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着力破除社会资金截留机制
2014-07-21    作者:项峥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最近在演讲中称“僵尸企业占用大量信贷资源”。在当前我国货币供应总量宽松的同时,实体经济依然存在融资难与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表明我国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渠道存在某种“资金截留机制”,使得社会资金配置低效运行。因此,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需要着力破除社会资金截留机制。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一个突出的矛盾是,货币供应总量规模庞大,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较高。截至2014年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118.23万亿元。就目前而言,大约需要2个单位货币供应支持1个单位GDP产出,较国际金融危机前有明显上升,反映出货币生产效率的低下。同时,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位运行。据《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今年3月份我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37%,比上年12月份上升了0.23个百分点。这种货币供应与融资成本的冲突,表明我国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渠道存在某种“资金截留机制”,使得社会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剧,显著增加了社会融资成本。
  社会资金截留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僵尸企业对信贷资源的无效占用。在产能过剩领域存在为数不少的僵尸企业,虽然企业发展前景十分黯淡,实际上已经处于破产边缘,但为了避免激化社会矛盾,避免风险急剧暴露,企业没有依法破产,仍在维持最低程度运转。僵尸企业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五级分类中仍为“正常”,金融机构按照计息规则计提贷款利息。由于僵尸企业实际上已较难支付利息,但通过“还旧借新”变相增加了社会信贷规模。
  二是房地产行业具备强大的“吸金”能力。截至2014年3月末,我国房地产贷款增长18.8%,高出人民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高出小微企业贷款增速2.5个百分点。社会资金向房地产业的过度聚集,使得房价快速上涨;而为了维持房价高位运行,又需要持续扩大的社会资金投入。
  三是地方政府融资成本敏感度差。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重任向地方政府转移,投资驱动已经成为地方稳增长的制胜法宝。为筹集项目投资资金,地方政府融资较少受融资成本约束,借助信托公司渠道的高成本信政合作融资成为潮流。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我国信政合作余额为1.07万亿元,同比增长64.2%。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到期重新配置,融资“利随本增”,增加社会融资规模。
  这些情况表明,如果不能根本上破除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的“社会资金截留机制”,那么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必然受阻,期待中的政策成效也将会大打折扣。同样,为最大程度发挥中央银行“定向降准”政策成效,也必须绕过“资金截留机制”,否则“定向降准”跑偏并不是没有可能。归根结底,在目前宏观经济金融现实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断腕求生”,加快僵尸企业破产和实施不良贷款核销,释放存量贷款规模;地方政府尽量减少土地财政依赖,避免行政干预楼市周期性调整;推进市政债市场建设,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预警机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两年内4000亿社会资金进铁路
· 阜城撬动2.1亿社会资金助力新农村建设
· 央行:一季度社会资金交易规模稳步扩大
· 专家称当前是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的良机
· 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海洋经济
 
频道精选:
· 【思想】经济存下行压力 政策应维持宽松 2013-06-14
· 【读书】互联网金融重构金融业 2014-07-15
· 【财智】鹏华基金副总辞职 国际业务或现跛脚效应 2014-07-18
· 【深度】人民币国际化驶入“快车道” 2014-07-18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