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4-01-22   作者:记者 杜放 罗政/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突击“保壳” 2.利润操纵 3.政绩冲动 4.财政补贴缘何钟爱上市公司

  伴随2013财年落幕,上市公司再度迎来“政府发钱”。依靠形形色色的财政补贴,部分上市公司或是由亏损一跃成为“绩优股”,或是从退市边缘再次逃生,堪称A股“不死鸟”。不仅如此,在调整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一些过剩产业却反而成了补贴“密集区”。

  突击“保壳”

  为了扮靓业绩或“保壳”,借助大量政府补贴,上市公司在年末会计操作上各显其能,部分ST公司更借助财政补贴上演突击“保壳”。

  岁末年初,关于获得财政补贴的上市公司公告此起彼伏。
  三江购物1月17日公告,公司2013年下半年累计收到财政补贴合计1011.05万元;皖能电力去年12月30日公告,因子公司收到政府补助,预计增加年度利润总额5372万元;去年12月18日,孚日股份公告收到高密市人民政府批复,给予公司1亿元财政资金补贴,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上市公司“补贴战”早已打响。仅2013年12月20日一天,就有太极实业、深纺织A、南方汇通、同花顺、锦富新材、德联集团、天舟文化、台基股份同时披露收到补贴。而根据WIND资讯数据,财政补贴已遍及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甚至发电、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
  对于2013年末的ST公司及*ST公司,“保壳”对象更成为财政补贴的投放重心。按照现行会计准则,除部分补贴项目资金需递延确认,财政补贴多可纳入营业外收入。恰恰在亏损上市公司中,营业外收入已成影响利润的“救命稻草”。
  比如,*ST株治公告称,获得株洲市财政局下发8948万元环保综合治理补助,计入年度损益后即冲抵前三季度亏损额;*ST南化以2.9亿元财政补贴,有望问鼎年度“补贴王”,即在上市公司中单次确认财政补贴数量居首。此前,*ST南化就曾因获得补贴3.3亿元,于2010年避免触及退市。
  此外,金牛化工、黑化股份也曾被质疑补贴接济助力“保壳”。值得注意的是,A股收到财政补贴的上市公司仍在逐年增加。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约400亿元,2011年为470亿元,2012年超过500亿元大关。在种种保壳战中,“退市公司”争相确认政府补助的场景已多次上演。

  利润操纵

  ST公司借助补贴纳入营业外收入苟延残喘,创业板新兴产业则在补助的烟雾弹下,让投资者看不清真实盈利能力。

  “政府财政补贴具有产业引导价值,但部分补贴也确实存在效率不足的问题。”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说。
  有专家表示,部分补贴存在的治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剩行业和部分新兴产业中。特别是在优化调整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过剩产业却成补贴“密集区”。
  以*ST南化为例,该公司主营业务为氯碱化工行业。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产能过剩和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导致行业压力加大。“这与一些企业扩建冲动有关”。根据在建项目和新扩建装置计划,未来2年氯碱化工产能仍将扩张,过剩仍将加剧。
  尽管如此,多地补贴依然“洒向”这一过剩行业。事实上,*ST南化曾表示,受全国氯碱化工产能过剩及经济低迷影响,公司仍面临十分不利的环境。
  依靠政府补贴增厚业绩,也成为创业板公司一大利润源。2010年,刚刚建板的创业板276家公司中,就有274家接受政府补助。这一数字在2011年度、2012年度有增无减。与此同时,部分“高成长”创业板个股盈利能力却不断下滑,凸显高科技公司忙于“套利”补贴、造血能力不足。
  而在部分行业发展中,财政补贴侧重“扶富济贫”,也存在难以产生良性引导作用的隐忧——比如对企业,不仅亏损的要给予补贴,盈利能力强的也要补。皖能电力就曾公告称,由于主要原材料燃煤价格大幅度下跌,近两年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仅2013年前9个月实现净利润8.12亿元,同比增长252%。
  尽管如此,该公司补贴仍涵盖资源综合利用、重大项目固定投入,节能降耗及其他类别,涉及临涣中利发电,皖能合肥发电、淮北国安电力等多个子公司。“大企业和国企的税收作用更大更受重视,拿补贴的发言权往往也更大。但给一家年营收20亿的企业几百万,这笔钱远不如扶持初创企业效果好。”东部某省市一位财政局负责人说。

  政绩冲动

  很多地方政府把有多少上市公司、融到多少资金作为政绩,竭力保护当地企业。这种做法短期看避免了利润下滑、退市冲击,从长远看也可能产生不公平竞争,影响了上市公司治理及整体质量。

  从上市公司角度,通过补贴在内的各种手段保证盈利,或利用引导资金发展新兴产业,动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而从各地“钱袋子”角度,比拼上市公司数量,确保纳税大户稳定,均是补贴不断疯涨的深层次原因。真正的问题在于,部分补贴资金能否产生市场正面效益值得商榷。
  “如果公司属于国家引导发展产业,持续经营能力没有问题,亏损只是暂时性,补贴可以帮助起步或渡过难关。”用友公司首席会计学家、中央财经大学客座教授马靖昊说,如果只是为了不戴帽、不退市,在净利润上做文章,补贴多半是不合理的,是在吃纳税人的钱进行利润操纵,对公司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深交所在《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就曾提出:为避免公司暂停上市后通过各种调节财务指标的方式规避退市,拟完善恢复上市的审核标准,对暂停上市公司恢复上市的财务标准,参照公开发行和再融资的计算方法,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作为盈利判断标准。
  这意味着,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剔除非经常损益后仍连续三年亏损的,有望直接退市——然而,补贴不仅名目繁多,且形式多样,含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经营性亏损补贴、贫困地区补贴、财政贴息和以地方层级为主的减免退税。有专家指出,如果不约束地方考核冲动,有悖市场的其他形式“保壳”做法仍可能涌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眼下补贴更需要实现对不同企业的科学引导和投放,更尊重市场主导和竞争公平性。”张晖明说。

  财政补贴缘何钟爱上市公司
    记者 罗政 杜放/上海报道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已不是秘密,一些上市公司依靠政府补贴成长起来的故事,也为投资者耳熟能详。然而,地方政府为何热衷于补贴上市公司?
  《经济参考报》记者剖析相关个股发现,有的上市公司因存在“壳资源”价值而获得紧急输血,也有一些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引资竞争中争取到最佳的外部资源。还有一类上市公司,因为特殊的产业属性,享受着国家和政府稳定而持续的支持。

  三安光电:地方引资优惠中壮大

  对于上市公司三安光电来说,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实现自身的持续扩张,并保持了盈利的常态。
  2010年1月,三安光电和芜湖市政府在合肥签订了《三安光电芜湖光电产业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三安光电落户芜湖,安徽省特别是芜湖市政府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一方面,在园区土地协议转让方面,为公司提供多种便利;另一方面,将按照公司购买美国Veeco和德国AIXTRON AG公司MOCVD设备的进度给予相应比例的补贴。
  尽管补贴存在市场引导作用,但由于民用LED市场迟迟不能打开,政府采购在公司的终端产品销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譬如,根据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与公司的协议,2010至2012年芜湖市每年将向公司采购2亿元大功率LED路灯。 
  除此之外,公司还曾收到“科技三项”财政补贴、项目贷款国家贴息补助等。
  对于地方政府这种通过优厚的财政支持吸引企业落户的行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认为,这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地方工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普遍做法,而三安光电则是综合了工业用地优惠、直接财政补贴和地方政府采购等地方政府引资手段的一个典型。
  据介绍,LED芯片行业同样属于“重资产”行业,其行业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来自政府的支持才能迅速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摊低单位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正是在各类优惠引导政策的全力支持下,安徽三安光电迅速成为集团下属的最大子公司。据2012年公司年报显示,安徽三安光电的营收已经占到集团全部营收的83%,盈利占比也超过50%,俨然成为上市公司的核心力量。

  *ST南化:突击输血缘于“保壳”

  *ST南化原名南宁化工,主营业务为氯碱类基础化工产品。在国内氯碱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公司2011和2012年分别亏损2.1亿元和2.8元亿。考虑国内化工行业仍然处于去产能周期中,仅依靠公司自身的经营,公司如果无法避免继续亏损的尴尬,将面临退市风险。
  2013年11月29日,公司发布公告: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工作会议讨论决定,予以公司2.9亿元经营性财政补贴,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正是这笔救命钱,使得公司躲过一劫。
  类似的状况在该公司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和2009年,公司均出现严重亏损,2010年11月23日,南宁市政府给公司输入财政补贴款3.3亿元,使得公司当年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勉强转正为1200万元。
  时隔三年,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但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次南宁市政府的紧急输血是另有考虑。
  “氯碱行业已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地方政府其实并没有兴趣保公司。”然而,南宁市国资委已于2013年8月和北部湾集团签署了收购报告书,转让其所持有的*ST南化32%的股份。如果因为公司被暂停上市,该股份转让进程也将受到牵连。显然,年末的紧急输血,其实是为了“保收益”。
  因此,即使处于产能严重过剩、不受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ST南化因为其特殊的背景,依然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援。

  机器人:国家出钱公司出力

  2014年1月10日,上市公司机器人发布公告显示,沈阳市财政局向公司拨付851.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沈阳新松浑南智慧产业园”项目的基本建设。850万元的补助对于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大数目。WIND数据显示,实际上,公司上市以来共有13次额度较大的政府补贴,超过千万元的至少有8次。
  《经济参考报》记者查阅公告发现,机器人收到的财政补贴,多以科研项目的配套资金为主。2009年,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项目,公司的《IC装备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系列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央配套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5864万元;另外,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曾5次予以公司总计1.35亿元的财政补贴。
  不过从财务数据看,机器人一直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营收规模从2009年4.66亿元增至2012年的10.44亿元,利润规模从2009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08亿元,股价也上涨了近三倍。
  不过,一方面,公司利润中40%左右来源于政府补助;另一方面,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取得的现金流入,目前还不足以覆盖投资活动上的现金流出。数据显示,公司2009年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6.17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机器人属于智能装备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新兴行业之一,对公司的政策性补贴符合国家战略的大方向。某券商机械行业研究员表示,尽管机器人的产品线中,一度只有工业机械臂等少量品种盈利。但要注意到公司还承担了国家多个科研项目。仅凭自身的经营,公司很可能无法支撑起庞大的研发投入,补贴具有一定合理性。
  尽管“国家出钱,公司出力”的发展模式,也是当前资本市场不少高科技企业经营的通用模式。但有专家表示,作为上市公司,依靠自身的力量独立参与市场竞争也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肯定的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层面的扶持是帮助企业快速成长的必要力量。但如果企业始终不能产生足够的效益满足经营和发展需要,补贴一停,企业就死,甚至成为财政负担,恐怕也不是政府及纳税人的初衷。”范剑勇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