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原明珠抚仙湖风光优美,至今依然保持一类水质 |
|
抚仙湖是大自然给予玉溪人的恩赐。
212平方公里的面积,平均87米的水深和Ⅰ类的水质,蓄水量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67%的水量,相当于12个滇池或6个洱海的容水量。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面对这水天一色,万顷清波,叹谓“惟抚仙湖最清。”明代著名诗人、状元杨升庵则以诗赞日:“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抚仙湖的湖水、湖底和湖岸,都蕴蓄着令人惊叹不已的自然和人文奇迹,至今仍有许多难解之谜。
在抚仙湖之滨的澄江帽天山,考古学家震动世界的一掘,掘开了地球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世界。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情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澄江帽天山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圣地”。
离抚仙湖不远,在江川李家山上,考古学家从85座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古墓中掘开了一个神秘的王国。专家对以牛虎铜案为代表的5000多件青铜器研究,初步论证“抚仙湖周边乃是古滇国的中心区域”。李家山发掘到的不只是一座青铜器博物馆,而且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古滇国先民艰辛奋发的历史。
沉于抚仙湖水下古城遗址,一直被猜想为古滇国的城池“澂江”之名源于此。怀抱千古谜团沉入湖底的古城,等待着世人继续去解开它的秘密;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古老的关索戏,全部剧目都是表演三国蜀汉英雄征战的故事,被誉为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古老傩戏。
抚仙湖边“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鲭鱼阵”,“车水捕鱼”和“铜锅煮鱼”,四大奇绝美景更为湖岸景色增添了情趣。
历史文化名城通海,自古内修文化、外开商埠、文人辈出、民生富足,素有“礼乐名邦”美誉,其独特的山-城-湖城市布局历经数百年,形成小城独有的风貌。
一千多年前,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之后,对秀山倍加呵护,兴建寺庙,铸塑佛像,大力弘扬秀山宗教、建筑及民族传统文化。江南文化、中原文化在这时传承生根,形成独具风采的秀山匾联碑刻文化艺术。千百年来,百姓、官宦、名人墨客终于把秀山打造成了云南四大名山之一,成为一座集文学、书法、建筑、篆刻于一炉的山林诗苑。曾两度来到通海秀山的朱德委员长赋诗抒怀,以“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的名句咏叹“秀甲南滇”的秀山佳景。
七百多年来,偏居于通海坝子、杞麓湖畔通海兴蒙乡的蒙古族后裔,将马背上的雄风婉约为了滇中的打鱼人家。由骑马弯弓变为撑船荡桨,由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变为下海捕鱼和屯垦的农民,在服饰、头饰、婚俗等很多风俗习惯上仍保留着独有的民族特色。
当我们醉心于抚仙湖的山水、凝神于秀山的诗文,不由感慨在自然与历史的长河中奔泻不止的玉溪文化,有时曲折蜿蜒,有时渗透人心。