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威虎山城的精彩嬗变
2014-02-12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海林城市全景

  海林市隶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行政区域面积8711平方公里,辖8镇、112个村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有3个森工局和2个国有农场。总人口42.2万人,地貌特征“九山半水半分田”。
  海林市距省会哈尔滨290公里,距牡丹江市仅12公里,距绥芬河口岸175公里,距东宁口岸220公里,距牡丹江国际空港20公里。滨绥、图佳铁路穿越全境,并贯通全国六大铁路干线,可直达天津、北京、大连等地。201、301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是黑龙江省东出海参崴、南下图们江的途经城市。

  一本书《林海雪原》,一出戏《智取威虎山》,感动了几代人,让海林这颗“绿海明珠”蜚声海内外。莽莽林海雪原记录着历史,承载着风雨,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巨变。
  海林,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边陲雄奇浩瀚群山中,素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虎乡”、“中国猴头菇之乡”美称,是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战斗和牺牲的地方。
  近年来,海林市从“领跑争先”到“转型升级”,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快速增长,在黑龙江省十强县排名中连年晋升;2011年、2012年海林市在黑龙江省“十强县”工业发展、财源建设、民生工作、经济总量增幅四个单项指标中,全部进入“十强”两次蝉联十强四个单项“大满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沿边开放发展战略中,海林正茁壮成长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历史悠远:独特人文文化彰显林海特色

  海林市历史悠久,自旧石器晚期起,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经历代发展而逐渐兴旺。目前,境内已发现14处自商周时期以来的历史遗迹、遗址。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汉、满民族特点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文化,铸就了海林人侠义正直、性格豪爽、粗犷奔放、热情忠厚的品格。
  商周时期海林就是中原版图国,汉时设郡、唐宋袭承汉制、明代设卫和司、明朝中叶以后设都督,皆是中原王朝封爵。清代满族入主中原,这里便设昂邦章京,宁古塔将军等衙门,成为东北长白山以北,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一带大片疆域的军政中心。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位于海林境内,是我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也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明清以来,黑龙江省历史文化、渤海文化、宁古塔文化主要看牡丹江,而牡丹江的历史文化主要集中在宁古塔。作为流人文化的发源地,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历史上的海林地区成为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1988年,海林县被黑龙江省委确定为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县,当年就实现了财政收入、工商税收“双超亿”,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双超亿”的县份。1992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林县,设立县级海林市。1992年10月18号,海林正式撤县建市,标志着该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1993年,海林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特别是1992到1995年海林连续4年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十强之首”。1997年,海林市被批准为全国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市。
  由于受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产业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批国有企业和骨干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税源主体萎缩,原有优势产业弱化的形势下,2001年海林市被挤出全省“十强”行列。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的不断升级,面对全省各县市竞相发展的态势,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海林市倾力打造开发区平台,锻造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县域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2005年海林市重新进入全省“十强县”,并保持连年进位升级,2011和2012年连续两年成为全省十强县唯一连续两年获得工业发展、财源建设、民生工作、经济总量增幅4项指标“大满贯”的县市。

  跨越发展:矢志加速赶超建设幸福海林

  潮涌方得势,风起好扬帆。
  海林曾辉煌过,上世纪90年代初,海林市曾连续排名黑龙江省“十强县”之首;海林也失落过:进入21世纪,受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被挤出了前十。起起落落间,兄弟区县已擦身而过,快步向前,42万海林人唯有品尝着心底的丝丝苦涩。
  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海林市奋起直追,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重返巅峰。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战略升级,给海林市发展的谋篇布局提供了绝佳契机。结合自身资源和地缘优势,海林市狠抓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年”,加快推进城市和园区建设“双升级”。由于目标明确,人心思进,很快自上而下形成了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良好社会氛围,海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不但重返黑龙江省十强县第一方阵,而且正在向“全国百强”信心百倍地进发。
  2012年,海林市以建设“幸福海林”为目标,以产业项目、园区增效、城市靓丽、城乡统筹、富民增收、民生改善、文体惠民、社会管理创新、维稳创安、党建创优“十大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旅游兴市、商贸富市“四大战略”,县域经济呈现出结构再优化、效益再提高、速度再加快、后劲再增强等明显变化。GDP实现15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9亿元,工业发展、财源建设、民生工作、经济总量增幅4项指标,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获得“大满贯”的县市。
  伴随着发展的时代大潮,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十一年的成长之路,从2002年在一片荒地上起步,到2010年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到2012年实现税收3.9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2亿元,数字背后是海林人大胆探索,敢于创新,通过“一区多园”、“跨区飞园”等新模式带来了园区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 
  在海林市五次党代会,该市确定了“东北一流,龙江领先”的奋斗目标,经过两年来的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标准不断提高,形象越来越好。干净漂亮的城市环境,对外是吸引力,对内是凝聚力。近年来,海林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和全国平安市,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显著增强,吸引了一大批客商投资创业。

  展望未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前行

  如今的海林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未来五年,海林市提出:建设“幸福海林”的发展目标,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在海林市五次党代会上,海林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设“幸福海林”的奋斗目标,总的目的就是,让海林人民生活得更宜居、更殷实、更幸福。具体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转型升级”为主线,强化产业项目“一个支撑”,加速城市、园区“两个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城乡统筹、生态旅游、社会管理“四个突破”,全力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统筹城乡样板区、社会管理实验区”,努力把海林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最幸福的城市。到2016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实现“倍增”,综合实力在全省十强县中稳步前移,力争步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围绕十八大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海林市将全力打造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林木精深加工“五大工业体系”,加快构筑生态旅游、环湖经济、食用菌、蔬菜“四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国家级开发区、城市建设、局县共建“三个空间”,建设滨水休闲、生态园林、现代商贸、文明宜居“四个城市”,打造现代金融、社会保障、创业就业、公共文化、收入倍增“五个保障体系”,把海林建成“科学发展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统筹城乡样板区、社会管理试验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时代激扬起海林人民美好的憧憬,更加美好的明天有待海林人努力开创,勤劳而善良的海林人用自己的智慧播种、收获了丰硕的果实,谱写了一篇篇绚丽的华章。
  海林已从昔日东北山城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重要的工业、贸易、旅游等门类齐全、经济全面发展、城市服务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城市。海林将乘着转型升级的东风,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在新的起点上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海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熊琳及金海龙、赵泰、谭龙翔、徐景晖、王炳根撰写 摄影刘长青、关易龙、胡太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黑龙江八五三农场:合力创建“幸福雁乡” 2014-02-07
· 林海中的世界之最:巴木通森林铁路 2013-05-22
· 林海雪原上的“塞北小江南” 2013-03-20
· 二次开荒:空气、白雪、林海都能“卖钱” 2008-05-23
· 黑龙江海林8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喜获丰收 2007-11-0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