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关注]根治科研腐败须修补制度短板
2014-10-15    作者:记者 张小洁/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据媒体报道,科学技术部党组近日通报,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的问题,目前已有8人被查处。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
  网民认为,这一事件凸显国内科研领域的浮躁之风愈演愈烈,折射出科研经费管理弊端。铲除科研腐败,不仅要加强资金运用的透明度,更须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把科研经费锁进制度的保险柜,为科研经费拉起“防腐网”。

  功利怪圈

  就在中纪委公布大学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资金案件的同时,2014年度诺贝尔奖已逐项揭晓。在网民看来,此案暴露出的国内科研领域弄虚作假泛滥,深陷功利怪圈,恰恰解释了中国科研人员为何久与诺奖无缘。
  “一个社会如果连搞科研的知识分子都逃脱不了金钱的诱惑,这是多么的可悲!教授、院士都忙着骗取国家钱财去了,也就难怪中国的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了。”网民“老徐时评”说。

  管理弊端

  网民称,科研经费监管不力、使用不透明、缺乏审计等问题相当突出,折射出制度监管的短板。
  “多行不义必自毙。科技投入是风险投资,一般很难查,这些被查出的都是太猖狂的一小撮。如果不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科技管理、分配、评审体制现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网民“陈培雄微博”写道。
  网民“高斌”指出,相比欧美,我们在科研管理环节却显得过于粗放。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是由政府部门来管理的,但政府部门需要该领域内的权威来制定项目指南,这也使得评审专家有机会寻租或“自话自说”,很容易造成评审者、申请者和评估者的身份重合。另外,我国科研领域存在明显的多头申请、重复资助等现象,一些所谓的权威专家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导致科研项目申请虚假承诺、预算交叉屡见不鲜。

  亡羊补牢

  “出现了科研腐败现象,不仅要查明真相,更要做到‘亡羊补牢’。”网民“黄多多”认为,应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管。经费用在了哪里、用了多少、怎么用的,这些都应该得到有效的监督。“当资金运用越来越透明,科研腐败就越缺乏滋生的土壤”。
  此外,网民“刘武俊”建议,必须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把科研经费锁进制度的保险柜,为科研经费拉起“防腐网”。强化科研经费的资金监管,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制度。科研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大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审查力度,力求每一笔经费的用途和去向都审查清楚,同时加大对课题负责人滥用和挪用科研经费的问责力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应杜绝科研经费管理的形式主义
· 中国应鼓励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去”
· 广东尝试科研资金管理“阳光再造”
· 科研经费暗箱操作致腐败丛生
· 科研经费为何沦为“唐僧肉”
 
频道精选:
· 【思想】公交调价关键在优化资源配置 2013-06-14
· 【读书】探求经济金融化时代的新型价值机制 2014-10-14
· 【财智】博弈空间收窄 防御品种受推崇 2014-10-14
· 【深度】山东一投资数千万水利项目建成就报废 2014-10-1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