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期”困扰东北振兴 再出发亟待新动力
2014-01-13   作者:记者 李凤双 宗巍 姜敏 李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201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第二个十年。与前些年的飞速发展相比,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速,正在困扰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根据2013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三省GDP增速均滑落到20名之后。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调研采访时发现,近年来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政策扶持效应递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在经过积累、起飞阶段后,正在进入一个“平台期”。在一些政府官员和专家看来,进入“新十年”调整巩固阶段后,东北振兴亟需新的增长动力。

  “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渐行渐远

  在吉林省珲春市从事小商品贸易的温州商人柯颜风,还记得十年前这个边境小城时的模样:楼房低矮,道路狭窄,人少,商户也没几家。他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后,珲春一年一个变化,快得惊人。

  让柯颜风感觉变化的还有当地人的观念。从积极参与东北亚跨国合作的政府官员,到大街上能说一口流利俄语的当地小商贩,封闭、保守、粗放的珲春人形象不见了,遵守市场规则、敢于冒险尝试变成了珲春人的新符号。

  中俄边境小城的这种变化,正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的缩影。记者近日走访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及专家等,在大多数人看来,与十年前那个体制机制不活、大量职工下岗、民生问题突出的面貌相比,如今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增强,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但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包袱沉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却步履缓慢,一度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

  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规划启动,东三省吹响了振兴号角。对于习惯依赖国家政策的东三省来说,卸下包袱,触碰利益,无疑要经历持久的阵痛。

  十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冲开重重阻力,破解层层矛盾,慢慢走稳了振兴的步伐。辽宁这个“工业老兵”重新焕发生机,成长起沈阳机床厂等一批全球行业领头羊;吉林加快国企改制,依托长吉图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不断推动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黑龙江在稳固粮食主产区前提下,实施大项目战略,使这片黑土地重现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东北三省的GDP由1万多亿增长到5万多亿,年均增长12.7%,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排名重回后半区 发展由“增量”转向“提质”

  进入“十二五”,一路爬坡过坎、快步向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步子突然降了下来。2012年全国GDP增速排名中,吉林第11位、黑龙江第24位、辽宁第27位,到了2013年前三季度,吉林排名第23位、辽宁第24位、黑龙江第28位。

  “从前几名到20名开外,转折看似突然,却早有迹象。”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庶明说。

  以吉林省为例,2007年到2011年的GDP增幅均超过13%,最高时16%,但2012年滑落到12%,2013年上半年9%,进入第三个季度继续下滑到8.8%。根据2013年吉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吉林省2013年GDP增长为8.3%。

  “东北振兴十年可分两个阶段,前半段是积累阶段,卸下包袱使其轻装上阵,后半段是向上爬坡阶段,恢复元气慢慢做大做强”,沈阳市经信委主任隋莉说,从这几年发展轨迹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度过了积累、向上爬坡阶段后,正在进入一个“平台期”。

  黑龙江省经济科技顾问委员会专家马洪波、北方重工集团董事长耿洪臣、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等人表示,如果说过去十年东北振兴以“增量”为主,那么未来十年将进入“提质”阶段。

  他们分析认为,从外部环境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享受的绝大部分政策已经成为全国普惠性政策,政策扶持效益在递减;从内部动力看,长期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及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解决。如果没有新增长动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速度放缓很可能成为常态。

  “新十年”新老矛盾交织存在 振兴亟待新动力

  2013年初《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出台。对于“新十年”的发展,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转型升级压力加剧。如果增长继续乏力,经济持续下行,不仅一些老问题会越来越凸显,一些新问题也会浮出水面。

  “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未来十年的主要矛盾。”孙志明说。以吉林省为例,2012年三产结构为11.8︰53.4︰34.8,二产比重高出全国8.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明显失衡。黑龙江、辽宁两省情况也基本类似。

  另一个困扰东北老工业基地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就是些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矛盾没能得到有效破解。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有的地方政府干预微观经济太深,审批权下放缓慢,发“路条”的少,设“路障”的多。

  更令人头疼的事,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浮出水面。这些新问题包括地方政府财政减收与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加剧,金融与产业融合缺乏驱动机制,资本市场发育迟缓的短板日益明显。2012年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上市公司只有139家,辽宁、吉林、黑龙江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的数量占比分别为3.1%、5%和0.3%。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直接融资能力偏低,难以发挥经济支撑功能。

  此外,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二三线城市发展缓慢、老城区改造、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等问题,也可能随着转型升级压力加剧,变得更加棘手。

    “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国家长期扶持。”刘庶明说,德国鲁尔工业区振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至少需要20年。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的是新的增长动力。持相同观点的政府官员和专家还有很多,在他们看来,进入“平台期”后,国家应更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扶持。

  首先,加大对农业生产支持保护和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遇到了产业效益低、黑土地地力衰减等现实问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在东北地区尤为明显。

  其次,探索实验区等新的扶持模式,注入外部动力。刘庶明等人建议,当前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抢救性”政策减少,亟需新的扶持模式。可以尝试实验区的办法,建立长白山国际旅游区等实验区,借助政策杠杆,集聚资源要素。

  再次,借助沿边开放机遇,加快邻国科技资源,提供振兴内生动力。比如借助地缘优势和俄罗斯等国加大东北亚开发的政策机遇,在农业、光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吸引更多外来科技要素,加快老工业基地引智工程。

  最后,寻找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的金融新支点,推动金融和产业加快融合。产融结合如果不突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很难实现。从实际看,当前应加快推动资产证券化,提高存量资金流动性,同时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让更多民营金融机构进入,提高投资率,为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正式获批
2012-03-22
· 国务院通过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2012-01-10
· 国务院通过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规划 2012-01-10
· 合力打造东北振兴新的增长极 2010-12-15
· 央行副行长:支持东北振兴要做好信贷调控 2010-08-2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