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花开,中国各地沉浸在一片花的海洋。樱花、杜鹃花、油菜花、郁金香等召唤着八方游客,再度引爆“赏花经济”。然而,花开有时,如何避免“昙花一现”,让赏花文化融入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一种新追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赏花的传统,从“采菊东篱下”之隐逸,到“黛玉葬花”之凄美;从“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种对美的追求贯穿古今,直到旅游休闲方式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迎来休闲赏花的井喷式爆发。
从北到南,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育有自己的市花,一些花季分明的城市还着力打造“花城”。从“老牌”花城昆明到“热门”花城婺源,从武汉“赏花经济发展规划”到四川“赏花经济带”……利用赏花拉动经济,提升城市知名度,成为了中国各地争相复制的新模式。
以武汉大学樱花而享誉国内的武汉,其“新花城”已逐渐成为中国知名旅游品牌。随着其“十”字型高速铁路的率先开通,来自东西南北的赏花客流,带来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大幅增加。据统计,2013年,武汉的游客总数达到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680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位。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发展“赏花经济”将大有可为,通过赏花游的兴起,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有助于促进各地旅游经济做大做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是美最集中的表现,对美的追求是人们内心具有的本能冲动。”武汉大学旅游发展与营销研究中心主任熊元斌认为,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华是“赏花游”火爆的基本动因。抓住花卉开放的时机,打造“花卉城市”符合旅游消费的趋势。
武汉市旅游协会会长、中南国际旅游公司董事长龙新民介绍说,随着动车、高铁线路相继开通,武汉不仅迎来广东的游客,也吸引越来越多来自长沙、西安、郑州的游客。
随着樱花、梅花、郁金香等不同花期的变化,一年内出现多次旅游消费的现象。“如今武汉不仅迎来过路客,也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龙新民说。
熊元斌说,如樱花、梅花等一些花期短暂的花卉,由于其稀缺性和独特性,引发人们对早逝的美丽由衷地怜爱。还有一些花卉资源与农业基地或是人文景观相结合,引发人们对返璞归真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但龙新民说,较之日本樱花、法国薰衣草、荷兰郁金香等注重长期生态保护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中国的赏花文化则过多关注短视的经济效应,普遍呈现多、杂、乱、弱的局面。
“国外的花似乎更好看、更值得看。即便是同样花卉,在国外也更成规模,其单一品种不同颜色的培养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资深驴友小凡说,比如在日本,每年四月樱花盛放的季节,几乎每个公园都可以观赏樱花,走两步就是一处景致。
记者通过“Abao海外婚艺坊”“谢谢和菜菜为爱走天涯”等多个人气极旺的海外旅行婚纱摄影团队了解到,如“四月京都樱花季”“七月浪漫法国薰衣草”等一些主打“花”的旅拍计划均已预定完毕,许多中国人涌入国外“花海”拍摄婚纱照。
“赴法国看薰衣草的游客人数正在以30%的速度逐年递增。”华远国际旅游有限公司销售部总监李天舒告诉记者,生活习惯、礼仪传统的使然,造就了西方社会将“花”列入到生活常态的一部分。在带动花卉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持续增加,形成震撼视觉效果的同时,衍生出诸多与“花”相关的有趣的事物,带给游客全方位的美感。
“赏花经济不是一次性买卖,而是一年一度周而复始的过程。”李天舒建议,各地在看重眼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着眼于长期生态建设,包括与“花”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发展、衍生商品的环保程度,以及文化灌宣等。
洛阳牡丹一直在国内享有盛名。但熊云斌一次在韩国关于中韩双边旅游的演讲中,试图寻找一些关于洛阳牡丹的图片时,却遗憾地发现鲜有震撼性的图片。“牡丹的雍容华贵自古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开发不够、信息传播不足,难以吸引外国游客,更无法像大量出口的荷兰郁金香一样带来长期的经济效应。”熊云斌说。
他认为,中国大力挖掘“赏花经济”最重要的是评选出“国花”。中国有名的花太多,建议通过评选确定下来。同时作为文化产业来着力培育“国花”,推广城市名片、国家形象。
“中国的‘赏花经济’尚属于起步阶段,而中国地域广博,可开发、培育的地域和花卉品种众多,伴随着长期的经济增长与人文普及,中国掘金‘赏花经济’潜力巨大。”李天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