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5-02-06   作者:记者 廖冰清/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宽松浪潮席卷全球 2.全球资本市场或迎变局 3.新兴经济体挑战增加 4.应对政策多管齐下 5.能否动摇美联储加息时点

  迈入新年仅一月有余,全球多家央行相继开启货币宽松模式,印度、瑞士、加拿大、新加坡等10多个央行实施降息和其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更是启动了全面量化宽松(QE)。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各国通缩风险日益升温之际,未来将有更多央行加入宽松阵营,全球货币大战一触即发。

  宽松浪潮席卷全球

  澳大利亚央行3日宣布,为提振经济、刺激商业活动和家庭支出,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25%。这是澳央行自2013年8月以来首次降息。澳大利亚央行行长史蒂文斯当天在声明中表示,鉴于近期信息和更新的预测数据,董事会判定做出降息的决定是适宜的。
  这是近期多家央行放宽货币政策行动中的最新一起。上个月,欧洲央行宣布欧元区逾1万亿欧元规模资产购买计划(量化宽松),计划自今年3月至明年9月期间每月购买600亿欧元政府与私人债券,以应对区域内持续的通缩压力并促进经济复苏。这一决定标志着欧洲央行正式开启了全面的量化宽松。
  与外界预期已久的欧洲央行政策行动不同,多个经济体央行采取了出乎市场预料的宽松措施——
  1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宣布放弃欧元对瑞郎1.20的汇率限制,同时下调基准利率至-0.75%。
  1月2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有史以来第二次在非常规日程会议上宣布降低新加坡元汇率政策的斜率,以放缓新加坡元对一揽子主要货币汇率的升值速度。
  1月30日,俄罗斯央行意外宣布大幅降息200个基点至15%。
  丹麦央行更是在两周内三次降息,以维持丹麦克朗和欧元之间的固定汇率。
  除此之外,印度、埃及、秘鲁、土耳其、加拿大等国央行上个月也先后不同幅度下调利率。目前来看,实施货币宽松的经济体已遍及欧、美、亚、非、大洋等各洲,新一轮宽松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
  分析普遍认为,近期全球央行纷纷放宽货币政策,受到了多个共同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属全球经济动能不足,增长前景趋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20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5年和2016年世界经济增速分别下调0.3个百分点至3.5%和3.7%;除美国外,主要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均遭下调。
  另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引发了通胀紧缩的担忧。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已累计下跌超过50%,并带动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行。不少分析师认为,低油价将利好全球经济,但另一方面,油价下跌推动全球通胀预期走低,加剧通缩风险。目前,包括欧洲、日本在内的许多经济体都面临严峻的通缩威胁,这可能带来更大的经济风险,并导致增长前景进一步走弱。
  有分析称,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竞相宽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显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日前表示,负利率将变得愈发普遍,这是实体经济的强烈呼吁。市场研究机构普遍预计,2月份还会有一些国家央行接过降息接力棒。

  全球资本市场或迎变局

  随着各大央行放松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愈发波动剧烈。很多国家的货币纷纷开启竞争性贬值进程,货币战愈演愈烈。
  受欧洲央行启动量化宽松的影响,欧元兑美元一度跌至11年来最低水平。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自去年5月欧洲央行开始放宽货币政策以来,投资者开始陆陆续续抛售欧元。与去年5月8日创下的2014年最高点1.3995美元相比,欧元对美元目前已累计下滑近20%。德意志银行1月13日发布研究报告,将欧元对美元在2015、2016和2017年底的目标汇率分别由此前预计的1.15、1.05和0.95分别下调至1.10、1.00和0.90。
  澳大利亚央行降息的消息让澳元兑美元汇率在3日盘中交易中一度重挫逾2%。澳元自去年9月开始走低,现已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位,澳元兑美元累计下跌约17%。瑞穗银行分析师称,澳元价值仍被高估9%,预计未来还将进一步下跌。
  新兴市场货币也遭受了较大冲击。墨西哥比索和巴西雷亚尔汇率在1月30日双双重挫,其中墨西哥比索兑美元汇率跌至2009年3月以来新低,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也跌至近10年来新低。同日,在俄罗斯央行宣布大幅降息后,美元兑卢布汇率升破71关口,创下自去年12月18日以来最高水平。
  宽松政策导致货币贬值,有利于提振各国商品出口、推升进口价格以维护本地制造商利益,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对拉动本国经济增长有所助益。全球流动性的增加也在短期内有望推动股市上涨。但另一方面,形成竞争性贬值格局,令各国货币的贬值效应相互抵消,进而降低刺激出口的效果。此外,随着各国央行货币宽松的流动性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可能进一步推升各经济体经济风险。
  在多数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之时,美联储加息预期则持续强烈。美国整体经济表现向好,令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启动加息周期。货币政策的分化将导致美元升值预期进一步强化,未来将有大量资金涌入美元资产。对除美国之外的经济体而言,本币资产吸引力的减弱将加剧资本外逃,将导致金融环境紧张,资本市场陷入波动,甚至拖累经济增长。
  全球流动性泛滥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大量廉价资金的涌入将制造资产价格泡沫,令实体经济面临更大挑战。瑞银首席经济学家阿特·卡西指出,全球货币大战注定是一场谁都会输的战争,极低的借贷成本将让央行丧失控制能力,从而进一步扭曲金融市场。
  还有分析指出,主要发达经济体竞相推动本币贬值,可能在市场上形成“以邻为壑”的政策预期,进而诱发更多贸易保护政策出台。这将令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甚至进一步恶化当前的低迷态势。
  美国财经媒体《巴伦周刊》也指出,各国央行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措施可能增加经济衰退和通缩的风险,正如上世纪30年各国竞争性贬值造成的后果一样。彼时,发达国家试图牺牲对方的利益从而令自身摆脱经济萧条。报道指出,尽管当前全球流动性已是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两倍,但全球经济增长依然让人失望。另外,靠发债筹资带来的生产力扩张已超过消费者需求,而债务飙升可能加剧全球通缩风险。

  新兴经济体挑战增加

  在全球开启新一轮货币宽松的背景下,为应对油价下跌、其他经济体货币贬值给本国出口带来冲击等风险,俄罗斯、印度、秘鲁等新兴经济体已被迫加入降息行列。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也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开启了宽松周期。市场研究机构测算普遍认为,此次降准操作将释放7000亿元左右基础货币。
  然而,新兴市场经济体仍然面临极大的经济挑战。有分析人士表示,以欧洲为代表的资本外溢效应会加剧全球资本流动风险,可能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冲击。据美国国际金融协会的报告显示,预计2015年新兴市场资本流入规模将连续第二年下滑,降至1.06万亿美元,低于2014年的1.1万亿美元。法兴银行公布的一项对机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的调查则显示,未来3个月,新兴市场货币将是最不受欢迎的资产类别。
  实施货币宽松造成的本币贬值也将推升新兴市场的经济风险,包括加剧资本外逃。根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的最新预测,2015年俄罗斯资本外流规模将达1150亿美元,高于去年12月份预测的900亿美元。另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去年国际投资者向印度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投资金额达到创纪录的403.2亿美元,而截至今年1月下旬这一投资金额仅为22亿美元。
  货币贬值还可能加剧部分国家通胀高企的问题。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通缩风险,但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仍然居高不下。巴西中央银行2日公布的《焦点调查》报告显示,金融市场分析师预测今年巴西通胀率将突破7%,将创11年来最高水平。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日前称,该国通胀率在2015年的峰值可能达到15%到17%。在此背景下,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将导致这些国家进口产品和使用进口原料加工的本国产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升其通胀水平。
  此外,货币贬值还将加大新兴市场违约风险。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跨国银行对新兴经济体的跨境贷款持续增加,总额已达3.1万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是美元债。这意味着如果新兴市场本币对美元持续贬值,将导致企业信用下滑,进而加剧金融环境紧张态势。
  印度央行行长拉詹3日表示,目前全球已处于竞争性贬值时期,各国都在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这种趋势可能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不利,使其成为主要经济体相互博弈的炮灰。

  应对政策多管齐下

  尽管宽松大潮势不可挡,但短期内难改全球经济颓势,甚至可能进一步推升经济风险。对此,经济学家普遍表示,单靠非常规的货币宽松难以使经济达到健康状态,还需配合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等一揽子措施。
  英国《卫报》刊登美国凯恩斯派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的文章称,金融危机以来积累了大量公私债务,经济正经历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另一方面,全球正面临供应过多而需求过少的状况。因此,尽管各国央行采取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但持续的反通胀甚至是通缩压力仍然存在。鲁比尼称,单纯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只是将通缩和经济衰退转嫁给其他经济体,要想让货币刺激措施行之有效,还需配合实施临时性的财政刺激性措施。目前,欧元区、英国、美国和日本都在实施不同程度的财政紧缩以及整顿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也指出,应对当前全球供需不平衡局面的解决方法之一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公共投资,而这一点在除中国以外的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不是缺失就是有所减弱。
  结构性改革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日前呼吁,欧元区各国应加快结构性改革,否则欧洲央行的资产购买方案将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持久的影响。
  另外,许多新兴经济体面临多重内部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放缓、通胀高企以及财政和经常账户赤字庞大等,也应继续实施结构性改革。安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认为,如果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能够推进各自的结构性改革,借助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带来的好处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强化自身发展与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前景。
  分析人士指出,为刺激经济增长、推进金融市场发展,应采取一揽子政策工具组合,尤其是对一些资本外逃现象严重的国家,适度审慎的资本管制也不失为一个有效选择。
  此外,国际间的政策交流与协作也应进一步加强。全球开启货币宽松新周期给后危机时代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变数,而渐行渐近的美联储加息时点也可能给经济前景带来不确定性。未来,为了加快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和抵御各类经济风险,欧元区、美国、中国、日本和英国等主要经济体未来在货币与财政政策方面的协作将变得更为重要。

  全球锐评
  宽松潮能否动摇美联储加息时点
    廖冰清

  在全球央行掀起新一轮宽松潮的背景下,美国可能成今年唯一加息的主要经济体。各国竞争性货币贬值进一步推高了美元汇率,令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持久力开始担忧。可以说,美联储的加息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近一个月来,多国央行采取降息等宽松措施,使得本国货币纷纷走低,加剧了美元独强的格局,尤其是欧版量化宽松的出台一度使得欧元对美元汇率创下逾10年新低。美元走强可能损害出口进而拖累经济增长,同时压低尚未达目标值2%的通胀水平。另外,美国金融资产吸引力提升将吸引大量资本流入,加大资产泡沫风险。受上述因素影响,市场对美联储可能推迟加息的预期升温。此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在4月至6月开始加息,当前预期则偏向于6月或更晚。
  美国大型跨国公司也纷纷表态反对加息。股神巴菲特4日表示,由于美元升值,将有大量资金涌入美国,这可能使一些经济问题复杂化,因此美联储年内加息将非常艰难。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则直言,如果美联储在当前油价低迷、美元强势的环境下提高利率简直就是“疯了”。他认为,在其他经济体普遍实施货币宽松的时候,加息将给美国经济造成冲击。
  但多数业内人士仍然认为,全球宽松大潮对美联储加息时点的影响有限。高盛经济学家们指出,如果美元走强的原因是经济增长强劲,那么美联储就无须过度担心。目前来看,美国经济仍维持较为强劲的复苏势头。去年12月份的美国非农就业报告显示,美国非农新增就业25.2万,失业率跌至5.6%,创七年新低。分析师们还认为,包括欧版量化宽松在内的多家央行货币宽松政策可能降低全球的借贷成本,这对美国而言也有益处。
  还有分析指出,从长远来看,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和完成去杠杆的金融系统不是其他经济体所能媲美的,因此美联储加息的进程并不会中断,强势的美元周期还会持续。
  目前,美联储内部对加息时点问题仍在谨慎讨论中。尽管美联储在最新发表的1月声明中称,决定加息之前时会考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但美联储仍将把就业和通胀等经济数据作为决定加息时点的主要考量。如果美国通胀和就业目标都已达成,现有货币政策已不适应当前的整体经济状况,那么美联储加息无疑将势在必行。

  美国政府重拳砸向评级巨头
    本报综合报道

  美国政府针对三大评级机构的大清算渐入高潮。
  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评级公司日前同意,支付约13.8亿美元了结美国政府两年前发起的、针对该公司故意夸大有风险的抵押贷款投资评级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的指控。接下来,美国政府对评级机构的注意力将转到穆迪和惠誉身上。
  长期以来,美国投资者、政界人物和监管机构指责标普和另外两大评级机构——即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和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数年,为数千涉及抵押贷款的证券作出最高级别的信用评价,成为催生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泡沫的帮凶。2008年,这些证券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危机后暴跌,几乎不值一文。
  分析人士认为,评级机构的“打分”影响着企业借贷、融资能力,而债券、证券发行方往往付费给评级机构,让后者评估自身产品。这样一来,评估结果是否真实、公正令人怀疑。时任联邦参议员卡尔·莱文在2010年一场听证会中说:“信用评级机构允许华尔街影响他们的分析、独立性和可信度。他们(评级机构)为了钱做事。”
  英国《经济学家》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数年就曾刊登文章批评评级体系。文章称,信用评级公司的流行做法是,把接受评估的公司资产解构为不同的预期风险和预期回报,然后对这些内容分别进行适当评级,最后再将评级结果呈现给目标各异的需求者。这样的信用评级结果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比如同样为“B级”的企业,一家健康发展而另一家却濒临倒闭。
  标准普尔是全球最大评级机构,2013年该机构收入达22.7亿美元。2013年2月,美国司法部正式对标准普尔发起诉讼,指控它在2004年到2007年高估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债务担保证券的信用评级,导致投资人损失巨大。司法部在长达119页的指控中表示,标普在2004年9月到2007年10月间对其评级准则和分析模型的更新存在延误。司法部还指控这家评级机构在明知债券包含次级抵押贷款债务、投资缺乏安全性的情况下,还给予最高的3A评级。
  面对起诉,标普一度表示要作无罪辩护。该公司曾在一份声明中辩解说,“债务抵押证券的评级业务,未能在金融危机前预见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急剧恶化,公司为此深表歉意”,但当时初级市场的参与者也都没有预料到楼市会崩盘,包括银行、评级机构,甚至监管机构,而由美国司法部提起的诉讼完全不具备事实和法律依据。标普还提出,司法部所提及的债务抵押权证,其他评级机构当时也给出了相同的评级。此外,过去两年间,标准普尔与政府之间和解谈判数次陷入僵局。
  最终,还是意志坚决的美国司法部让标普低了头。根据双方日前达成的和解协议,标普将向美国司法部支付6.875亿美元和解金、向美国19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支付6.875亿美元和解金。所有这些机构都发起了针对标普的诉讼。
  据报道,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解协议显示,包括标普母公司麦格希金融公司、美国司法部以及美国各州在内的所有各方就此达成和解,是“为了避免进一步诉讼带来的拖延、不确定性、不便和费用”。在经过认真考虑后,麦格希金融公司决定达成和解协议符合该公司及其股东的最佳利益,并对能就这些诉讼达成和解感到高兴。该协议需经过法庭批准才能正式生效。司法部官员表示,这项调查是司法部调查文件数量最大的一宗。首席检察官埃里克·霍尔德表示,2.9亿份文件被检查过,而且还可以再检查2.9亿份文件,但完全找不到这项调查开始的理由,也找不到为什么这项和解能达成,霍尔德的表述似乎暗示指控完全是无稽之谈。
  在本次与美国政府机构达成和解之前,标普在1月份先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2011年到2014年的数项评级问题达成和解协议。标准普尔将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支付超过5800万美元罚金,向纽约州检察机构支付1200万美元罚金,向马萨诸塞州检察机构支付700万美元罚金。该公司同时将被禁止从事该商业抵押支持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之前对标准普尔发起三项指控:一、2011年,该公司披露的评级办法与其实际评级方法不同;二、2012年年中,为赢回市场份额,该公司对其采用的新评级标准进行了虚假、误导性宣传;三、2012年10月到2014年6月,标准普尔对其一项重要评级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放松了其评级标准,与其公布的评级标准不符,但该公司却未向投资者完整披露此改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部门主任安德鲁·塞尔斯尼说,当给商业抵押支持证券等复杂证券评级时,投资者需要标准普尔这样的评级机构能够诚信行事。但是,标准普尔却将自身利益置于投资者的利益之上,通过放松评级标准来拓展业务。
  标准普尔“上岸”后,其他评级机构将成为众矢之的。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都因高估相关风险资产信用评级并引发了2008年的危机而受到指责,司法部对标准普尔的诉讼可能为今后处罚穆迪和惠誉提供范例。
  据《华尔街日报》2月1日报道,针对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对抵押贷款交易做出的有利评估,美国当局正在对这家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调查。目前,多家检察机构已开始加紧调查穆迪,康涅狄格州和密西西比州的总检察长表示,他们就是其中两家。他们也是多家已与标普达成和解的政府机构之一。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在分析评级机构如何吸引投资者,尤其是保守型投资者购买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做法时,对穆迪进行了案例分析。该委员会曾发布一份有关信贷危机多种根源的报告,援引了穆迪前高管声称该公司过于关注赢得评级市场份额的话,但穆迪一直否认这是自己的行事风格。对于来自多个州的总检察长的调查,穆迪表示:“我们仍然认为,这些调查毫无意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