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三宝:西路梆子•南锣戏•盒子灯
2014-03-26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海兴南锣戏
  千百年来,书法、美术、剪纸、戏剧、曲艺、特色草编、武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得以在海兴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嘉庆初年,山西、陕西的梆子戏传入海兴,使海兴戏剧又有了长足发展,极具海兴一带特色的西路梆子应运而生了。这一全新剧种秉承了山陕梆子高亢、激昂的唱腔特点,又吸收当地民歌的音乐元素,融入婉转、平和的柔美情趣,刚柔并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河北梆子的雏形。2010年,海兴县的“西路梆子”,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
  “沧州狮子震东海,南锣戏曲压太行”。海兴南锣,以其独特的风格跻身于戏剧舞台,并入选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锣是海兴土生土长的剧种,元明时为时尚小令中的《打枣干》,明清时演变为吹奏乐南锣曲,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发展为南锣秧歌,清光绪三十年(1904)形成南锣秧歌戏,民国三十五年(1946)搬上乡村舞台,南锣剧种正式形成。
  海兴南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融戏曲、舞蹈、杂技于一炉,具有河北吹歌风韵,适于表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载歌载舞的喜剧。海兴南锣诞生后,活动范围扩大到津南鲁北等地,历史上对南锣剧种的发展影响较大者有吕三元、刘玉田、刘德纯、丁宝江等人。该剧的传统剧目有几十出,最具代表性的有《顶砖》、《颠鸾凤》、《双拐》、《双灯记》、《双插花》等。1979年,海兴县民间艺人对南锣戏进行挖掘整理,对该剧的传统代表剧目《顶灯》等进行大胆改编的同时,又创作了现代南锣戏《豆腐王》。
  历经160多年的沧桑变化,一项从清朝皇宫流传到海兴县赵毛陶镇的手工技艺盒子灯,一直都在民间手手相传地传承着。从1980年起,盒子灯在中断了25年的制作和燃放后,终于再放光芒。2011年,作为一项民间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传承的手工技艺,它正式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徐殿龙组稿,由海兴县委宣传部周金良采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图说海兴•城市影像 2014-03-26
· 海兴今与昔 2014-03-26
· 海兴:凭海而兴写新篇 2014-03-26
· [报道反馈]海兴县委:违规罚收入退给当事人 2009-05-22
· 河北海兴酒管局:莫名“罚酒费”挨户宰 2009-05-2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