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4-07-24   作者:记者 陈冀 李舒 孔祥鑫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循环经济产业园进展迟缓 2.业务资质缺乏 拆解技术落后 3.多举措进入循环经济轨道 4.真金白银与碧水青山能否兼得

  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地之一,严重的污染问题让贵屿被称之为“全球最毒地”。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集中拆解处理本是实现集中治污的最佳出路,然而,循环产业园建立四年来,体制受限、资金短缺、技术薄弱、土地掣肘等重重困境使“电子垃圾之都”的转型举步维艰。

  循环经济产业园进展迟缓

  从2005年提出方案,建立规划园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一直进展缓慢。目前虽然开工建设也有比较超前完备的规划,但落实情况不尽人意。

  建立健康有序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集中拆解、集中治污有望彻底解决目前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户户冒烟”的现状。贵屿镇自2005年10月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0年8月,广东省发改委又把贵屿镇废旧电器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列入省重点项目。当年12月,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破土动工。
  该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500亩,首期500亩,计划2015年12月全面建成,将规划建设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废旧塑料再生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处理、综合废物处理四大功能区,配套建设国际环保技术研发交流、人才培训、综合服务、物流四大中心以及稀有金属、废旧物资集散交易市场。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产业园区内除有大块平整的土地外,生产场景较为冷清。作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最大规模的竣工项目,家电整机拆接项目占地20多亩显得格外打眼。项目建设方——汕头市TCL德庆环保资源有限公司由TCL和汕头当地企业、潮阳区政府共同出资组建,车间现场有废旧电视机、空调、冰箱、洗衣机以及电脑等多条拆解线。
  园区内几排平房是安置拆解户的,但只有几家在正常生产,其余都是大门紧锁。据称,有的还未入驻,有的入驻后又处于停工状态。各类环保设施建设也还未启动。而即使是已搬入园区的拆解户也大多沿用传统的工艺技术,除了安装了集气罩,将气味控制在一定范围外,切割现场也依然烟尘滚滚,入园只是换了个空间而已。

  跑不了部委管不了村镇

  记者深入调查了解到,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虽然成立了管委会,但其管理架构的实际运行却面临着上下挤压的尴尬境地:跑不了部委、管不了村镇。此外,资金也成了一大难题,根据中山大学方面的测算,贵屿所有环保工程项目需要投入资金将超过18亿元,当地财政根本无法承担。

  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涉及发改、经信、建设、国土、规划、财政、环保、税务等多个领域,需要的牌照是国家部委掌控的,如申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需要跟发改委、财政部等沟通;开展稀贵金属交易,需要商务部和央行颁发的牌照;两废(废五金、废塑料)进口需要环保部的审批等。但由于目前管委会职级太低,行政资源有限,跟上级政府很难短距离接触,沟通效率不高。“往往一个申报项目还没走出区一级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就已将项目批给别的地方了。”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主任张楚丰无奈地说。
  与此同时,管委会跟市、区各部门以及镇、村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目前管委会跟贵屿镇政府是两套班子,管委会专门负责园区内的建设,园区外的工作则是镇政府负责。“要在今年底前将散落在园区外的拆解户全部组织入园,双方的协调可能存在严重问题。”另外,设立管委会是为了实现“园区受理审批,就地办结”,但到目前,管委会并没有得到充分授权。
  另外,综合整治需要的巨额资金,是横亘在贵屿面前的一道鸿沟。根据中山大学方面的测算,贵屿所有环保工程项目需要投入资金将超过18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达到6.3亿元。园区建设到目前为止共累计投入省市区资金4000多万元,但对于总的建设投资,这只能是杯水车薪。
  据贵屿镇镇长林秋荣介绍,这些支出中还不包括征地。2500亩园区用地中,剩下的1762亩用地,要实行统征。按照首期500亩每亩27万元的征地价格计算,1700亩地就得按近5亿元。未来二期还有5000亩地要征收,靠财政资金几无可能。
  除了数十亿元征地款的来源难题外,对贵屿已经存在的河流底泥、土壤污染的治理,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资金需求更大。当地财政根本无法承担。林秋荣等人表示,只能力争通过上级拨款、地方财政配套和社会捐资等方式筹措资金。

  业务资质缺乏 拆解技术落后

  “如果没有开展相关业务的资质、权限,即使有再好的规划都将是空中楼阁,贵屿也无法做到产业升级。”张楚丰认为。贵屿目前存在严重的污染,除了过去监管问题,拆解技术落后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自201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等多个部委在“十二五”期间联合评选5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目前已评出4批共39个基地。评出的基地将获得2亿至5亿元的国家资金补助。虽然当地政府多番努力,但是贵屿镇至今还是没被选上。
  林秋荣说:“贵屿产业很有基础,需要大投入解决的问题也更大,贵屿都不能列入‘城市矿产’基地的话,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算?”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安太成也认为,国家应尽快考虑将贵屿列入“城市矿产”基地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因长期处于灰色边缘地带发展,贵屿缺乏开展相关业务的资质。如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的交易资质、原料的进口资质、稀贵金属交易权等,这意味着贵屿的原料来源和处理是非法的,“如果没有这些资质、权限,即使有再好的规划都将是空中楼阁,贵屿也无法做到产业升级。”张楚丰认为。
  安太成等专家认为,贵屿目前存在严重的污染,除了过去监管问题,拆解技术落后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由于拆解行业在贵屿已形成比较优势,且是由生产原料需求驱动的。因此,专家们认为,采取政府、企业联动的形式,可以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实现双赢。虽然管委会正有关科研机构合作,但目前仍缺乏一个整合现有研究团队跟民间技术和产业的产学研基地,因此贵屿的拆解技术得不到系统的技术支撑。
  制约产业园建设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用地权限。据介绍,贵屿传统上是农业区,没有工业用地。要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就需要先更改土地性质,而这需要国土资源部批准。产业园首期500亩,已完成手续,规划进驻160家企业;二期1700亩,计划进驻500多家企业,土地将按程序还要招拍挂,然后项目才能建设,而且要将3000多家企业全部入园,现有规划园区难以容纳。

  多举措促循环经济入正轨

  业内人士认为,应从顶层设计、财政支持、技术更新等方面能打破原有瓶颈,这样贵屿的拆解产业不但能走上循环经济的正轨,而且巨大的“城市矿产”将发挥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当地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解决废旧产业环保化处理的问题,从环保技术、产业管理、土壤修复上,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楚丰、安太成等人士认为,由于贵屿现有产业基础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建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升级为省级或国家级园区,采取“一专双特”的措施,即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制定特殊的政策,授予特殊的权限来解决问题,如管委会的职能既向下能促使镇、村、企业顺利入园,又向上能短距离接触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同时还能统筹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其次,财政资金投入适当倾斜。张楚丰认为,园区如果发展得好,成本可以很快回来,并且获得可观的盈利,因而政府在财政资金的投入上应大胆倾斜。
  第三,积极争取合法资质。目前贵屿正在申请相关资质,而这些资质都需要国家部委审批,当地迫切希望得到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尤其在申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方面,国家还剩下宝贵的11个名额,如能争取到,对贵屿将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期盼推动贵屿园区升格为进口电子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的监管试验区,从而确保园区原料来源,全程监控环保。
  第四,用地指标亟待落实。据张楚丰介绍,园区前期已下拨了2500亩的建设用地,但要完全做到拆解企业和其他塑料制造企业入园集中生产,目前的面积还不够。而二期用于塑料再生产的500亩地,尚未获得批复。按照广东省规定,要升级为省级产业园区,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要达到6000亩以上,因此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是前提条件。
  最后,循环经济环保化的核心在于技术。当地迫切期望能够在贵屿设立省级或国家级的电子拆解技术研发中心,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以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聘请专家从事专门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加强污染物的排放和预警系统等。

  真金白银与碧水青山能否兼得?
  ——贵屿镇电子垃圾产业相关群体心态录

  废旧家电回收的“江湖老大”;电子产品拆解的技术中心;老板们眼中的真金白银;打工者的淘金圣地……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的面积仅仅50平方公里,但这里却凭借“电子垃圾重镇”的名号闻名世界。在贵屿镇,随处可见整齐排列的三层民宅,穿梭往来的“奔驰”“宝马”,与此对应的是充满烧焦气味的空气,无法饮用的地下水以及堆积成山的电子废弃物。电子产品拆解行业的发达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却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如此多重的地域标签和反差强烈的视觉冲击,更凸显出当地居民复杂的心态和焦虑的情绪。

  拆解业老板:“干什么不是拿命换钱?”

  广东贵屿被称为电子垃圾拆解之乡,绝大多数贵屿镇居民都与这个产业紧密相连。在贵屿镇南阳乡,记者见到了当地电子垃圾拆解大户郭钱运(化名)。提起拆解行业给当地居民带来的高额收入,他总是显得既自豪又兴奋。
  “电子垃圾拆解获益做大的部分就是稀贵金属的提炼。现在贵屿的大户有10家左右,每户每天可提炼黄金10公斤,他们的产量可以影响国际黄金价格的说法一点儿都不夸张。”郭钱运说,前些年,大批国外电子垃圾从香港中转进入贵屿,普通小老板每月的平均收入能达到10万,经营规模大的老板的年收入甚至过千万,一些小户年收入十几万也是“家常便饭”。
  当谈到电子垃圾拆解产生的污染毒害气体时,郭钱运的眼神中出现了一丝忧虑。“提炼金、铜、钯等稀贵金属用的都是土办法,‘下高炉’‘酸洗’等方法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烟雾实在太臭,老百姓都没法呼吸,难以忍受。现在大多转移到江西、福建等地的深山老林里进行,但贵屿还是有人为此铤而走险偷偷干,有钱能使鬼推磨嘛!”
  “干什么不是拿命换钱?”对于记者提出的环境恶化的危害时,郭钱运的回答既干脆又无奈。

  外来务工者:“这里真是打工者的天堂!”

  记者在贵屿采访时了解到,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来自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潮汕地区的打工族。他们中一部分是从事与电子垃圾拆解相关的工作,另一部分则从事餐饮、运输等服务业的经营。
  “这里是全国电子垃圾拆解业的中心,客商往来频繁,自然商机无限。”在贵屿镇一条主要街道上经营“旺旺川菜馆”的老板王先生告诉记者:“过去,我曾给拆解工厂打工拉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到400元,一个月能赚到上万元呢。现在开饭馆比以前赚得还多!”
  在街边一家蛋糕店打工的小范,刚刚来贵屿镇工作两个月的她其实并不喜欢这里的环境。“贵屿的环境恶劣人人都知道,但在这打工赚钱却很容易。这里不但可就业的岗位多,而且生活成本低,是打工者的天堂。因为环境恶劣,当地人都搬走了,贵屿的房租比潮汕很多地方都低得多。”小范说:“都说在这里生活不是长久之计,但为了生存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这些在一线做拆解的基本都是外来打工者,男工一天的工钱为200元,女工一天的工钱为100元,一个月下来也相当于一个城市白领的收入了。”在一家手机拆解工厂打工的李先生说:“我们赚的再多,比起这家工厂老板动辄过千万的年利润实在是微不足道。他就是我们的榜样!”
  “这里粉尘烟雾不断,在一线干拆解实在太伤身体,也许当了老板之后,就不用生活在这乌烟瘴气的环境中了。”小李说出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当地居民:“期待家乡变身‘绿色产业镇’”

  记者在贵屿采访时遇到了不足20岁的小马和她的几位好朋友。当记者问起这里的空气为何充满烧焦的气味时,他们集体大笑,并不约而同的说:“因为我们这里是世界著名的垃圾镇!”这几位小女孩的表情复杂,语气中充满着自豪,当然也有自嘲。
  从小在贵屿长大的赵女士感叹:“难道为了真金白银,就一定要忍受污水毒气吗?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为什么不能更强一些?政府的管理力度为什么不能更大一些?”
  “从我记事起,家乡就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电子垃圾。小的时候的空气比现在更差,呼气都十分困难,村里的河水都变成了黑色,我们这里的地下水早就不能喝了。”小马说:“虽然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好一些,但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深圳打工,只有想念父母的时候才回家看一看。”
  “虽然不少人赚够了钱之后都选择了离开,但还是有一些人选择留下来,毕竟故土难离。”赵女士说,“现在从国家到地方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越来越重视,与前些年相比,家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善,希望相关部门出台更严格规范的举措,规范管理电子垃圾拆解行业,还家乡青山绿水,让贵屿成为一个‘绿色产业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