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3-12-24   作者:记者 阳建/长沙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危机以来美国首次紧缩QE 2.负面影响或多渠道传导至中国 3.中国应利用过渡区做好防范应对

  美联储日前宣布,将把每月购债规模缩减100亿美元,这是本轮金融危机以来首次缩紧量化宽松(QE)规模,意味着美国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尽管美联储货币政策完全转向仍需时日,但量化宽松“退出”的负面影响会通过资本流动、资产价格、货币汇率等多个渠道传导至世界各国,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最易受到冲击。
  专家建议,中国应利用量化宽松政策完全“退出”前的过渡期,对跨境资本流动、短期资本开放等采取防范措施,同时加快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等领域的中长期改革。

  危机以来美国首次紧缩QE

  美联储当天在结束货币政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考虑到就业市场已取得的进展和前景的改善,决定从2014年1月起小幅削减月度资产购买规模,将长期国债的购买规模从450亿美元降至400亿美元,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规模从400亿美元降至350亿美元。这样一来,美联储月度资产购买规模将从原来的850亿美元缩减至750亿美元。
  虽然购债规模缩减幅度不大,但这是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紧缩量化宽松规模,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前,为应对危机,美联储连续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目前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突破3.9万亿美元。
  实际上,早在今年6月下旬,美联储就已宣布将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缩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可能于2014年年中全面停止刺激措施。之后,各方不断释放出美联储缩减债券购买规模的信号,对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担忧一直笼罩着全球金融市场。
  分析人士认为,此前美联储之所以不断释放“退出”信号但不付诸实际行动,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难以确定美国经济复苏特别是就业市场等关键指标是否真正持续好转。另一方面,美联储希望以此测试市场和经济基本面对“退出”的承受能力,提早让各界对“退出”形成预期,从而冲淡其对市场的打击。
  在隔夜美联储决议公布后,市场的反应非常混乱。美联储的决定显得很突然,决议公布后的数秒内汇市没有任何波动,随后非美货币汇率才展开剧烈震荡。不过,华尔街似乎早已消化了减少购债的预期,认为美联储此举证明了美国经济向好,推动了美股上行。
  美联储表示,该机构可能在未来的会议上继续小幅削减资产购买规模,不过未来具体将如何进一步削减量化宽松将取决于美国经济是否能达到美联储的预期,并非预设议程。同时,美联储重申在失业率高于6.5%、未来1年至2年通胀预期不超过2.5%的情况下,将继续维持零至0.25%的超低利率水平。
  市场人士认为,减少购债规模只是紧缩量化宽松政策的开端,货币政策完全转向需要一年或数年的时间。综合经济学家预测,美联储加息预计要在2015年第二季度。NFJ投资集团投资总监本·费舍尔表示,在与市场沟通方面,美联储做的十分出色,在宣布削减量化宽松之前,美联储已经多次强调将长期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不变。

  负面影响或多渠道传导至中国

  不管以何种方式和节奏“退出”,美联储回收流动性的影响会不可避免地通过资本流动、资产价格、货币汇率等渠道扩散至世界各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产生冲击。
  一是短期资本外流风险增大,加剧流动性紧张。当掌握全球货币“总阀门”的美联储逐渐减少购债规模和收紧银根,美元汇率将会上涨,并使部分套利交易平仓,从而导致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如果大量投机性资金撤出中国,既会造成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也会让我国流动性更加紧张。今年上半年的“钱荒”就有资本外流的影子。
  银河证券研究所经济分析师周世一认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将会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面临资金外逃压力,而我国流动性本来就紧张。
  二是拉低各类资产价格,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会遭遇账面损失。美联储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回收流动性的过程中,会较大规模地抛售美国的长期国债和机构债,这会拉高美国国债收益率,导致价格下跌。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是全球资产定价的基准,其他各类资产特别是非股权类资产价格也不同程度下跌。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表示,尽管美元阶段性升值能一定程度地缓解我国外汇储备购买力缩水问题,但是美国国债可能出现的技术性违约,会使外汇储备中美国国债面临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三是人民币汇率调整和管理陷入被动。如果美元阶段性走强,在现有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会出现贬值预期,这可能再度招致国际压力。如果恢复对美元汇率的稳定,人民币又不得不被动升值。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美联储无论是出台量化宽松政策还是“退出”这一政策,都会迫使其他国家被动调整货币政策,这样会使得我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努力更加困难。

  中国应利用过渡期做好防范应对

  纵观历次金融和经济危机,美国都能通过放松货币政策转嫁危机成本,一旦货币政策转向,其负面影响会在世界其他地区引发金融动荡,甚至爆发新一轮危机。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美联储将利率从1990年的8.25%降至1993年的3%,导致1991-1995年美元处于贬值通道。当时亚洲国家的利率明显高于美国,国际资本大量从美国流入亚洲,推升了当地资产价格泡沫。随着美国在1994年初启动加息周期,加之1996年美元走强,资金开始大规模从亚洲出逃至美国,最终致使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学家孙涛等专家表示,新兴市场国家需要在量化宽松政策没有“退出”前的过渡期内,加快关键领域改革,增强自身抵御能力。
  首先,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的变化,保持基础货币投放渠道通畅和供应基本稳定,避免流动性紧张的负面市场预期叠加。周世一认为,从防范的角度来看,要强化中国经济继续稳步增长的预期,防止资金大规模外逃。如果流动性紧张,必要时可使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降息等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审慎对待短期资本开放,特别是对短期资本流出的开放。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折期,我国要避免过快开放短期资本流动,否则一旦转向,其对我国外汇、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压力会急剧放大。
  第三,同其他新兴经济体合作建立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监测机制,共同开发金融避险工具。我国要在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方面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协调,同时加快推进金砖五国联合外汇储备库建设,构筑外围“金融防火墙”。
  第四,尽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降低对美元的关联强度。专家认为,要尽快建立基本由市场供求主导、政府适度干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有效地避免人民币加权汇率过度波动,打破持续而单边的人民币贬值或者升值预期。
  第五,从中长期来看,要分散外汇储备投资,创新外汇储备管理方式,设立外汇投资产业基金推动企业“走出去”。丁志杰认为,针对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出现国际流动性紧张,我国可以择机调整外汇储备政策,运用外汇储备积极开展与他国的金融合作,比如货币互换、推进人民币计价的各种金融产品,以在帮助对方抵御动荡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利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