要允许失败,要鼓励大家尝试。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实际上有点像风险投资,不要总是投资一些比较成型的科研项目。”
  (本稿件由记者邓华宁、俞俭、许祖华、赵孟卓、丁静、杨宁、吴晶晶采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冯俊委员:用“负面清单”模式管理科研经费
· [网民关注]根除科研经费腐败须扎紧制度篱笆
· 应杜绝科研经费管理的形式主义
· 科研经费暗箱操作致腐败丛生
· 科研经费为何沦为“唐僧肉”
 
频道精选:
· 【思想】僵尸APP是线上政务形式化 2013-06-14
· 【读书】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 2015-03-17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经费七成按行政级别分配 “学术肿瘤”现象严重 2015-03-25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