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法三审:如何看好13亿人“钱袋子”
2014-04-21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分享到:
【字号

    4月17日公布的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中,赫然出现“修改预算法”的任务。而最新消息显示,将于4月21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将迎来该法案的第三次审议。

    预算法凭借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12年6月提交二审后,这一法案在面向全社会的征求意见中,吸引了1.9万人参与,征集到33万条意见,在目前所有公开征集意见的60部法律中居第二位。

    预算法缘何引发公众如此广泛关注?迟迟到来的三审有望破解哪些财税改革难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预算法该如何更好监督政府花钱?记者采访权威业内专家透视这一法案背后的民生期待。

    管好纳税人每一分“血汗钱”

    “贪污受贿十万百万,社会关注度很高,但是决策不科学、预算不严谨,所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往往可能是数亿上百亿,公众关注度却远远不够。”一名地方财政部门负责人坦言,要杜绝这样的问题,还要靠预算法给力才行。

    所谓财政预算,就是一本国家的大账本,比如去年财政花了多少钱,今年财政预算怎样,钱花到哪儿去了等。预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血汗钱”花得是否值得。

    在法学家眼中,预算法是一部事关民生福祉的经济宪法。“很多人觉得预算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就像百姓自家账本一样,政府预算处处写着民生。”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对记者说。

    他指出,预算涵盖政府收与支,其中收入主要靠税收,税收连着千家万户。预算法旨在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管好纳税人的每一分“血汗钱”,背后还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立法和行政机关的关系、政府和百姓的关系,可以说是经济领域的“宪法”。

    此次预算法的修订,直接牵动了无数国人的目光。我国现行《预算法》自1995年开始实施。2005年启动修订,2011年12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初审,2012年6月进行二次审议,目前已跨越三届人大。

    从“雾里看花”到透明财政

    财政预算公开但不够透明,不仅是普通民众,甚至连人大代表都直呼“看不懂”,这一直是公众热切关注的话题。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预算的财政收入超过13.9万亿元,支出超过15万亿元。如何打造透明财政,管好庞大的国家“钱袋子”,无疑是修改预算法的焦点所在。

    在业内人士看来,打造透明财政所以难,在于一系列改革难题,如预算公开、地方债、转移支付改革、预算管理和监督等,势必触及各方面利益,背后博弈激烈,意见差异较大。

    此次预算法三审,恰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不少专家表示,当务之急应把财税改革的最新表述尽早在新预算法修订草案中“落地生根”,以法律文本率先体现出来,以便能为财税改革“啃硬骨头”提供强有力的法制化推动作用。

    “希望新预算法修改能把预算法制化、透明化作为落实决定精神的第一枪,不仅要把中央精神落实到法规条例中,还要更具可操作性。”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庄立权说。

    人大审查监督权是否可操作细化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预算法是对政府如何花钱的监督,那么人大代表的监督权能否落地、是否可操作、可细化,也是公众对预算法三审修改的期待之一。

    “招待费查得严了,会议费就多了,会议费查得严了,别的科目钱又多了。”一位地方财政部门负责人表示,个别部门的三公消费就像泥鳅,这里查得严了就往那里钻,要想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整个财政预算的层面才能全部封死。另外,不管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诸多公众关注度高、反感度高的顽疾,说白了都是和财政预算有关的,把财政预算公开透明了,这些猫腻也就没有了藏身之地。

    当前,虽然人大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看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如预算法修订备受关注的地方债问题,是否放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一直是该法案修订的一大焦点,但从前两次修订稿看,均未对地方债问题“开闸”。

    “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仅靠堵是不行的,关键是做好监督,尤其是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这也是预算法修订应关注的重点。”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说。他同时强调,预算法还应更强调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监督追责。“没有惩罚制度作为救济措施的法律,都是纸老虎。”(新华社)

    今年中央“三公”预算再减8亿

    截至目前,超过90家中央单位亮出了各自的“三公账本”。

    18日起,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中央政府部门陆续在其网站公布2014年的部门预算,这也是中央部门连续第五年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1.51亿元,这一数据与去年执行数略有下降,比去年年初预算减少8.18亿元,下降10.3%。

    压缩、取消部分出国团组

    数据显示,去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较年初预算相比减少8.15亿元,下降10.2%。

    去年的中央“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中,因公出国(境)费16.92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53亿元,公务接待费12.09亿元。较预算数减少的8.15亿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4.44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1.46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2.25亿元。

    财政部对此的解释为,主要是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有关要求,压缩、取消部分出国(境)团组,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公务接待活动,“三公”经费支出减少。

    去年下半年,财政部下发文件,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通知明确指出,重点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

    预算总规模只减不增

    根据中央财政2014年的安排,今年“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境)费19.7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1.27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6.63亿元,公务用车运行费34.64亿元),公务接待费10.48亿元。

    与2013年年初预算相比,今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8.18亿元主要在于,因公出国(境)费减少1.6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2.72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3.86亿元。

    与2013年执行数相比,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0.03亿元,主要在因公出国(境)费增加2.84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1.26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1.61亿元。

    财政部表示,因公出国(境)费增加主要是受出国(境)费标准调整、出访任务增多、参加国际赛事等因素影响。

    财政部表示,财政部将按照要求继续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细化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确保中央本级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总规模比上年只减不增。

    2012年4月,国务院对“三公经费”公开作出要求,要求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对中央部门的公开则更为严格,要求中央部门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如何防止接待费“向下转移”

    我国预算支出分类科目分为类、款、项、目4个级次。根据各部门公布的数据,今年的预算公开支出功能分类已经到了项级科目,而去年仅有教育、科学等支出公开到了项级。


    不过,部门三公经费恐难直接进行对比,如连年公务接待费数额最大的国家税务总局,今年此项预算数仍为所有部门中最多的,达到39431.44万元,而这已经比2013年预算数有所减少。国家税务总局此前解释,原因在于国家税务系统属于垂直管理,下辖各省市国税局系统人员庞大。

    被指接待费预算在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部日前也在网站发布说明,指出农业部系统总人数为174601人,其中在职人员93531人,离退休人员81070人,是中央国家机关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部门之一。2014年,农业部在职人员年人均公务接待费预算仅为263元。

    而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随机采访的普通民众中,不少人表示对中央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没有“概念”,仍不知道具体花去了哪里,哪一笔支出是不合理的,“不直观”是最多的评价。

    “三公经费”减少是否真的意味着更多资金被节省下来?去年对中央部门的审计结果显示,受“三公经费”控制等影响,出现大量接待费用向下属事业单位转移的情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评论:期待新预算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2014-04-21
· 开正门 严监控——预算法三审稿拟对地方政府举债“开闸”的背后 2014-04-21
· 中国修订预算法拟解禁地方发债 2014-04-21
· 翟美卿委员:应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2014-03-07
· 代表委员:修订预算法推出市政债 2014-03-0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