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萱蝶扇》 张大千 团扇

《临沈周梅花图扇面》
清 钱泳 折扇
“万里江山归一握”。闭目遐想,一位道骨仙风的士大夫,手摇着画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其风度与气场几何?
扇子是古时士大夫随身携带的雅物,他们宽衣博带,常藏扇于袍袖之间,供随时把玩。有好扇者,收藏百余把扇,每日更换而不重样;每遇同好,彼此交换欣赏,品评高下。
小小的扇面与布局精准、意境高远的书画一结合,其功能又不止于指点江山,堪称是一件艺术品。盈尺小品上彰显的艺术造诣和笔墨意趣,其味隽永,颇值琢磨。
最初的扇子
扇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商朝时期,人们就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来制扇,所以“扇”字里有个“羽”字。扇子最早的实物例证是一柄战国时期的竹编扇,它于1982年在湖北江陵出土,距今有2300年左右的历史。
扇子的起源与伞非常密切,这是为多数藏家和学者所忽略的。据史料记载,在商代官员乘坐的轺车与轩车上,装有一种形同大伞的“扇汗”。这种“扇汗”既能遮蔽阳光和雨雪,又能借助车前行时产生的气流推动而旋转,让行驶中的马匹和人享受到习习的凉风。从汉代起,出现了一种叫作“障扇”的长柄大“伞”,它兼具遮阳和扇风驱蚊蝇的功能。与伞不同的是,此时的扇子已不仅是招风纳凉的实用工具,更成了一种具备丰富文化意蕴的礼仪器物。
中国古代的扇子种类非常之多,有竹扇、羽扇、蒲扇、麦扇、槟榔(香画)扇、象牙(丝编)扇、檀香(拉花)扇等,藏家最为垂青的,还是折扇和团扇两种。
怀袖雅物是折扇
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它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适用范围特别广,甚至成为了扇子的泛称。折扇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折扇通常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扇面上还可题诗作画。折扇的选料和做工可做到极为精细的程度,扇骨可用象牙、玳瑁,扇面可用真丝,扇坠可用珍奇宝玉。由于制作材料和方法不同,折扇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扇骨多而轻细的春扇与秋扇、以香料涂沫扇面的香扇,以及以纱为扇面,可以隔扇窥人的瞧郎扇等等。
时尚界的新宠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这要归功于明成祖朱棣的倡导。明代永乐年间,高丽朝贡中国,把折扇作为贡品献给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喜欢这种扇子的卷舒方便,就命宫中工匠仿造。后来折扇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全国,成了举国皆追的“时尚单品”。明代也是扇面艺术的辉煌时期,许多著名书画家如仇英、沈周、兰瑛、唐寅、董其昌等,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它们是中国书画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向世界的扇子
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人人皆爱手执一扇,或佩挂在身,或藏于袖中,此时的扇子不仅是用以生风凉的工具,更多地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从扇本身又衍生出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清代的扇面艺术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作品形式多样,除继续表现各家各派的个性艺术风格外,还流行双人甚至多人联合创作,如夫妇合作、师生合作、友人合作等。最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时的折扇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可以说,清朝时期的折扇已经成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媒介。
集锦扇的辉煌
民国时期的折扇保持了它在生活和艺术中的重要性,没有什么超出前代的东西。最值得一提的创新也许就是集锦扇。在此之前,已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绘画的事例。然而,集锦扇却是把扇面空间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书画家分别作书绘画,从最少的两人组合到多至十余人合作不等,这种创作方式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民国时期很多京昆剧艺人善于书画。如梅兰芳、尚小云、姜妙香、俞振飞、荀慧生、萧长华等,他们便经常合作书画于集锦扇。
丝织圆月为团扇
团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又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罗扇”。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流传甚广,因故团扇又有“扦面”、“便面”、“障面”的雅称。
团扇是由较长的柄和呈圆形或带圆的意味的扇面组成的扇子,相比折扇,团扇不可折拢。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由绢、纨、罗一类丝织品制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扇子,称为团扇;而由蒲、竹、羽等材料制作的扇子,即便是标准的圆形,也不能把它们称之为团扇。
争风吃醋把名留
团扇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成帝时期。由于赵飞燕入宫而失宠的班婕妤曾有诗云:“新制齐纨素,鲜沽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团扇精巧雅致、使用方便,自汉代至北宋皆为团扇的流行期。
男男女女把扇摇
唐代的团扇,可以依其柄长与扇面直径的比例加以区分。一种是长柄团扇,柄与扇面直径之比在3:1到3.5:1左右;一种是中柄团扇,柄面比在2:1左右;另有短柄团扇,其柄与面的比例大约是1:1。唐代早期腰圆形团扇更为流行,开元、天宝年后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女子手摇团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唐朝诗人王建在《调笑令》中有云“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不过,唐代男子也用团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凤墓的壁画上,我们都看到有手执团扇的男子。团扇成为女子专宠,这是到明清时期才有的现象。
团扇扇画的繁荣与萧索
在团扇扇面上作书绘画始于何时,这点一直有争议。虽有家喻户晓的王羲之书扇的故事,然由于他作画的扇子是六角竹扇,所以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团扇。到了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在新疆阿斯塔那的一座唐墓里,出土了一把木柄绢质的团扇,扇面上所绘之花鸟,生动传神。中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可以看到一位贵妇手执绘有牡丹的团扇。由于周的风格非常写实,所以画面上扇的质感非常真实。
宋代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取得较高的文化成就,团扇书画的创作水平也在这个时期达到最高水平,其中以宋徽宗宣和年间的绘画成就最为显著。元代是由文化建树较少的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时期的扇面艺术逐渐呈现出寂然萧索的景象。到了明代,折扇艺术的繁荣弥补了团扇扇画的缺憾。从明开始,团扇遂逐渐让位于折扇。在正规场合,男子只手摇折扇。团扇成为足不出户的女性的专用之物。
包铭新/文
■
包铭新,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执行理事、时装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服饰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国际纺织服装学会会员,著名扇面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