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网语]防污染须遏制畸形政绩观
2015-03-04    作者:记者 明航/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环保无疑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话题之一。近日,环保部新任部长陈吉宁召开媒体座谈会谈到有关环保的五点意见,包括全力贯彻落实好新环保法,精心编制好环保“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深化环保改革工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等。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也表示,2015年将成为环保法落实的关键年。
  对此,网民表示,环保问题日益严重,迟迟难以解决,根源在于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在纠偏政府畸形政绩观的同时,环保部门要拿出担当和勇气,严格进行环保执法,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让百姓能够尽情享受碧水和蓝天。

  政绩观遭“污染”最棘手

  网民“张世祥”指出,一次次环境污染事件的背后,虽然主角多数都是企业,但是我们总能看到地方政府的“暧昧”态度,要么被企业“绑架”,推脱责任,要么信息公开不及时,含糊其辞应付公众,要么和企业一起掩盖事实的真相,阻挠上级部门的调查。
  “追根溯源,这些环境污染恶性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和过分看中GDP速度而轻质量的浮躁情绪。”网民“许金周”说。网民“巢江淮”也认为,不少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满足于GDP增长,不惜牺牲环境,其根结在于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很大程度上讲,政绩观“污染”是最大的环境污染。

  环保执法应更严格

  伴随着环境形势的不断恶化,环保部门近些年来留给公众的印象并不给力。有网民表示,这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监管不严,执行乏力。“不作为”并不是没有手段,而是对现有的环境执法权、监管权没有用好用足,从而失去了对污染企业的震慑力和约束力。
  网民“薛家明”表示,新环保法增加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条款,被誉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反映了政府对污染“零容忍”的态度。但是,光有决心远远不够,还需要找到迫使违法企业守法的“七寸”。目前来看,一方面环保部门可以利用社会监督,扩大监管触角,让不守法者难以遁形。另一方面,用曝光剪除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排除行政掣肘。当然最根本的,不仅应强力赋权环保部门,还须在体制上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显然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网民“袁伊文”也表示,中国的环保执法者要顶上去,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不能重演之前的“过松过软”。

  相关配套制度须跟进

  有网民指出,公众应该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对各类环保公共事务进行深度参与。
  网民“巢江淮”认为,惟有配套制度的跟进,公众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的权利才能落实。配套制度的核心应该是纠正一些政府“污染”的政绩观。其关键在于改革考核政绩的传统模式,将环境保护列入考核内容,使发展速度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
  网民“曲格平”建议,在必要的公共财政投入基础上,建立起较完善的环境保护考核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公共环境监测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扩大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面,建立完善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在环境保护政策手段上,宜进一步使用经济手段,在环境税法草案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环境税范围,建立形成环境税体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守法须是“环保新常态”
· 让环保执法硬起来说易行难
· 重建“环保公信”时不我待
· 新环保法按日计罚 生效两月共罚723万
· 工业用煤首遭环保新政“专攻”
 
频道精选:
· 【思想】重建“环保公信”时不我待 2013-06-14
· 【读书】马云2015开年"双响炮"背后的深长意味 2015-02-26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地方治霾各自为政成效堪忧 2015-03-0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