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隐私:互联网的矛与盾
2014-09-02    作者: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字号

  黑客、隐私,秩序、自由……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充满了这样一对对的欣喜和矛盾。虽然互联网对于全体人类的意义已经无法用言语去衡量。但是人类在享受网络的同时也在付出着代价,人类的隐私变得脆弱不堪,黑客的破坏力已经在挑战着人类社会。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拯救互联网?互联网世界中的矛盾有可能被调和或者被控制吗?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特约评论员搜狗ceo王小川、互联网专家包冉共同评论。

  互联网时代来了,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智能型罪犯, 米特尼克的所作所为让世人震惊。他在美国太平洋电话公司的数据中心溜达了十六年,随意摆弄那里的档案和服务程序。1992年11月,他几乎同时侵入摩托罗拉等五家大型公司的数据库,随意修改了其中许多重要的记录,受害者认为他们的损失超过三亿美元。

  成为美国十大通缉要犯之一的米特尼克,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周旋了两年三个月之久。在逃窜的途中,他还有心情窜入一些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中心,留下他随心所欲的涂抹。这位曾经轰动全球的网络黑客,在当时的报道中几乎无所不能。美国知名报刊宣称:十五岁时,米特尼克就入侵过“北美空中防务系统”,用一根电话线,他就可能将核武器发射升空。

  凯文·米特尼克(美国网络安全咨询师):我侵入了所有手机制造商。我这么做就是证明自己,就像赢取奖杯一样。我是一名追求激情、执着冒险、渴求知识的黑客。

  辛迪·柯恩(美国电子前沿基金会法律主管):技术能给予我们隐私,同时技术也能够剥夺隐私。我认为隐私是个人自尊,我不认为人们能够自由生活,当他们知道自己随时被监视的时候。

  王小川:我们一方面存在恐惧 但我们更多的是在享受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其实刚才举到这样的例子是最极端的一种形式,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的这样一个秩序,相对而言都是我们是否能把隐私贡献给网站,网站是否有滥用的这样一种情况。

  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其实人类是不断在贡献自己的隐私,或者自己的这样一个能力,我们假想在今天如果突然间全球停电了,那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发现自己没法上电梯,没法看电视,所以这样一种对技术本身而言,我们一方面存在这样一种恐惧,但其实我们更多在这样一种享受的状态。所以我会认为我们必须得更乐观的去这样理解这种技术带来的这样一种危险,而且也有更多的人去愿意付出,去使得我们既享受这样一个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保护我们的一个安全。

  包冉:不要随大流 不要过度的把隐私暴露出来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说实话,我比小川兄要悲观一些,更主要的是他是在做互联网的,我主要是在用互联网和观察互联网。黑客在历史上也有一个演变,最早的时候,黑客更多的是源于对技术的追求,他是一个兴趣爱好,而且他有自由的精神,他是打破枷锁的一种精神。那时候极少有所谓的黑客人士夹杂着太多的商业目的和功利目的。但现在不一样,现在更多的黑客组织是有目的,有手段的,有预谋的进行商业的活动,比如说盗号,大量的盗取信息然后转售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就涵盖了很多网民的个人隐私,这我们是要坚决打击的。

  另外一方面是什么?就是我们看到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最早的Web1.0的时代,更多的是一个广播式的互联网,信息无论是分类目录还是传统的门户都是广播式的互联网。到2.0时代,大家开始写博客了,3.0时代大家开始社交网络了。有一个电视剧里有一句台词是,原来想尽方法套大家的隐私,大家不给,有了社交网络之后,大家主动的把自己的所有隐私都贴到网上去。那我们随时要提醒自己的,不要随大流,不要把过度的隐私暴露出来。

  我非常同意小川的这三个建议,还必须要加第四个建议,就是对于个人数字资产的继承。比如说现在我们都有大量的社交帐号,大量的网上的帐号,我们现在都好正值壮年,积累我们大量的信息,甚至于虚拟财富,比如网络货币等等。现在国外/国内都有类似的案发生了,可能这个某位先生,某位女士离开这个世界了,那他相关的数字资产是不是能像传统的实物资产一样被继承,其实也有纠纷的。在法律的层面也好,在这个道德层面也好,大家现在还都有争议,对于这,我觉得互联网的服务商要高度重视起来。

  王小川:隐私保护 不应该把过多的压力压给网民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还是比较乐观的观点来看,因为就趋势而言,我们与技术共生,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不断的开始贡献自己的隐私,因为人性本身是去享受的,甚至用个极端词是懒惰,需要让互联网、让技术来帮助我们。所以第一个,从趋势上讲,我们即便有抗拒,但是5年、10年后,我们一定发现我们的隐私、个性的数据更多是贡献给网站,所以我们要有一种趋势的逻辑在这里面。其次,这样一个隐私保护不应该把过多的压力是压给网民,压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企业本身的良心,同时另外一方面是政府更多的监管,更多的辅导。

  我们一直对网站有三个呼吁,第一个是他可以拿到我们的一些隐私,但是需要得到用户的授权,不是为之允许而拿到的;第二块是拿到这个隐私,它确实要对于改进我们的服务品质有帮助;第三块是他要做到一个加密的保存,加密的传输。如果做到这三点,那我们认为个人跟互联网跟相处时,更能享受它的便利,减少这样一个恐惧。

  包冉: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相关问题 关键是法制跟上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从技术来讲,本身互联网是无中心的,它属于没有统一的中心节点,没有统一的强力控制的,而IT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我们看到从桌面技术到移动技术,现在又到智能家居技术,进展的非常快,所以我的观点是什么呢?管理体系,法制建设,事后的监管和事后的处罚,你真干了坏事以后,窃取了隐私,或者攻击了某个基础设施之后,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我能查到你,而且查到就是重罚,这个很关键。实际上我们看到任何一次新技术,抛开IT业界,别的行业的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相关问题,这就是不断的法制跟上,然后技术前进,法制跟上,应该是这么一个循环。

  王小川:应积极看待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进步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对个人而言,本身是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照和保护,那么这个时候我认为即便是黑客也不是针对个人,我还是想呼吁大家能够正面的去看待,积极的看待科技本身的进步,互联网的进步带来的这样一种复合享受。反过来,对一个对国家安全层面,那就是对黑客,对互联网的秩序需要有高度的重视或者有这样的立法,有大量的技术储备来应对国内,甚至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一个是整个管理体系层面的进展,所以我们也看到今天中国对于互联网信息安全高度的重视,国家成立了这样一个顶级建设,能够通过硬件、软件的自主研发,以及对于各个互联网网站统一这协调管理能够去规范,或者从技术层面来保护网民和国家的安全,所以现在也是蛮可喜的,我们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起来。

  王小川:应立法 让大家远离互联网的暴力和恐惧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技术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时候,我一直呼吁的是让网民本身能够得到一个更安全的环境去减轻他们的这样一个负担。但实际操作里面的时候,毕竟技术发展的是非常的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更多的跟大家普及这样一个知识,让大家能够略微的保护自己,那么剩下的地方我还是希望是立法,包括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的跟上,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大家能够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生活在一种互联网的暴力或者恐惧里面。

  包冉:一定要建立网民快速、便捷的取证和举报通道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如果把立法的思路延展下去,延伸下去,恐怕有这么几个相关细节与立法相关。第一个,网民一定要有快速、便捷的取证和举报通道,这个很重要。因为互联网上瞬息万变,信息也很容易不留痕迹,你怎么能够取证,然后举报,要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建设,以及系统的支撑;第二个在相关的受理以及事件责任的认定上面要尽可能的结合技术平台的优势和大数据的优势,实现人工加技术的综合,因为真是网络上海量的举报,靠人工也搞不过来,处理不过来。第三个,对于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的破坏,不单是相关行业领域的法律法规,还应该比如担刑事责任这样,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多条相关的规定,但是需要进一步的予以细化和明确。最后是普法教育问题,很多用户有时候明知道自己在网上吃了亏,明知道自己在网上被人侵犯了隐私,但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维权,这时候就要有强有力的普法教育。这四管齐下,四环联动可能效果就更好一些。

  我觉得还有三个特别小的建议,第一个是留下截图。你无论是拿手机拍下,还是留下用截屏键截图;第二是避免O2O,线上线下是个很好的商业模式,但是很多时候无论是网络交友,还是各方面网络上的商务往来,交易之类的,能在线解决就在线解决,再把它向线下牵引,往往会有一些安全的隐患;第三个,可能未来几年中,智能家居的硬件产品会大行其道,这时候可以用,但一定要用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安全认证过的产品,因为这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安全密切相关,比如说智能电表,智能煤气,智能插座,这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移动互联 不可限量的新能量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互联网时代:谁是弄潮儿?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迟来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放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金钱诱惑”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中国反垄断 有了真功夫
 
频道精选:
· 【思想】预算法构筑地方债风险“防护网” 2013-06-14
· 【读书】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 2014-09-02
· 【财智】“开门红”未必持续 换挡期“抓小放大” 2014-09-02
· 【深度】融资平台政企合一暗藏多重风险 2014-09-02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