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太阳宝座”崛起高原新城
2014-01-08   作者:记者 文涛 许万虎/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林芝地区区位图
  藏族人把林芝叫“尼池”。“尼池”就是“太阳的宝座”,对西藏大部分地区的人来说,那里的确是太阳升起的东方。
  西藏和平解放后,林芝几经建立、撤销之演变,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于1986年2月。从此,林芝各族人民乘改革开放春风,借粤、闽对口援藏之力,在西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迎风破浪,砥砺前行。

  八一镇的巨变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平均海拔3100米,素有“西藏江南”的美誉。全地区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下辖林芝、工布江达、米林、波密、朗县、察隅、墨脱7县,境内藏、汉、门巴、珞巴、僜人和睦相处。
  曾经,碧玉装点的尼洋河畔有一片叫“拉丁嘎”的荒凉河滩,那里乱石遍地、野兽出没,只有两座小寺庙和几十户人家。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开垦荒地开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一座高原新城逐渐崛起。后来人们为纪念人民解放军对“拉丁嘎”城镇建设的贡献,将城市命名为“八一镇”。
  八一镇海拔2980米,距离拉萨406公里,是林芝地委、行署所在地,也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城镇人口达3.5万人,成为藏东南重要的新兴城市。
  记者登临比日神山,鸟瞰八一镇,见密密匝匝的城镇仿若从天而降,四面高山环绕,山林郁郁葱葱,一马平川的街道贯通南北,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比肩而立,由兄弟省市援建的广东路、香港路、厦门广场耀眼夺目。
  八一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达成都、西出拉萨,318国道、306省道交汇于此。公路、航空连接四面八方,市内公共交通齐全、市政设施完备。
  “以前这里只有两条泥土路,土坯房屋很陈旧,物资也很匮乏,就像一个大村庄。”面对八一镇的巨变,73岁的藏族老人次央感慨道,“如今,生活在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市里,每天早晨散散步,没事了逛逛街,感觉很惬意。”
  “生态园林城市”是八一镇的城市功能定位。如今,小城内外三季有花,四季常春,商业繁华,游客如织,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景象。
  环绕八一镇,处处是风景。“夏瀑冬冰”景区、措木及日湖、千年巨柏林、尼洋阁等令人应接不暇。从八一镇向东而至的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更是水面如镜,碧波荡漾,一派江南烟雨般的好景致……

  绿色引擎动力强劲

  在林芝地区藏医院的正门口,有一座发须雪白、慈眉善目的老人雕像,他便是公元8世纪藏医药始祖玉妥·云丹贡布,大师在林芝大地培养了大量的藏医博士,并著有《四部医典》。
  藏族妇女宗吉家是西藏“药洲”米林县的藏药种植户,去年放下锄头,在自家地里培育起了藏药“菱子芹”。她说:“将一亩地收获的种子和部分药根卖往藏医院,就能赚3万多。”
  作为“西藏江南”,林芝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生物基因库,特色农牧业便发端于此。目前,林芝地区成功打造了以林芝松茸、波密天麻、朗县核桃为代表的特色品牌,并建成藏药材种植基地3个,种植藏药材3500余亩,开发藏药品种160个。此外,随着奇正藏药、雏鹰集团、圣核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在西藏“大展身手”,有力助推了林芝地区藏药产业及特色农牧业快速发展。
  原始森林也是林芝地区的“名片”。林芝地区林业局资料显示,目前全地区林地面积达607.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12.10亿立方米,占全区蓄积量的65%,是全国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
  为守一抹绿,抓紧绿的根。近年来,林芝地区持续实施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和高原生态屏障建设、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等生态项目建设,完成工程造林及封山育林35.37万亩;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绿色堡垒”固若金汤。
  此外,一抹抹绿色还向城市和乡村铺开。据了解,八一镇绿化面积已达50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9%。目前,全地区192个行政村被命名为“西藏自治区级生态村”,绿色已成为林芝城乡建设的主色调。
  春赏映雪桃花,夏览奇幻云海,秋观层林尽染,冬品雪峰暖阳。林芝四时皆有好景致!得益于丰盈的自然人文风光,生态旅游业正成为拉动林芝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目前,林芝地区成功打造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品牌和4个国家AAAA级景区,开通了林芝往返成都、重庆、拉萨、上海四条航线,林芝已成为全区第二大游客集散地。
  林芝地区旅游局数据显示,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8%和26.2%。

  社会发展惠泽民生

  “月光落地的声音,格桑花听得清;阳光走路的声音,雪山听得清……”林芝经济社会迈步跨越的号角,20万林芝儿女听得清。
  林芝地区地委书记赵世军说,西藏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林芝地区提出了力争2018年在西藏全区率先提前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找准了依托生态旅游业、特色农牧业、藏医药业、水电能源业和文化产业,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靶心”。
  近年来,林芝地区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均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始终位居全区前列。
  数据就是明证。2012年,全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2.39亿元,同比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28亿元,同比增长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98元,同比增长16.6%,人均收入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7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5.3%。
  诞生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林芝,将基础设施先行作为推进发展、改善民生的关键,积极争取国家和援藏投资,建成了一大批立足长远的交通、旅游、特色农牧业项目,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以林芝机场通航、嘎隆拉隧道全线贯通为标志,以八一镇为中心,近年来辐射各县、联结各乡镇的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改善,林芝已成为除拉萨外游客进出藏最重要、最便捷的通道。
  截至目前,全地区公路总里程达5160公里,其中通乡(镇)公路里程3920公里。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瓶颈”制约不断缓解。
  “各项工作走在西藏前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这是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赋予林芝地区的历史使命。
  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以来是林芝地区的社会发展的“重头戏”,一张张“热乎乎”民生账单暖了群众的心。林芝地区行署专员旺堆介绍,截至目前,林芝地区累计投入资金29.5亿元,完成安居工程3.3万余户,95%以上农牧民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新房;农村安全饮水通水率达89%;乡镇通电率和行政村通电率均达到100%;建成小康示范村47个,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在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在95%以上,入学率只有2%。和平解放后,西藏人民受教育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林芝地区教育局资料显示,全地区15年教育“三包”政策全面落实,目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4.7%,高中入学率达82.9%。
  “国家为我们包吃、包住、包学费,我们只管好好学习,其他都不用担心!”家住林芝县的藏族小学生坚参说,除了学杂费,连牙膏、冬衣等费用也不用交。
  近年来,林芝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日渐成熟。如今,全地区各县都有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救治场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都有卫生院,所有村级卫生室配备了必要的医疗器械。
  此外,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率达100%。“如果感冒了去乡村医院,只需要交1元挂号费,输液和药物全是免费的。”工布江达县结巴村村民拉姆说。

  文化奇葩次第盛放

  文化是林芝的魂。行走于林芝大地,随处可见古老的民俗风情,神奇的村寨图腾,原始的宗教寺庙,世代居住于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工布文化、珞瑜文化,更是被外界惊呼为“远古文化的活化石”。
  文化在于传承。近年来,林芝地区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工作,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个、自治区级29个,20人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文化奇葩次第盛放。《踏雪迎春》、《工布新年》、《玉湖蓝莲》等一系列文化精品接连出炉并分别登上中央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的舞台;“寻找香巴拉”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常态演出节目反响热烈;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具有林芝独有的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成为林芝文化旅游的标签……
  一项正在实施的财政政策也足以说明林芝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林芝财政在上年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每年递增20%的标准,安排专门资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收入超过千万元的县,每年按上年财政收入的1%安排专项资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今林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4.6%和94%;一大批乡(镇)文化站、村级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建成并投入使用,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面覆盖,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已成为历史。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2012林芝第十届桃花文化旅游节即将开幕 2012-03-22
· 林芝:“西藏小江南” 2011-09-05
· 西藏林芝地区雪卡水电站变电站[图] 2009-06-17
· 西藏林芝发生小型森林火灾 2009-05-05
· 夏日林芝:天然画廊 2008-07-1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