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体制”的医生并不一帆风顺
2014-12-26    作者:记者 董小红/成都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政策的出台,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越来越多医生从体制内走出来。然而,跨出体制后的医生们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有成功喜悦,也遭受打击、遇到困惑,一步步适应和成长。从这些走出体制的“先行者”背后,透过他们的现状和对自我发展的思考,折射出目前医生多点执业落实存在的现实困境、民营医院发展的阻碍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很怕赶不上同行的进度”

  40岁的宋庆轮是成都最大的民营综合医院西区医院放射科主任。去年9月23日,宋庆轮放弃成都一家公立三甲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的职位,辞职来到西区医院。
  “慎重思考后作出的决定。”宋庆轮说,他从事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工作已经18年,虽然人到中年,但也希望出来“闯”一下。
  来到西区医院后,宋庆轮发现跟自己想得不太一样。“大家很有活力,管理也更灵活,效率更高些。”他说,但是相对而言,也缺乏规范和学习的氛围。不少人觉得民营医院捧着的不是铁饭碗,缺乏工作进取精神。到任后,他就着手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鼓励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增强科室凝聚力。不过,对于花费多一点的培训和进修,由于经费的限制,大家能够出去的机会也比较少。
  在新岗位工作一年多,宋庆轮说自己也慢慢找到了“感觉”。
  “民营医院的发展需要慢慢来,摸索出一套合适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技术,提升服务,增强患者的信任,希望3到5年内将科室发展为成都西部地区最好的放射科。”宋庆轮说。
  但是,最让宋庆轮觉得不适应的是学术地位上的变化。“有种被遗忘的感觉。”他坦言,和以前在公立医院相比,信息明显闭塞了很多。被邀请参加的学术会议少了,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自己更无法得知。作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毕业生,宋庆轮现在很多时候还需要依靠从校友那里获知一些学术信息。
  “医学进步很快,需要不断学习和进修。长此以往,很怕赶不上同行的进度。”面对“吃老本”的现状,宋庆轮有些担忧。

  “摸爬滚打才看清方向”

  44岁的连浩现在是成都爱迪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28岁成为宜宾市一家著名公立三甲医院眼科主任,36岁辞职到成都,先后在几家民营医院执业,直到参与组建成都爱迪眼科医院。
  “这一路走来,激情满满,一直像是在‘追星’。”立志在眼科领域作出一番成绩,2006年,连浩听闻全国知名眼底病专家严密教授在成都一家民营医院执业,就决定辞职跟随。之后,陆续跟着多位眼科前辈学习后,连浩开始有了自己组建一家民营医院的想法。
  “民营医院还是要朝着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方向发展。”连浩说,摸爬滚打以后看清前面的方向。
  建院后,在连浩的主导下,爱迪眼科没有走依靠广告大肆宣传的民营医院老路子,而是把提高医疗技术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四川省眼科专科医院的审核标准建立、促进四川关于角膜捐献标准的出台就是其中的两项成果。
  不过,面对民营医院“两头大、中间小”的人才格局,连浩也有点焦虑和无奈。
  “学科进步、医疗技术发展都需要人才,但现在人才依然很匮乏。”连浩说,不像公立医院有自己的医学院,能够不断输送和培养人才,民营医院只能到公立医院挖人。但是大医院中青年骨干医生很少愿意过来。因此,民营医院老年专家和年轻医生多,中间年龄段骨干医生少,人才体系不完善,缺乏后劲,这让他感觉工作开展“很吃力”。

  “民营医院要走的路还很长”

  年近六旬的樊映川是成都康桥眼科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全国知名眼科权威、四川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何以和一家民营医院擦出火花?
  “在民营医疗机构中,康桥眼科热衷公益事业,这是个非常不错的平台。”樊映川说,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一说到角膜移植,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康桥眼科。在该院的努力下,四川有了全国第二大眼库。真正了解眼科医疗的人知道,建立眼库,实施角膜移植,这是一项不赚钱甚至赔本的工作。“公立医院不曾办到的事情,康桥眼科办到了。”
  去年6月,樊映川来到康桥眼科医院,低调出任学科带头人。说起一年多的变化,樊映川颇有感触,“有落差也有成就感。”
  对于樊映川这样的业内顶级专家,也需要面对患者数量骤降的现实。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他一个半天要看40、50个病人,往往还要加号。而在康桥,一个半天只有10多个病人来就诊。“社会上目前对民营医院的信任度还是不高,患者不太愿意来。”樊映川说,没有了公立医院这座“大庙”,依靠自己的名气和努力,病人数量在逐步增加,但如何保持长远发展是个问题。
  同时,民营医院也需要更多配套的政策支持和更完善的政策衔接机制。“例如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目前民营医院也还没有被纳入。很多患者无法报销,肯定就不会来。”樊映川说。
  “民营医院发展前景很看好,但是要走的路还长,问题还很多。政策扶持、自身发展和评价体系都需要整套推进。”樊映川说,就像养孩子一样,需要全社会慢慢来培养,给予自由发展的土壤,才能促进民营医院成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民营医院抢滩千亿私人医生市场
· “松绑”后民营医院该如何发力
· 放开民营医院价格不等于“医疗市场化”
· 民营医院谨慎看待“放开价格”
· 放开民营医院价格切不可加剧“看病贵”
 
频道精选:
· 【思想】养老金并轨要以公平为核心 2013-06-14
· 【读书】探寻阿里帝国崛起和走向世界的秘笈 2014-12-24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农产品走私:花样翻新歪招多 2014-12-25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