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互联网金融战略出炉
2015-03-24    作者:记者 蔡颖/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如同搅动市场的鲶鱼,倒逼传统商业银行加速转型。如今,传统银行整合现有资源、谋篇布局,迎战阵势终于浮出水面。3月23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发布了互联网金融“e-ICBC”品牌规划和一系列主要的产品构架,成为首家系统性发布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商业银行。工行依托现有的“融e购”电商、“融e联”即时通讯和“融e行”直销银行这三大平台,对接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这三大产品线,具体的金融产品则包括“工银e支付”、“逸贷”和“网贷通”、“工银e投资”以及“工银e缴费”等,在用户体验方面推出“支付+融资”、“线上+线下”和“渠道+实时”等多场景应用。
  一位金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银行金融业务的专业性是根本优势,庞大的企业及个人客户资源是市场优势,而在技术革新过程中,要兼顾风控、盈利和资源整合,首先就需要内部进行良好的资源整合,战略规划都很好,但实现起来还需要行业部门之间的磨合,以及市场需求、客户体验方面的深度磨合。
  据统计,目前工行电子银行用户已达4.65亿户,其中网上银行客户1.93亿户,以互联网业务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占全行业务比重达87%。在工行行长易会满看来,无论互联网技术如何变化,但金融实现支付、融资、投资这三大功能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实际上,在电商平台的营运方面银行并非强项,但对银行而言最具优势的是企业客户资源和多年积累的庞大的个人客户资源,通过B2C的模式做线上购物平台,银行还可以实现消费信贷产品的营销,B2B模式则为商户提供线上支付结算、融资等业务等,如此整合对银行而言可以形成更有价值的大数据。”一位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部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称。
  目前,工行基于线上线下直接消费的信用贷款产品“逸贷”余额已超过了1700亿元,2014年累计投放了2300亿元贷款,与全国P2P网贷成交额基本相当。易会满说,工行利用大数据在电子银行4亿多的存量客户中为1亿多客户做了贷款预授信,整体信用状况已经掌握,因此在其消费时可以及时推广消费贷款类产品,“逸贷”产品利率一年期约为5.88%。
  “我们B2B模式的构建分企业商户、大宗商品、投资并购等行业服务,体现行业特色,提供企业商城在线撮合、商品销售、在线支付等融资服务;在投资方面,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以及投融资安排;另外,大宗商品服务则主要是将我们的服务嵌入到企业自己有能力构建B2B商城中,我们在金融的环节嵌入进去,比如天津物贸、浙江物贸等这种大型的物质贸易公司,我们提供赞助管理、交易结算、融资等信息服务。”易会满进一步透露。值得一提的是,工行正在搭建集中采购平台,作为B2B模式的补充,促使企业客户上平台采购,进一步集结资源和数据库。
  另外,“融E联”提供社交平台,让客户与投资经理实时通讯,“现在的社交平台非常多,工行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社交平台呢?主要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融E联’客户的交易和数据后台系统都由工行自己控制。”易会满说。
  与此同时,工行推出“融E行”线上直销银行,解决服务开放问题,即便没有工行卡账户的客户也可以登录工行直销银行购买工行的金融产品。“现在央行正在研究远程开户,只要远程开户技术能解决,‘融E行’就能针对普惠金融不能覆盖到的县城和县城以下的区域内有工行服务需求的客户,满足他们的融资、投资等需求。还有‘线上POS’,将商户在线上的多银行接口统一地通过这一系统整合处理,做好商户合一,目前‘线上POS’支持400多家银行支付。”
  在投资产品线,“主要是体现交易功能,投产了‘工银E投资’,提供行情、咨询、交易等工具,能够实现贵金属、外汇、大宗商品、期货等交易,行情更新更快,分期工具丰富。”易会满介绍。
  业内人士分析称,金融市场的服务越来越细分,银行无法面面俱到,因此也许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对于大行而言更是需要将庞大的数据、客户资源优势更便捷、有效地去促进金融消费和实体企业融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吴晓求:互联网金融准则的关键是透明度
· 互联网金融再次提速在即
· 互联网金融监管办法待发
· 李克穆:适度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 [e商中国]互联网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最佳选择
 
频道精选:
· 【思想】住房公积金不应成为政府调控工具 2013-06-14
· 【读书】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 2015-03-17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1.2万亿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率仅10% 2015-03-2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