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计算,中国势必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而印度的经济规模已经赶超日本,位列全球第三。
国际比较项目(ICP)周二(4月29日)在华盛顿发布的一份声明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的经济规模2011年已经达到美国的87%。
由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联合国(United Nations)等组织参与的该项目2005年得出的数字为43%。
购买力平价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简单来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
计算方法的改变提高了中国的“崛起”速度,并使印度经济规模2011年在全球的排位从2005年的第十上升至第三。
不过,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美国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6.2万亿美元,而中国为8.2万亿美元。
简介
ICP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这个项目从七十年代开始,由世界银行一直支持。
产生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而由于利用传统汇率法测算的比较结果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各国之间GDP的实际差距,不能反映各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实际情况,因此联合国从1968年开始研究,寻找一种能够较准确评价和比较各国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和结构的途径,即国际比较项目(简称ICP),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国际比较统计工具,将必然取代传统汇率法。
具体方法
ICP的理论方法是货币购买力平价,即利用各国2000多种代表规格品的价格资料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国货币的国际比较资料。其具体方法是:列出各国人民都需要的151类5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用加权平均法算出各国货币在本国的实际购买力(真实币值),然后按币值(而不是汇率)将各国的国民生
产总值换算成美元数。如:某种数量和质量完全相同的商品,在中国市场购买需140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市场购买需40美元,则人民币与美元对该商品的购买力平价是 3.5
: 1。
ICP的发展
联合国国际比较项目(ICP)来自1968年开始执行以来,经历了30多个年头。参与项目的国家从最初的10多个增加到120多个,并完成了6个阶段的比较报告。但是,由于该项目的理论和方法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且实际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到目前为止,除了欧盟和经合组织成员国将ICP工作纳入到日常统计工作中以外,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直将其作为一项试验性的国际统计研究活动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