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俄远东地区多数农场解散,大片土地闲置,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等国家陆续开始对俄进行农业开发,其中黑龙江的“域外垦区”异军突起。而中俄两国各方面合作的不断深化则为黑龙江垦区与俄农业合作开发提供了重大机遇。不过,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着开荒成本高、粮食回运困难、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专家认为,黑龙江省发展“域外垦区”对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扩大对俄经贸合作、维护边境稳定意义重大;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切实为“走出去”企业从事域外农业提供支持。
“域外垦区”异军突起
对俄农业开发的项目中,黑龙江的“域外垦区”异军突起,维护和促进了中俄边境地区稳定与繁荣。
1954年,在苏联援助下黑龙江建成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大型谷物农场“友谊农场”,为我国现代化农场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几十年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牵头在俄远东建设了国际一流水准的“新友谊农场”,成为俄远东现代农业参观学习的样板,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欢迎。
“我们种的玉米和大豆亩产是俄罗斯人的两三倍,已经成为当地人学习的对象了。”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党委书记赵广民说,从前中国人赴俄农业开发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和效益。“新友谊农场”具有雄厚实力,拥有国际一流现代化大机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业技术,经营土地标准高,种植的大豆秧高、豆荚密,玉米穗大、籽粒饱满,让俄罗斯人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新友谊农场”成立于2011年,是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与东宁华信集团合作组建的综合性农业开发企业,也是黑龙江最大对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在俄开发种植土地约60万亩,境外常住人口180余人,年跨境作业人员600多人次,常年雇佣俄当地人员约200人。
“新友谊农场”场长田立明表示,从长远看,他们生产的粮食,一部分可以直接在当地销售或加工,满足了俄罗斯当地的粮食需求,也可以通过海路运回国内。“域外垦区”维护和促进了中俄边境地区稳定与繁荣。
赵广民说,农垦牡丹江分局本着先代耕再开发,先做大再做强,先种植再加工,先市场再流通的原则,使俄远东“域外垦区”快速发展。预计2030年,可在俄远东组建60个分场,建成中俄农业经济综合示范园区,实现打造环兴凯湖经济区,覆盖辐射东北亚经济圈的发展目标。
据了解,苏联解体后,俄远东地区多数农场解散,大片土地闲置,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开始对俄农业开发。但由于缺少对大规模土地开垦、种植、管理、经营经验,以及对当地语言、文化、法规等不适应,导致经营情况不理想,只有黑龙江的“域外垦区”异军突起。
据介绍,黑龙江垦区对俄农业合作开发有十几年历史,目前在俄远东注册公司10家,有5个管理局的32个农场赴俄从事种植、养殖、农业生产资料加工、粮食处理等开发项目,共种植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约150万亩。
钱紧人缺 粮食回运难
大豆回运,俄方关税达20%,回到中方除缴纳2%关税外,还要缴纳6.5%的销售增值税,这使回运大豆价格已高于国内。
随着“域外垦区”不断向纵深推进,对俄境外农业合作规模也迅速扩大。不过,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干部反映,农业“走出去”综合开发不仅风险多、压力大、成本高、回报周期长,而且还存在合作层次较低、劳务指标减少、粮食回运难等问题,制约了垦区对俄农业发展。
一是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产业化支持。“新友谊农场”场长田立明等介绍,受政策、资金、技术等影响,目前对俄农业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领域,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合作层次较低,合作领域较窄。多数农产品以“原字号”进入俄当地市场,价格波动大,很难掌控,有时丰收却盈利不多,受灾还得不到赔偿。
二是劳务指标大幅减少,人力资源短缺。据农垦牡丹江分局和建三江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俄罗斯逐年压缩对外劳务审批指标。2008年,俄联邦发放对外劳务指标56.1万个,2013年劳务指标下降为10.15万。随着俄远东土地租种升温,赴俄进行土地耕种的人将越来越多,但劳务指标缩减,限制了农垦赴俄劳务人员数量,对境外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三是粮食回运成本高,受配额限制。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境外种植农产品必须能够回运。而垦区目前在俄种植的农产品,基本都在本地销售,只有少部分回运,企业普遍反映回运成本过高,尤其在税收方面,除了正常缴纳关税外,还需缴纳销售增值税。一家境外企业负责人举例说,如大豆回运,俄方关税达20%,回到中方除缴纳2%关税外,还要缴纳6.5%的销售增值税,这使回运大豆价格已高于国内。
四是境外开荒成本高。据介绍,俄远东大多是荒地,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差,抗灾能力弱,境外开发企业既要购置土地、农机具,又要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生产成本投入,资金瓶颈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多元发展亟待政策扶持
当前农业“走出去”开发遇到问题,亟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专家认为,黑龙江农垦对俄农业“走出去”战略,对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扩大对俄经贸合作,维护中俄边境稳定意义重大。对于当前农业“走出去”开发遇到的问题,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搭建资源平台,切实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保障。
对此,有专家建议,首先建立政府层面合作推进机制。建议中俄两国每年举行国家级农业会晤协调活动,双方相关部门参加,进一步协调、解决境外农业开发合作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制定境外农业开发优惠政策。争取“走出去”企业和农户在综合补贴、粮食和良种补贴、农业境外保险、购置农机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能享受到与国内相同甚至更优惠政策,保护好境外农业开发积极性。
再次,加强与俄方沟通,解决粮食回运和劳务许可制约。粮食回运应减免关税和增值税,取消粮食配额或加大配额满足粮食回运所需指标;劳务许可证指标和及时签证问题应由政府部门出面协商解决。
最后,强强联合,延伸域外产业链。着眼全球,加强与国际大型商贸企业合作,建立和完善加工基地、仓储基地、物流基地,形成境外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综合配套的运作体系,促进境外农业产业多元体系形成与发展。由种植业逐步扩大到加工业、畜牧业、木材采伐、矿藏开采等产业。
|
垦区应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 |
记者
李建平/哈尔滨报道 |
当前中俄两国合作不断深化,俄国内经济环境日渐趋好,中国东北与俄远东加大开放,为黑龙江垦区对俄境外农业合作开发提供了重大机遇。专家认为,在农业“走出去”方面拥有体制、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垦区在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还应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充当排头兵和主力军。
对俄境外农业合作提速
随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黑龙江垦区对俄境外农业合作现代化水平提高较快,全垦区对俄农业合作开发呈现出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等特点。
据农垦牡丹江分局局长于长友、农垦宝泉岭分局副局长顾毅介绍,仅农垦牡丹江分局和农垦宝泉岭分局过境耕作农业机械就有约900台套,其中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域外垦区”拥有先进种植管理技术,科学统一的标准,粮食作物产量和质量高于国内和俄本地农民。
除牡丹江分局在俄滨海边疆区建设的“新友谊农场”外,俄犹太自治州还有一些对俄农业合作项目,如宝泉岭远东农业开发公司,建三江洪河农场,绥化乌尔米公司等,这些“走出去”企业大多实行多种经营,一些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记者采访了解,与早期对俄境外农业开发企业相比,这些“走出去”的农垦企业的经营理念更加成熟和理性,持有长期合作打算,能够坚持友好合作、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例如农垦宝泉岭管理局远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给当地政府上缴税费612万卢布,被俄政府誉为有突出贡献的最佳企业。
此外,对俄经贸龙头企业与农垦企业强强联手,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推进境外农业合作,使全省对俄农业合作开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告别了当初的“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状态。
深挖“域外垦区”潜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曲伟和黑龙江省科顾委外贸专家组组长宋魁等专家认为,黑龙江对俄农业合作潜力较大。当前中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于黑龙江发展对俄境外农业是一个重大战略机遇。
曲伟分析认为,俄远东地区与黑龙江同处世界三大黑土带,幅员辽阔,劳动力不足,大片土地搁置,俄经济发展部已提出远东土地可长期对外低价出租,因此预计黑龙江有在俄远东租赁承包闲置耕地3000-5000万亩的潜力,可建成一个年产约300亿斤的世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努力吸引外资进入俄农业领域。据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所长向世华、农垦宝泉岭分局副局长顾毅等介绍,近年来俄方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并承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完善、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如俄地方政府有权对外出租土地,决定租金和租期,租期最长可以延至49年等,使外国人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有了基本法律保障。滨海边疆区还对外来农业合作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或补贴。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瓦列里·吉斯坦诺夫说,俄远东出租土地有经济和战略双重考虑。首先,出租土地获得收益,保证世界粮食安全。其次,俄罗斯也可以借机改变在亚太地区被边缘化的尴尬状态。
黑龙江省加大对俄开发开放及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给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农业合作带来契机。黑龙江省科顾委外贸专家组组长宋魁说,去年7月25日国务院批复了《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此外,国务院还批准了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并把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公益性服务等确定为主要任务,这对于黑龙江开展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将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此外,俄地方政府和群众对黑龙江境外农业开发越来越表现出欢迎和支持态度。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至少有50个俄远东地区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到黑龙江参观,他们对近年黑龙江省特别是农垦系统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震惊,并欢迎中国企业赴俄投资合作。俄犹太自治州负责人表示,犹太自治州与黑龙江此前在大豆、大米、蔬菜种植方面有很多合作,他们很希望双方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新的发展合作。
垦区堪当“走出去”主力军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说,黑龙江垦区是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现代农业发展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粮食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物质基础。黑龙江垦区近年立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依靠境外土地资源拓展粮食产能,取得明显成效,今后的步伐会更快更大。
黑龙江垦区一些基层干部表示,有些企业很早就从事对俄农业开发,但多数处于种植规模小、行为不规范、无序竞争、信誉不佳的状况,他们没有组织化、技术化、集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代表不了国家水准。而垦区人力资源丰富,职工队伍素质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强。拥有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农业开发的基础,拥有开荒的经验,具备大规模实施境外农业开发的条件和能力。
包括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内的专家认为,农业“走出去”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涉及外交、金融、税收等诸多方面,小型企业和个人难以承担。真正能够走出去、站住脚,发展壮大的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农垦“新友谊农场”的快速发展,证明了垦区在农业“走出去”方面拥有体制、资源和技术优势。垦区在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还应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充当排头兵和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