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相关人士建议:化解产能过剩需全球视角
2014-03-14   作者:辛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化解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消化过剩产能,是国家实现经济繁荣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他建议,加大力度推进“产能输出”,并辅以构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共赢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产能的重新配置或转移,助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成熟的历史模本

  从全球化视角化解产能过剩是一国经济崛起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曾抓住历史机遇,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相对过剩的产能,实现本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形成三种各具特色的模式。
  ——美国模式:主要通过对外基础设施投资化解产能过剩和扩大政治影响,典型代表是“马歇尔计划”。二战结束后,欧洲遭受战争重创,倚重欧洲市场的美国出口急剧下降,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1947年,美国时任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计划实施后,巩固和扩大了美国在欧洲的政治影响,更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及时消化了美国的过剩产能,为保持战后美国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美欧经济和战略合作打下根基。
  ——日本模式:以“海外投资立国论”为依据,通过向海外转移低端过剩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并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日元持续大幅升值及对外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日本积极向海外投资,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主要做法有:主动让日元大幅升值,从而提高国内投资成本、降低海外投资成本,倒逼低端产业向海外转移;提高环保标准,倒逼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产业向海外转移或被淘汰;区域选择由近及远。
  ——新加坡模式:充分利用活跃的亚太经济和周边国家潜力巨大的资源和市场,在海外建设工业园区,通过产业转移实现本土产业升级和总部经济。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凭借本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由政府主导在关系友好的东道国选址建设海外工业园区。目前,新加坡已在中国等多国建立10多个海外工业园区,成功实现了“立足周边、扩大腹地”的区域化发展战略,不仅与周边国家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关系,还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本土产业升级和总部经济。

  我国面临“窗口期”

  田国立认为,我国当前所处国际环境与当年美、日、新等国实施对外投资的经济背景有相似之处,因此,今后几年将是我国从全球角度化解产能过剩的“窗口期”。
  一是美国量化宽松措施退出使资金回流发达经济体。美联储已启动削减购债规模,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将促使资金回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加剧新兴经济体的资金缺口。我可利用这个“窗口期”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或提供各种形式的信贷资金。
  二是发达经济体海外扩张尚未恢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金融业进入“去杠杆”过程,制造业海外扩张的节奏有所放缓。随着发迭国家经济形势逐步向好,海外投资将有所回升。我可抓住这一“空档期”,积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加快国内相关行业“走出去”。
  三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区域化发展尚处于“过渡期”。当前,全球性贸易组织的影响力相对下降,一些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正在谈判中,如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其一旦形成,非成员国将面临更多地进入壁垒和更高的投资成本。我可抓住当前的“过渡期”,加快海外产业布局,化解产能过剩。

  金融服务“走出去”

  首先,根据不同地区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容量等要素禀赋差异,采取不同模式,在全球尤其是非洲、拉美和亚洲配置产能。
  进一步深化中非经贸和战略合作。非洲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但缺乏开发资金和技术。中国长期在非洲承包工程、进行技术援助,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良好口碑,人民币在当地的接受度日益提高。我可借鉴美国“马歇尔计划”模式,通过境外投融资平台为上述领域等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我相关行业产能输出,并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在拉美构建海外产业集群,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可借鉴日、新经验,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球设立5-10个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吸引国内企业入园,实现资金、技术和产业链的聚集。可考虑在拉美能源资源充裕的国家设立集矿产开发、加工冶炼、生产制造、下游应用、服务外包等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构建海外产业集群,促进国内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参与中亚、东盟等区域战略性项目,拓展对外经济合作空间。借鉴中信建设以项目带动海外投资的经验,鼓励企业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周边互联互通等战略性项目。扶持中国企业参与境外交通、管道、电力、电网、通信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国内产品、技术、标准、劳务和服务等出口,并提供配套资金支持。
  其次,发挥商业银行在服务企业“走出去”中的作用,建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推进“产能输出”过程中,要把在全球转移产能与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走出去”、提升我国金融机构全球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和金融“走出去”的良性互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能,将带来大量项目融资、并购贷款、咨询服务等金融需求。从国际经验看,由于商业银行具有资金、信息、风险管理等优势,往往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能力,通过出口信贷、内保外贷、贸易融资、汇率管理等传统产品和“贷款换资源”“工程+金融”“投行+商行”等特色业务,积极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的闲置产能向经济发展较快、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兴市场国家整体搬迁、成套转让,实现过剩产能的有效转移,达到境内外各方的“共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发改委: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现阶段性效果 2014-01-22
· 化解产能过剩思路调整 钢结构房可吸纳多出来的钢 2014-01-17
· 化解产能过剩 严防“铁锈时代”降临 2013-12-26
· 水泥化解产能过剩初见成效 2013-12-03
· 化解产能过剩亟须创新发展思路 2013-11-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