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第四届发展中国家海洋可持续发展部长论坛上,“蓝色经济”成为热议的论题。中国将持续推动与世界各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介绍说,“蓝色经济”是新兴的国际海洋合作理念,是促进海洋和海岸带资源可持续管理与保护,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发展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实现人类社会与海洋的和谐共存。
在8月底于厦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上,“蓝色经济”作为会议的四大议题之一,写入了会议成果文件《厦门宣言》中。这一共识此后又上升为海洋部长会议和11月在北京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重要成果。
刘赐贵说,海洋经济需要可持续发展,海洋的未来需要多国、多地区乃至世界的合作。这些合作在双方开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很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区域合作是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海文介绍说,近三年来,中国与美洲、欧洲、亚洲、非洲、澳洲的很多海洋国家都签署了海洋领域的合作备忘录;与印尼、泰国、巴基斯坦和冰岛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中国还与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委会机制,定期轮流举办联委会会议。
中国在2013年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专家认为,这是推进区域合作的重大战略构想,以海洋为纽带,将东亚、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沿海各国连接了起来。
目前全球海洋还面临着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海洋资源衰退、海洋灾害频发等问题。马尔代夫渔业与农业部副部长扎哈?瓦希德说,马尔代夫沿海被海水侵蚀的很严重,37%的海岛定期被海水淹没,沿海居民受影响很大。希望加强减灾防灾、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合作,通过新的技术监测海岸带变化情况。同时还希望与沿海国家在海洋研究、远洋渔业、海产养殖等方面加强合作。
国家海洋局战略研究所环境资源研究室主任刘岩认为,“蓝色经济”是中国和沿海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选。应加强政策对话,构建海洋生态伙伴关系,强化海洋科技合作,共同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建设便利、绿色、创新、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
2011年,中国投入了30亿元设立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用于建立海产品交易平台、海水养殖技术研究推广、防灾减灾等。
外交部亚洲司参赞李涛说,“携手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符合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共同利益,下一步将开展更多的务实合作。”
“发展蓝色经济时刻不能忘记保护环境。”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处首席代表胡援东提醒,只有实现包容性、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形成稳定的有效的海洋合作关系。
有关官员和专家认为,海洋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资源流动的重要通道,发展蓝色经济,加强海上合作,有助于各国通过稳定资源流动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形成互利互补型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建议,沿海各国可从促进蓝色经济发展、推进海上互联互通、提供海洋公共服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增进科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合作入手,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本次论坛由商务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等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