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收售一条龙,在地头就能拿到卖粮钱”
黑龙江垦区玉米直收见闻
2014-10-14    作者:记者 王建/哈尔滨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金秋十月,黑土地上一片繁忙的秋收景象。在隆隆的轰鸣声中,玉米金黄稻花香。“中国大粮仓”黑龙江省又迎来一个丰收年,黑龙江农委农情调度显示,黑龙江粮食产量和质量都将创新高。
  在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第5管理区,一台约翰迪尔S670联合收割机正穿梭在杨德清的玉米田里,“站立”在田中的9排玉米连杆带穗一并被“吃”进这台庞然大物的“肚”中,摘棒、剥皮、秸秆一气呵成,机后“吐”出已经粉碎的玉米秸秆。几个来回后,收割机停下将玉米粒卸到卡车里。
  记者登上驾驶舱,司机李财随即介绍说,这台约翰迪尔S670联合收割机价值290万元,集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收获机械科技,每小时的作业面积近40亩。在驾驶舱记者看到,玉米的水分、产量、收获面积在司机边上的显示屏上实时更新。不到20分钟,一辆载重7吨的大卡车就装满了玉米。这辆大卡车开到玉米收购企业的烘干厂,过磅后直接卸货。
  杨德清是友谊农场职工,今年种了75亩玉米,38%水分含量的玉米亩产达到900公斤,比去年高出100多公斤。杨德清告诉记者,卡车是玉米收购企业的,在收割之前收购企业已查看玉米成熟情况,然后确定以每斤0.75元的价格收购。
  “现在玉米收获和出售是一条龙服务,玉米脱粒在田间,交易在地头,不用运到家,就把卖粮钱拿到手。”杨德清说,玉米卖的好跟今年农场统一选种的品种有关,今年种上了适合大垄双行密植的德美亚三号,农场技术员全程跟踪指导,加之天气给力,产量和品质都超乎往年。“去年一亩地纯收入只有300多元,今年翻了一倍,达到600多元。”
  这种“田间收获,地头交易”的方式不仅方便、省心,还减少成本增加了收入。杨德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收割玉米是脱棒方式,一公顷收割费用是1200元,运输费用是200元。而现在玉米籽粒直收直卖,一公顷收割费仅1000元。这样算下来一公顷就多增收400元,而且直收直卖还可以提前还贷款,节省了一部分利息。
  不到两个半小时,杨德清的75亩玉米就收割完,收购商现场把卖粮钱打到了他的账户。友谊农场副厂长张秀国告诉记者,适合籽粒联合收割的玉米,必须是早熟品种,成熟早,含水份少,目前友谊农场61.4万亩玉米一半以上都是直收直卖。“田间脱粒、地头交易,收售一条龙,地头拿到卖粮钱,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局副局长张力军介绍,今年玉米实现丰收,除了天帮忙,主要采用了“四精两管”新栽培模式。“四精”即精细整地,翻耙结合,秋起1.1米大垄待播;精密播种,适时早播,采用早熟、抗倒优质品种,采用进口播种机提匀增密;精准施肥,亩施肥量近40公斤;精确防控,播后苗前土壤化除,在玉米6展叶期喷施玉黄金20毫升/亩,控制高度防止倒伏。“两管”即按照叶龄和标准化进行管理。
  行走在广袤的黑土地,蔚蓝的天空下,玉米金黄稻花香。农民普遍反映无论水稻还是玉米,都实现增产,今年是近10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在地头记者碰到开着拖拉机来运玉米的富锦市上街基镇明朗村农民周保东。两台宽达九垅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将一片片玉米割倒、粉碎、脱粒一次完成。今年周保东种了750亩玉米,全部采用玉米直收的形式。
  “大弯腰、小镰刀”,以往数万农工同时下田作业的景象在黑龙江成为历史,黑龙江春种秋收实现了“只见农机不见人”。记者从黑龙江农委了解到,2008年以来该省农机投入377.1亿元,是建国到2008年投入总和的1.39倍,配置了一大批世界先进水平的收割机、整地机、精量播种机等大型农机装备。2013年黑龙江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848.7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3%。
  “以前玉米收割都是脱棒,雇人往家里拉,卸到院子和树林里,堆在一起,容易发霉。另外年底卖价格上也有风险,现在收了就卖,省去了很多开支,并且价格也划算。”周保东说,去年一亩地有1300多斤,今年能达到1500斤,每亩比去年能增收100元。
  富锦市是全国农业大县,水稻、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230万亩、190万亩,截止到12日富锦市秋收已完成80%左右。富锦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申庆龙表示,全市过半以上的玉米都是采用直收形式。谈到今年增产的缘由,申庆龙说出了三个“好”——天气好,技术好,政策好。“去年7月中旬,遭遇持续低温,导致玉米减产,今年的积温达到2650℃,高于2500℃的年份平均水平,玉米生长期雨水充沛,再加上玉米大垄双行技术的推广,今年玉米丰产又丰收。”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所长潘国君说,今年多重“合力”促成黑龙江粮食丰产又丰收。一方面与机械化作业水平高,科技支撑得到强化,防灾减灾力度加大等有关;另一方面得益于天气帮忙,没有出现大灾害。
  据了解,黑龙江省今年粮食作物面积超过2亿亩,各地正组织广大农户和农场职工抢抓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发挥各种农用机械的作用,加快秋收进度。截至13日,大豆、水稻收获近9成,玉米也已收获过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玉米产量减产饲料生猪价格齐涨 干旱或推高CPI
· [第一现场]“‘黄金玉米带’竟然无粮可买”
· 中国2020年将成最大玉米进口国
· 刘永好:不改革,我连几千吨玉米都搞不定
· 玉米生霉难达标 部分农民被迫憋粮收储陷僵局
 
频道精选:
· 【思想】严重雾霾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3-06-14
· 【读书】创新必须是有效的 2014-09-15
· 【财智】全球股市降温 A股或感受寒意 2014-10-13
· 【深度】山东一投资数千万水利项目建成就报废 2014-10-1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