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年年种树不见效 生态修复路漫漫
2014-12-09    作者:记者 周相吉/成都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在北川老县城旁的沙坝村,当地林业局在一处山体塌方处进行过多次点撒播树种,至今没有效果。“年年种树不见效,主要是山体不稳,遇到大雨就会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北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朱成林说。
  在汶川地震灾区,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震区山体坍塌严重,尽管林业部门与地方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对山体进行生态修复,但效果不尽人意。11月底,在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半山腰上,记者看到,大小不一的山石滚落在山间小路边,山上只留下零星的树苗孤单矗立着。
  “实践证明,整地、刨坑、种树的生态修复和山地灾害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了,生态脆弱地区治理需用工程项目融入。”汶川县林业局绵虒镇林业站站长陈熊说。
  用工程项目方式融入到治山过程中,部分业内人士也称之为“林业治山”。四川林业部门在汶川地震后,与国际合作实施启动了“林业治山”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记者调查发现,经过几年发展,这些“林业治山”项目经受住了泥石流、芦山地震的考验。
  在北川县擂鼓镇石岩村二组的一处山腰上,记者见到曾经的塌方体已披上绿装。山腰上,层层土袋筑成的水平阶梯十分显眼。北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朱成林说,土袋阶梯工程的作用是固山、分散流水,避免发生泥石流。这是以“林业治山”为核心的“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示范项目”,该项目于2010年实施启动。“实施面积有64亩,从2010年到现在,这里没有发生任何次生灾害,效果非常明显。”
  2013年5月,北川县林业局参照中日合作技术,采取竹栅栏挡土墙、土袋阶梯等方法,在石岩村进行了试点治理,治理的340余亩塌方山体已经栽种李树、核桃树。
  在汶川县、彭州市等地震灾区,记者同样发现,通过合作项目的山体治理,大多取得明显效果。在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半山腰上,记者见到一边是传统栽树后又被泥石流冲毁的现场,而另一边则是通过项目治理树木开始成林。前来考察项目效果的日方专家佐藤隆说,日本在治理地质灾害、植被恢复方面有很多经验,克约村的治理仅是山坡治理,由于预算及条件限制,诸如防止滑坡、河床治理等新技术还没用上。
  据介绍,日本“林业治山”已有百年历史,在治山领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念、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林业部门牵头,将“治山植绿”分散在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部门的行政职能统筹为一个实施主体,采用“先固山后造林”的理念与技术模式。通过工程措施稳定治理山体地质灾害开展“治山”,用工程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进行“固土”,用现代植树造林与恢复植被工程完成“植绿”,兴修整治防洪抗旱水利工程涵养林地实现“涵水”。
  记者了解到,汶川地震后,中日两国政府在2010年启动“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林业治山”。据介绍,中国“林业治山”在此前较长时间是一个空白,而“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林业治山”在2015年也将结束。基层林业干部职工反映,虽然会受到很多制约,今后依然有必要继续借鉴该技术推进生态建设。
  汶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正洪说,生态脆弱区大多山石裸露、土壤层稀少,如果不固山、移土,根本不具备植物生长条件,生态修复与治理将无从谈起。但按现行管理体制,治山的职能分散在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政府部门,力量分散,多头管理,效果不佳。“林业部门继续推进,缺乏政策依据和法律支撑。”他说。
  此外,“林业治山”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彦认为,推广这些技术并不存在困难,但资金来源是个瓶颈。据介绍,普通山体造林成本不足千元一亩,但北川“林业治山”模式每亩达到1万8千元。在汶川,最高的达到5万元每亩,仅靠国家生态修复补偿金远远不够。林业部门干部职工表示,为了让“林业治山”持续高效进行,建议国家从法律、体制机制、标准规范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四川绵阳推出“河长制”加强水生态修复
· 《种树,改变了谁?》
· 生态修复变废为宝 “以会富区”协调发展
· 让中国早日走上生态修复之路
· “盗林犯被判种树”于法无据
 
频道精选:
· 【思想】外资撤离A股传递了什么信号 2013-06-14
· 【读书】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草根金融体系 2014-12-08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鄱阳湖200年沉砂被挖尽 政府“砂霸”分暴利 2014-12-08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