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自动驾驶颠覆汽车业发展轨道
2014-06-05   作者:罗清启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日前,联合国道路交通公约提出了一份修正案,允许司机在一辆自动驾驶车中双手脱离方向盘“驾驶”。联合国拟定的新规或将给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注入一剂强心针,这预示着汽车智能革命最终将使人类进入“自动驾驶”时代。

  汽车是未来最“大”的移动终端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最显著的区别是人类从赖以生存的工具中解放出来,这意味着“人为物役”的结束和“物为人役”的开始。这一变化在汽车业的集中表现就是智能汽车,它的出现让人类从“开车”进入“玩车”时代,打破传统时代的禁锢,让汽车成为人们的“玩具”,而非工具。
  汽车作为与人类互动较密切的终端,其智能化的结果就是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生活目录,汽车是这些目录的集合,让人类在车内即可完成所有事情,无论是办公还是休闲娱乐都能轻松实现。由此可以预测,汽车将成为智能时代最大的移动终端。
  纵观汽车产业发展历程,自动驾驶汽车是汽车产业智能革命最突出的成果,也是人类最乐于享受的成果,它从人类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将人类从疲劳的驾驶活动中解放出来。沃尔沃“Drive Me”的由来就是如此,这是全球首个在真正开放道路下试验的大规模自动驾驶汽车的试点项目。
  从技术磨合到车道试验,再到开放道路试验,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更需要“上道”检验,绝不仅仅是概念包装。从这个角度来看,沃尔沃直接在开放道路试验的做法为行业提供了有益探索,推动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

  自动驾驶本质是时空“通感”

  互联网对汽车行业的颠覆极大地拓宽了汽车这种代步工具的“职能边界”,汽车不仅仅是代替人类行走的工具,更是人类除家和办公室之外的强粘性的“第三空间”。这种职能的转变得益于智能革命赋予汽车的种种“社会使命”,比如自动驾驶、汽车社交、汽车办公等。汽车不再只是一个供人乘坐的沉默场所,而是被其新生职能激活的数字空间。
  智能革命拓宽了汽车的社会职能,自动驾驶则放大了汽车的数字空间。这一变化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意义尤甚。人类发明汽车的初衷是实现异地的快速转移,这种做法实际是以耗费时间换取空间转移,时空并不能兼得。自动驾驶汽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现状,它将汽车空间转变成人类需要的现实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被解放出来的人类能够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情。
  这种变化的本质是时空的“通感”,自动驾驶汽车让时间与空间概念不再彼此分离,而是开始融合。从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要想真正达到这种效果仍需要一定时间,即使互联网所带来的智能革命已经给足了产业发展需要的动力。
  目前,车企都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沃尔沃“Drive Me”项目的100辆自动驾驶汽车,将全部以日常行驶状态在哥德堡市及周边区域约50公里的普通开放式道路上进行测试,这其中包括有交通主干道、高速公路和城市路段,全部测试将于2017年完成。

  汽车产业进入信息消费时代

  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于无数个创新个体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效应,这一点凯文·凯利早在《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中有过系统阐述,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网络就是未来,理解网络的运行方式将是理解新经济运行方式的关键。这正是物联网大行其道的根源。具体到汽车产业,一个个智能化的汽车终端连接而成的车联网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高度与深度。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车联网,联的既不是物也不是车,而是依附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数据。网络的价值在于数据,数据的价值在于需求与预测。让一切联接一切,是网络时代的通用法则。车联网就是让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其他智能终端都能够交互,让分散的节点相互“通信”,信息流畅通无阻,其结果就是全流程的信息透明化。
  信息透明化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用户需求与行为预测,这意味着单纯的硬件消费时代已经过去,信息消费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时代,对信息份额的占有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这对高度硬件化的汽车行业而言,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巨大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毋庸置疑的是,信息份额必定将引发新的产业格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汽车IT巨头合造“自动驾驶”旋风 2014-06-05
· 谷歌独立研发推出自动驾驶试制车 2014-05-29
· 谷歌计划5年内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2012-09-27
· 汽车离“自动驾驶”还有多远? 2010-05-20
· 新型车沃尔沃S60:堵车时自动驾驶 2009-02-2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